女中学生接吻。

对于青春期孩子常见的早恋,学校和家长都很重视,想各种办法制止。那么为什么早恋依然被禁止,而在90后的孩子中更多呢?关键在于没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用错了方法。下面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远离早恋的危害。首先,给孩子理解。每个人都有青春期,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早恋是低级下流的感情,是不健康可耻的行为是错误的。青春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性反应,性功能逐渐成熟。他们喜欢接触异性,渴望有异性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找异性倾诉,独生子女孤独、脆弱、霸道、任性,与父母有代沟。所以现在的中学生早恋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早恋的出现,预示着孩子已经长大成熟。我们应该为他们的成长感到欣慰和高兴,应该“善待”他们的早恋,尊重他们的感受。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谈恋爱不合时宜,为时过早。即使双方的学习不受影响,也只是暂时的。久而久之,会阻碍双方的学习、思想和进步,最终失去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我们应该真正关心他们。早恋学生的激情已经不在班上了。学生们都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们。老师怕惹麻烦,对他们态度冷淡严肃。父母更加反感,紧紧阻拦,不允许。这样不仅不会给早恋降温,反而会加深感情。他们会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大的安心和情感寄托,从而升级早恋。长此以往,会造成早恋者的抑郁、偏执、紧张、过敏等心理疾病,失去中学生那种豁达、朝气蓬勃的健康心理。所以一定要多关注早恋学生,以平常心对待,遵循教育转化的指导,不要操之过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给一定的时间,允许复读。最后,要经常从思想上开导他们。走出早恋的误区不会一蹴而就。家长和老师要避免隔离、拦截、追逐的方法,这种方法恰恰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会导致出走、自杀等不良后果。总之,学校和家长对青春期孩子早恋现象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有效防止孩子受到早恋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心”开始,耐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早恋。解决孩子早恋的关键还是要靠父母。早恋被家长和社会视为“雷区”和“禁区”。一旦发现苗头,家长必然会放出来。如今已经被很多家长慷慨接纳,甚至“欢迎带回家”。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眼里,早恋其实是中国教育特有的词汇,他们更愿意将其定义为“青春期的恋爱”。早恋的后果与父母的引导密切相关,好的引导甚至可以成为人生中美好的礼物。早恋导致的悲剧在如今的校园时有发生。学生情侣互称“老公”“老婆”,手拉手走路,甚至上课打情骂俏,已经不再罕见。面对这种开放,中国父母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上海一项调查发现,在受访学生眼中,52%的父母会接受他们的爱,其中12%选择父母“接受并欢迎带回家”,40%选择父母“视而不见”。另有48%的学生认为父母“挑剔,要求分手”,但只有20%的高中生最终会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可能会酿成悲剧。去年7月,广西河池天峨县一名14岁女孩与男友约会被父亲撞见。她父亲的两个耳光,让女孩选择从家里的阳台跳下去,摔得很重。住在大连的李先生和他的妻子也尽力收集证据,因为他们怀疑儿子早恋。刘先生以交儿子话费为由查了他的通话记录。妻子经常检查儿子的书包和衣服,看看里面是否藏着“定情信物”。这些行为其实导致她儿子很生气,不愿意去上学。对北京市32所学校2449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学生边缘性行为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牵手、接吻、亲吻等行为在17岁时最为频繁。但92.9%的学生避孕知识不及格,45.8%的中学生对此一无所知。初高中少女堕胎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成为又一个与“早恋”相关的社会问题。早恋是成长的一面镜子。“早恋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亲子关系的问题,反映了中国孩子升学的压力,反映了中国的性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欣颖说。担心孩子成绩变差,青春期的恋爱不能天长地久,担心孩子过早发生性关系,是父母反对孩子早恋比较常见的理由。“父母的担心有一定道理,我也能理解。“现在中国的教育还是‘一切不利于成绩的都是敌人’。早恋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的情绪起伏,影响成绩。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暴力或抑郁,但这些都与家长是否积极引导密切相关。粗暴的对待,盲目的放纵,冷漠,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很多家长谈早恋色变。其实没必要。如果早恋被引导,其实是一件好事。广州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颜认为,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对彼此都有好奇、关心甚至爱慕之情。其实3个月大的孩子翻身,6个月大的孩子坐起是非常正常的,也是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其实早恋对性别认同意义重大。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异性是自我成长的一面镜子。异性看自己的眼神很重要,这无疑会强化自己的性别认同,增强自信心。研究发现,13 ~ 17岁的女生,如果收到过两三个男生写的“小纸条”,会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更有信心。相反,这个阶段的女生,即使从未收到过一个男生的“小纸条”,也可能会有挫败感。中国长期压制孩子早恋,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另一个社会问题——大量剩男剩女。28岁的韩小姐认为自己是在校期间不让恋爱的受害者。”我爸妈在我初中高中的时候都不让我和男生交往,大学的时候还不让我谈恋爱,但是大学刚毕业就开始催我结婚。”韩小姐说,面对父母的“逼婚”,她总是没好气地抱怨,都是他们的错。谈及家长担心孩子可能过早发生性行为的问题,这一方面与家庭本身的亲子关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我国性教育的缺失有关。现在很多学校要么把体质健康课改成自学,要么给所谓的“主课”让路。与此相反,来自网络、电视等与性相关的信息铺天盖地,初高中少女堕胎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性教育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儿童过早的性行为。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自古以来,青年男女之间发生过许多浪漫真挚的爱情。青少年的恋情就像路上的新司机,充满了困难和恐惧。短期来看,可能会有很多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青少年的恋爱行为是建立成熟的性关系所需要的锻炼,具有更大的积极意义。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专家给出的建议是:注意观察,积极开导。青少年普遍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情感问题,所以父母要注意细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支持。比如你发现孩子可能因为失恋而抑郁,你可以和孩子聊聊,不一定是去发现,而是用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或者别人的故事来开导你。不要以爱的名义粗暴地阻止。著名青少年心理学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父母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不是真爱。严禁以爱的名义粗暴制止,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孩子被对方的优点吸引,父母要告诉他,把对对方的欣赏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如果孩子被对方的外表或家庭所吸引,要提醒他,物质和外在都只是表面的,内在精神的高尚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只是暗恋对方,就应该鼓励他。爱是相互的。即使对方不喜欢你,也要优雅地接受生活。向美国父母学习“常态”。家长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青春期的浪漫”。如果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一个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两性关系上幼稚笨拙,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实践”。很多例子表明,父母越是开诚布公地和孩子交谈,孩子就越能打破爱情的神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们的观念是,美好的初恋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美国家长认为中学生约会很正常,这种“正常心态”大概是最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和借鉴的。聪明的父母巧妙化解。在早恋的问题上,孩子性格不同,每个家长都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往往需要家长费心,采取各种技巧进行渗透。在性行为方面,确实需要家长的警惕。谈话技巧方面,建议女儿由母亲商量,儿子由父亲商量。比如你可以轻松随意的和孩子聊天,说你今天看到了一个新闻(或者听到了一个故事),说某个学生怀孕了,去堕胎了,对女性身心都有伤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