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生物探究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用它来规范教学行为来启迪我们的教学智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我们在工作中有很多感悟。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改教材中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和合作中学中学习探究性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仅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和科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第二,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1.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实验教学要为学生积极探索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索,调动他们探索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应该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观察和探究实验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探索“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提前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讨论:“种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可以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发芽的条件吗?在讨论中,学生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同学坚持认为光也是影响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我就顺势安排他们继续做光是否影响种子发芽的探究实验,把探究活动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以前生物实验基本都是老师演示,然后学生复述。新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探究性实验,先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再根据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实验,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验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独立操作、完成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探索,敢于质疑,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探索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善于提问,问题要科学有趣。比如在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照有关的进一步探索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大蒜是黄色的。他们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请你自己种下去探索吧。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材料进行训练,发现光线是探究的主要因素。一组蒜苗在光照下培养,另一组在暗处培养。结果表明,光照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探究。没有问题的思考是肤浅的被动思考。积极思考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如利用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利用各种新的生物技术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

3.分层次抓,面向全体学生。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中,由于班级数量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教育背景的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水平也是有层次的。如果在教学中不重视这一点,就很难满足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学习;对于学困生,要求把握探究活动的梯度。

第三,“守住一条线”,保证探究学习的实施

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不能仅靠知识传承、传授和灌输来形成。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提问、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释资料、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发展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还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对情感体验、科学态度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中多层次、多方位的探究活动是教材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教学中要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2-

我深深明白,教师是守住这条线的关键,每一堂探究活动课,从备课到准备材料,从活动设计到指导学生实施,从课堂组织到活动完成,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当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探究活动就难以完成。

总之,新教材从内容上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要立足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规范教学行为,启迪教学智慧,推进课程改革,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