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店镇的经济发展
一是以服装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产业培育不仅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农村特别是高家店产业发展的实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然而,对于像高家店这样远离城市、区位差、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乡镇来说,培育什么样的主导产业、从哪里入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组建后,主要领导走访了北京、沈阳、大连、长春等地的相关企业,仔细分析了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最终将服装加工发展培育为主导产业,原因有四:
一是市场空间大,生活来源没有问题。中国是服装消费和出口大国,尤其是普通民用服装的需求更大。随着科技的提高和劳动力的短缺,南方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很少加工普通的平民服装,服装加工业南移北移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当地的服装加工老板手头订单很多,但是加工起来很吃力。
二是服装加工工艺简单,农民也能做。服装加工对大多数农村妇女来说并不陌生,稍加学习和培训就能做到。尤其是高家店职业中学的服装专业,每年培养大量的服装加工技工,服装加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人才优势。
第三,农村女性期望值不高,劳动者相对稳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却越来越多。尤其是已婚女性,离不开家庭和孩子,很难出去工作。即使他们挣得比出去打工少,也是公认的。
第四,投入比较少,农民买得起。如果依托县城的大型服装厂,专门做来料加工,农民利用自己的房子,成立一个有20台缝纫机的小型服装厂,一般需要投入4-6万元,这对于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来说是负担得起的。
引领龙头,强化龙尾
小农户很难融入大厂,在追求共赢的目标中加快发展。为了选出领头雁和领头雁,广泛宣传,积极活动;而且坚持标准,打成功率。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决策
刺激农民当老板。农民需要4万元设立20台缝纫机大小的服装加工厂设备(每台缝纫机1.600元,20台3.2万元,外加一台专用机8000元),镇里支持启动资金2万元。正式启动前农民交2万元与农民签约。合同明确规定,工厂两年内继续生产,投入镇里的设备免费返还给农民。房子由农民自己解决。运营期的事故和伤亡与镇村两级无关。开工前,农民要向镇里交3000元设备保证金。扶持政策一出,有商业头脑和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
坚持标准
选一个有能力的人当老板。市场经济呼唤英雄,不可能每个农民都发展服装业,尤其是做小老板。为了选拔镇里的人才,镇里确定了选拔标准,报名者中必须有一人懂技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品行和威信;有房子,有经济上支持的能力。镇主要领导对每个申请农户家进行实地走访,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户爬到大企业。
大老板带小老板。小农户只会来料加工,没有设计、切割、打铁的能力。他们要发展,就要和大企业联手。为了吸引全县服装企业参与到该镇服装产业的发展中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走访,表明决心,说明政策和主要措施,加工商也三番五次到企业参观学习。荣发服装厂厂长孙福发、黄龙服装厂厂长王淑梅、荣鑫服装厂厂长朱亚平、长城服装厂陶秀英、吉林亿达服装公司(哈拉海)总经理杨海春等老板多次到镇上考察,积极参与促进农民发展。一个公司加农户,大厂带小农户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并日趋稳定和完善。四是积极争取,确保启动资金及时到位。县政府、民政局、经济局、县服装协会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帮助,特别是县长广钧和主任乔桂芳。为了花好这部分资金,在加工户的房子、资金、人员都准备好的基础上,由镇领导、农户、企业技术人员到市里采购缝纫机等设备,公开透明。
经营服装厂的成败取决于工人的素质。
要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培训工程,让每一个劳动者进入进修学校后都能在服装行业做大做强,需要大量热爱服装行业,有技术操作能力的产业工人来支撑。为了营造氛围,培养工人,该镇举办了三类服装培训班。一种是大规模的短期班。从年初到现在,* * *已经举办了三期大型服装培训班,每期400多人,采取三位一体的授课形式,镇领导讲政策、讲形势,企业主讲市场、讲技术,典型户讲做法、讲经验。第二种是小规模的长班。利用本镇服装专业的职业中学,在全镇推行服装实训项目。全年计划免费培训500人,每期40人,15天。现在已经培训了300人,专业技术人员会讲技术,进行实际操作。这些人经过培训后,大部分去外地工作,少部分在当地就业。三是以会议代替培训的培训课程。镇党委、政府利用各种会议的机会,向镇村组干部宣传服装发展的扶持政策,介绍市场情况,在全镇营造了服装发展的良好氛围。
该镇服装加工业发展虽刚刚起步,但与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服装大厂相比,区位、资金、技术等条件并不优越,劳动力充足稳定,管理人员少,经营成本低,经营机制好,群众积极性高。很多优势在同行业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潜力。因此,在该镇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服装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到2010年,全镇服装加工户发展到40户,从业人员达到1000人,把全镇建成服装加工大镇。这个小镇的服装产业就像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迎着朝阳茁壮成长。只有经过园丁的培育和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3经济
2013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经济跨越”这一主题,战略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得力,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农村经济促进强劲、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突出重点,“农牧经济”发展更好更快。
高家店镇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坚持“玉米提质增效”,大力实施“高光效、保护性耕作、生物防蛀”等集成技术。
通过采取家庭经营模式,实施“高光效”示范田140公顷,全部实行“六统一”作业,解决了分散的高科技用地难以推广的问题。今年春天,农机局在我们镇召开了高光效整地现场会,把我们的做法在全县推广。
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134公顷,保护性耕作技术节约成本、提高肥力、增加产量、便于保苗等四大效益得到认可,预计明年面积将超过5000公顷。
实现了生物防治的全覆盖。我们镇连续九年举办三级干部和种粮大户放蜂前培训班。镇政府对赤眼蜂和玉米螟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操作进行了培训和动员。因此,80%以上的地块完全符合技术规程,得到了农业局、农大等蜜蜂供应单位的肯定。
286公顷膜下滴灌,田间施工完成,涉及农民的全力配合,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得益于上述措施,我镇粮食总产量实现了654.38+0.4万吨的历史性突破。
在畜牧经济方面,突出了肉鸡、肉牛、蛋鸡三个重点,重点做好畜牧小区养畜、移畜到户外的工作。今年新发展畜牧业小区4个,肉鸡650万只,肉牛3800头,蛋鸡654.38+0.8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3亿元。
第二,求真务实,建设新农村再上新台阶。
今年,示范村共种植绿化树木1500棵,村内新建道路7.4公里。完成了三个村庄的环境连片整治;完善环境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我们建设了太平岭和刘家屯两个农业观光园,选定的项目是茉莉葡萄。目前,刘家屯村100公顷绿色廊道观光园正在统一挖种植沟,四公里农路也已纳入发展改革规划。
第三,争取内部支持,商业、商业、城镇同步发展。
我们积极争取资金对65,438+0,000米的老城区进行街道和道路改造。同时,借助高黄线公路的建设,该镇向东扩建了800米新商贸镇,投资654.38+0.5万元建设下水、种植银白杨、安装路灯和路缘石。明年春天,人行步道将进行方砖硬化,并计划利用明年的时间,将新城两侧的房屋全部改造成商务楼宇,使之真正成为高家店镇的新商务区。
截止10年末,已新增私营企业121家。
完成税收500万元。
土地增减挂钩正在逐步深入实施;
不良贷款的清收通过起诉打开了缺口,稳步推进。
第四,拓宽渠道,不断改善民生工程
今年,一个村庄的自来水安装已经完成,另外两个村庄将陆续开工。目前8个村43个村3900户,1.7万人使用自来水。新建水泥路7.4公里,全镇水泥路总里程达到136公里,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投资654.38+0.2万元修缮改造社会福利中心,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五、创新管理,社会生活和谐稳定
我们将全镇14个村和一个街道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一名领导担任网格组长,每个网格有5-6名镇干部和相关站主任为成员,负责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和网格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年来,共调解纠纷49起,其中43起在村得到解决,全年未发生一起到镇县集体上访事件;* * * 41查出安全生产隐患,除3家幼儿园无证经营外,其余幼儿园均在网格长的监督下整改完毕。
高家店镇是县政府规划的桑皮经济区的辐射镇之一,为了有计划地抓桑皮产业,特制定本发展规划。三辣产业的经济效益是玉米作物的2-3倍,这是农民公认的。因此,今后镇党委要加强这一产业的组织,具体目标是以大洼子村为中心辐射发展,2008年规划发展到400公顷;2009年增长到500公顷;2010年将增长到600公顷;2011年将增长到800公顷。到2011,三大麻辣产业单个产值将达到2600万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镇党委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用订单保证发展
,已与辽宁省农产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签订种植合同,种植“朝天椒”300公顷,并组织农民参观了该公司在万金塔乡设立的生产基地,得到了与会农民的普遍认可。
二是镇里出资聘请专职技术人员。
提供从培训、育苗、种植、管理到收获的技术指导,确保产业发展不存在技术问题。
第三,镇里成立了三辣办
拿出一个领导来主抓三辣行业,从而提高三辣行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建立支持措施
该镇将协调信贷部门削减农民用于分别为三种香料购买种子和农膜的资金,以确保它。
动词 (verb的缩写)建立岗位责任制
,将发展指标分解落实到支部书记头上,将指标完成情况与工资挂钩,调动干部积极性。一、吉林省陈余牧业有限公司概况
吉林省陈余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成立于2007年。该公司位于农安县高家店镇政府后院,是此次打黑行动的龙头企业。公司占地20000平方米,现有员工50人,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技术顾问。固定资产500万元。公司是一家从事饲料生产、肉鸡经销、肉鸡回收的龙型企业。虽然公司刚刚成立,但是发展很快。现在每月生产销售饲料2000吨,200个合作社养殖户每月存栏商品肉鸡20万只。该公司有一个库存部,一个技术部,一个市场部和一个生产部。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公司是一家中型放养企业,需要大量玉米、豆类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预计年使用玉米10000吨,豆类等农副产品5000吨。这些原料都是直接从周边农民手中收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促进了周边农业的发展。
以一个可以批量饲养2000只肉鸡的养殖户为例。这个鸡舍一次性投入2万元。按每年养殖五批鸡计算,销售收入约22.8万元,平均纯收入近3万元。这不仅就地转化了农民家庭的粮食,而且转移了家庭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多名养殖户通过与这家公司联合饲养肉鸡,走上了致富路。
2.吉林陈余牧业有限公司
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是1。建立种鸡养殖基地:投资10万建立种鸡养殖场,养殖数量达到10万只,扩大孵化场,为养殖户提供优质雏鸡。
2.扩大商品肉鸡养殖规模:公司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让养殖户进入小区养殖。
3.建立肉鸡屠宰厂:投资3000万元建立肉鸡屠宰厂,年规模3000万只。高家店镇高家店镇坚持把发展壮大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即劳务输出多,立足少,实物输出多,技能输出少,季节性输出多,长期性输出少,分散性输出多,群体性输出少等。镇党委、政府未雨绸缪,主动作为,按照“输、立、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把输出数量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全力提升和打造高家店的劳务品牌,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第一季度,该镇出口5200人,其中32人来自国外。
第一,加强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
1,先进的学校,落后的工厂。采取政府牵线搭桥、厂校联姻的方式,充分发挥职业中学实训基地的作用,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在现有服装、木工、微机三个常设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该镇党委、政府抓住全国服装行业“南厂北移”的发展趋势,组织镇村相关人员到沈阳沙岗镇学习考察,选定了十几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职业中学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一季度出口沈阳103人,现在有60多人正在接受出口前的在职培训。4月27日,镇党委、政府召开第四次劳务输出新闻发布会,邀请用工单位领导到高家店镇讲学,全面介绍企业发展、用工岗位、劳动强度、工资待遇、住宿等方面情况,实现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为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将在用人单位现场拍摄的场景和与高家店输出人员的访谈画面制作成专题片,在发布会上播放。同时,镇党委、政府就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工资福利等问题与企业进行协商,并向群众做出郑重承诺,保障劳务输出者的合法权益。
2.训练技能和毅力。首先,让“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走出去”的思想在群众中达成* *理解,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劳而获”的道理,培养农村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通过走出去,学习技术,开阔视野,增强致富能力。其次,在培训形式上,要模仿用人单位的劳动强度和技能要求进行强化培训,提高输出成功率。
3.培养孩子和家长。针对过去劳务输出多,但真正能留在外面发展的少,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不仅是他们素质水平低,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担心孩子外出打工,怕孩子在外面吃苦,把孩子叫来, 并了解到当自己的孩子长时间工作,劳动强度大时,并没有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反而鼓励了孩子半途而废的心理预期。 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提出,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父母的培养,教育父母像支持孩子上大学一样支持孩子外出打工,鼓励孩子树立勇敢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为孩子外出打工做好坚强的思想后盾。
二是典型带动,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
农村长期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和各种陈规陋习,严重束缚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手脚,使他们缺乏走出去进入市场的信念和勇气。突出表现为“六怕”:一怕无路可走,二怕被骗,三怕吃苦,四怕堕落,五怕受辱,六怕家里出事。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在增强农民“开放、自强、创业、致富”意识的典型带动上大做文章。
1.加强信息发布,畅通出口渠道。采取召开会议、编辑就业信息小报、播放专题片等形式,定期召开劳务输出新闻发布会,并将新闻发布会开到村村,邀请企业主、培训基地领导与农民面对面授课,让农民直接了解企业情况。
2、宣传典型,推广经验。制作《高家店人在外创业》专题片,宣传本镇农民工成功案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教育、说服、感染人们,在村村反复播放,引导教育群众。田家油坊村邀请田家油坊村的农民工冯国利,介绍了他外出打工几年,回家办厂挣钱的亲身经历,改变了村里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该村一次性组织100多名农民外出务工,“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一村带全镇”的喜人局面迅速显现。
第三,政策激励促进劳务输出的发展。
1,政策“倒逼”镇村干部带头。为了鼓励乡镇干部带头发展劳务经济,该镇在制定政策时明确奖惩。规定一次性组织输出20人以上、在外地工作3个月以上的乡镇干部奖励1000元,村支书岗位工资发放到600元。年终镇里超额完成村里劳务输出指标的要重奖。该镇太平岭村、高家店村、梨树园村劳务输出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2、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组织输出。首先是建立基地的定向输出。通过老乡、同学、战友、知青、对口等海外关系,直接在境外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二是依靠美工的滚动输出。镇政府对外出人员实行档案管理,登记劳务输出人员的姓名、输出地点、工作条件等内容,鼓励能先出去的人铺路,带领家乡人出去。三是通过讲信誉来稳定输出。政府牵线搭桥,实训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长期供求机制。
3.采取措施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一是保证出口人员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输出人员与输出单位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由输出单位出面协调解决劳动争议。二是组建专业春耕队和秋收队。对于主要劳动力长期在外打工的家庭,由春耕队和秋收队进行春种秋收。三是成立村治安联防队,确保农民工家庭财产安全。四是镇村政府协调贷款,帮助解决外出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通过“筛选就业信息。考察就业企业,洽谈就业意向,签订招聘协议,组织岗位报名,开展教育培训。有专人护送交接。做好后续服务方案,实现招聘、培训、陪护、管理一条龙服务。
第四,加强领导,为劳务输出提供组织保证。
一方面,镇村两级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镇里也明确一名副职专职分管劳务经济工作。镇党委书记定期调度劳务输出工作,多次带队考察用人单位,在培训班上亲自授课。另一方面,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管理。在职业高中建立信息网络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全部实行计算机化管理,对全镇劳务输出情况进行登记,建档立卡,随时掌握劳务信息和输出人员动态信息,形成全镇有领导、有组织、有专人的良好局面。一、主导产业高家店镇的主导产业主要是玉米,种植面积8000多公顷,其次是水果种植,面积450公顷,其次是三辣种植,2007年面积110公顷;畜牧业由鸡、牛、猪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肉鸡、蛋鸡、生猪年产量分别为300万只、36万只、4.5万只。小型加工业是该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中服装加工业是该镇的朝阳产业。加工企业10家,缝纫机380台,年加工能力65438+万台。
第二,水果业
高家店镇是农安县林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450公顷,可产各类水果16万斤。为保证林果生产健康发展,主要在太平岭村成立了葡萄生产协会,实现了葡萄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交流一条龙服务。葡萄生产已成为太平岭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人均纯收入2000元。高家店镇的水果面积正以每年50公顷的速度递增。努力拉长葡萄产业链,在确保每年50公顷发展任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葡萄收储,实现错季销售增值,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