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会被请出中学课本?求解答
鲁迅这位影响了几代人的“先生”,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怀疑和排斥。今年秋季进入高中的大一学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拿新教材的时候,会发现鲁迅的经典著作《药》、《为遗忘而记忆》都不见了,只剩下鲁迅的三部作品:《拜物教》、《祝福》、《刘和珍的记忆》。
激烈的争论凸显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精神”。大师的东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精神养料。即使是鲁迅的“遗产”,我们要继承的也只是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部分。
在这个电脑输入法的熟练程度远远超过文字的时代,鲁迅难懂的语言和文字真的显得格格不入。比如那些让无数人胆战心惊的常用词:纪念=纪念,叶子=书页,感觉=预感。老师的解释是,白话文早期,用词不规范,只有学生担心。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还能为自己的错别字找到合适的理由。
鲁迅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即使是一篇普通的文章,也会被强行冠以“大爱精神”,可能还是会让人叫苦不迭。比如老师解释说,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鲁迅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表现了他从小就有的战斗精神。在人们的盲目推崇中,鲁迅渐渐脱离了人间烟火,成了一尊神。与其这样,不如让鲁迅先生走下神坛休息一下。还原真实的鲁迅,远比平白无故提高他的身价有价值。
只是在鲁迅光环的掩护下,这些文学都是从中学课本里一个个请出来的。事实上,学生需要吸收的知识往往来自各个方面,适当增加其他作家的头衔,就不会出现“只见鲁迅不见森林”的情况。
亲:不能回避鲁迅,他是历史的苦难。
27岁的老师Russy
同样,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的率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反对:人性化的鲁迅可以成为精神偶像。
虾米29岁媒体从业者
毫无疑问,鲁迅先生的权威被后人强化了。鲁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总是愤世嫉俗,总是充满愤怒和痛苦,总是不能让人感受到他快乐、幸福、温柔的一面。其实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笔触不仅有民生和国家,还有对黑暗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多元化的鲁迅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精神偶像。
而且你想不到文字删除-
1.在“女方惊魂未定地俯身”、“醒来时大声哭喊”这几个字之间,还有一段限制语,无疾而终:“(女方)摇晃丈夫语言实施猥亵”,“如果一开始没有反应,两人语言会逐渐混杂,床上会突然停止”,小两口的私情会被删除。
2.《红楼梦》节选,葫芦僧判葫芦案,说冯渊是同性恋,“他爱阳刚之气,不喜欢女人,这也是他前任的不公”,从课本上删掉了。
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像刚出浴的美人”,采莲的姑娘划船出湖不是“歌舞”,而是“荡着船唱着艳歌”,这些与色情有关的细微细节也被过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