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民间艺术的形式、用途及艺术特征
传统技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基本涵盖各种器物或物件,也蕴含着古老的技术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如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苗族芦笙制作、直笛制作、花背制作工艺、刺绣工艺、编织工艺、盘县老厂造纸工艺、盘县沙陶制作、六枝布依油组等。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
(一)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八大山子琪国家级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全区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婚俗”、“羊皮鼓舞”等项目17个。
彝族婚俗:盘县彝族婚俗自古流传,是贵州乃至中国彝族婚俗的重要表现区。盘县彝族文化区位于贵州彝族文化圈和云南彝族文化圈的交界处,是云南和贵州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其独特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盘县彝族婚俗是传承千年的古老制度,是盘县彝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其次,彝族毕摩文化在盘县彝族婚姻仪式中有重要体现。第三,盘县彝族婚俗中展示的民族音乐和歌舞文化富有艺术性。其中的酒礼歌和哭嫁歌完全是用歌曲背书的,描写了男女从相识到结婚的过程,习俗中蕴含着浓郁的彝族传统文化。
羊皮鼓舞:盘县羊皮鼓舞是一种起源于民间道教祭坛的驱魔舞蹈,是一种祭祀舞蹈。起初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刘官屯、鸡场坪、羊场等地的汉族中,其中鸡场坪乡最具特色。这是一种面具舞蹈,有四个角色:法官,和尚,观音,土地和吴。表演者人数视情况而定,最少不少于两人,一般为三人,也可以十几人一起表演。表演时对服装没有特殊要求,没有固定的跳舞场所。舞步基本都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配以羊皮鼓和锣。舞者听着锣鼓声,队形多变,动作原始简单,剧情随着锣鼓声展开,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男性的阳刚气息,极具观赏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舞蹈艺术研究和历史研究价值。
主题定位:民俗文化。
开发区:盘县的四格、坪地、普固、宋河、鸡场坪、泥、宝鸡;水城县的营盘、龙场、顺昌、新街、杨梅、榆社、稍米、平寨、纸厂、双加;六枝特区柘溪等彝族乡。
保护内容:八丹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歌舞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中山区新华村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民俗文化特色鲜明。该地区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钟”、“彝目”等4个项目。
《彝族编钟》:新华村彝族编钟舞,彝语称“肯合白”,是人民送别、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舞蹈。民歌《真诚的和谐》一般是四个人跳,四个勇士,各站一边,守卫四个方向,防止外敌入侵,维护中央政权,保护自己的民族和家园。跳舞前要选择“诚和”(即唱)哀曲,顺序为先唱后舞、先主后客、先大后小、有序。舞者左手持丝带,右手持铃(形象地说,是武器的意思),腰间系一根红底白边的分叉腰。在彝语中,它被称为“木子撒开他的喉咙”(意思是骑马时使用的盔甲)。没有任何伴奏,全靠舞者之间的默契,以他手中的铃铛为节奏,唱完就立刻起舞。舞蹈朴实无华,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场面热烈;交错,有序进退;舞者前后扭动腰肢,或前后弯腰,或互相背,一步步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舞蹈中,族人或点灯,或鸣枪,或欢呼,整个场面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颇为豪迈壮阔,震撼人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
墨豪木:新华村彝族“吹唢呐”,彝语“墨豪木”也叫“木唢呐”。它是生活在乌蒙山腹地的彝族人民在节日和民俗活动中演奏的一种传统音乐。以手工制作的木唢呐、羊皮鼓、铁钹和“Y形木棒”为道具,以彝族传统歌曲《迎客歌》、《送别歌》、《阿西里西》为演奏内容,以三人为演奏组合。它的唢呐有高音和低音,每个唢呐曲目都有副歌,是和谐的音程。它的演奏特点是高音、低音回声和鼓音。它的曲调主要表现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吹奏唢呐是揭示他们思想感情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主题定位:民俗文化。
开发区:中山区王家寨镇新华村及周边村庄。
保护内容:新华村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歌舞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青林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苗族芦笙舞、苗族民间故事、苗族服饰等5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芦笙舞(戚继舞):水城苗族芦笙舞(戚继舞)是苗族同胞在晚会上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这种舞蹈源于苗族“老普”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特别是由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的芦笙手。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与青林乡、南与包华乡、西与郭牧乡、北与金盆乡接壤。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对发掘、整理和研究“小花苗”支系的繁衍、迁徙、活动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其影响范围涵盖中山、纳雍、赫章三县(区)的“小花庙”宗族村落。它是黔西北“小花庙”氏族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小花庙”氏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被誉为“黔西北芦笙之王”的张文友代表中国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节,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89年7月,南开坡上苗寨的两位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家朱、朱星智,在中国、前苏联、日本、德国参加的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四国艺术节上,将“鸡舞”推向高潮,以其奔放的舞姿、多变的演技、干净利落的步伐、凶猛快速的旋转和出色的步法,留给外国友人。
苗族民间故事:生活在水城县斗庆乡平庆村的“大花苗”分支,是“西话苗”的唯一分支,人口不多,传统文化独特而古老。其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原始性强,与“东部方言苗族”、“中部方言苗族”、“西部方言苗族”等其他支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比如惊天动地的日月如何来的神话、自然现象的传说、“闪耀谷包”的由来、动物故事、小黄鹿与豹子、人生奇幻故事、虎妻、莫阿杜与莫格杜争色、芦苇冲、机智人物故事、阿奴杜换妻等。它为人们全面了解“西部方言苗族”非凡而艰辛的生存发展历程打开了一扇多彩的窗口
开发区:水城县南开乡、金盆乡、青林乡、斗青乡。
2.索家庙文化生态保护区
梭戛苗的彩衣艺术:清初,六枝梭戛社区的这批苗族人为躲避战乱的影响,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迁徙,定居在梭戛山区。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中,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这个苗族妇女的头上装饰着一个木制的月牙形的“长梳子”和一个“发髻”作为头饰符号,同时这个头饰也作为识别符号,区别于民族的其他支系。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该地区有四个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索甲苗青彩衣艺术和索甲三眼箫艺术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六枝特区朱安村、朱安村、索家庙、彝族回族乡、龙嘎村、小八田村、高星村高星村、不空村、新华乡新寨村大湾新寨、双屯村新发寨。
3.苗族文化生态马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有三个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苗族小智音乐艺术和苗族花节。
苗族直笛大笛艺术:直笛大笛音乐是中国民族器乐的组成部分,也是贵州苗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大管笛也是民乐中不可多得的低音提琴竹管乐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中国民乐中低音提琴乐器的不足。也是国内乐器化程度较高的低音提琴竹管乐器,可以演奏复杂的曲目。小智不仅是一种乐器,在黔西部分苗族地区还是一种礼器,与婚礼礼仪等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其特殊的语言风格包含了当地苗族生活中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载体。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马畅乡、盘县、石板村及其邻近地区。
(3)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羊场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区域内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布依盘歌。
布依盘歌:布依盘歌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萌芽,随着布依族的产生、繁衍和发展而逐渐丰富。它是布依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到目前为止,布依盘曲的内容、形式和音乐基调已经比较完整。从内容上看,布依族民歌涉及工作、时事、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等多个方面。从演唱场合看,有室内演唱和室外演唱两种形式;按演唱曲调可分为情歌、伦理、婚丧曲调。布依族的盘曲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宗教等诸多领域,甚至生动地描绘了布依族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它们是布依族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族的无言百科全书,具有珍贵的文化、历史和研究价值。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盘县羊场乡。
2.猴场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区内有布依族服饰(五级服)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布依族服饰(五级):布依族人口在水城县仅次于彝族和苗族。它们主要分布在北盘江沿岸的猴场、红岩、花嘎、中野、鸡场和Faer一带。各地分支的服饰各不相同,尤以猴场、红岩一带的“喜鹊布依”分支的五等服(因其久负盛名的青年服多为白色配蓝色无袖上衣,形似喜鹊毛皮,俗称“喜鹊布依”)最具特色。其中猴场村保存完好。五等衣分为:特殊衣、一等衣、二等衣、三等衣、四等衣。特殊的衣服一般在葬礼场合穿;头等的衣服是婚礼场合穿的;二等衣服是吃饭喝酒聚会时穿的;三等衣服是在青年聚会等社交场合穿的,用来赶表;四等衣服是上班和平时穿的。五至八件套最多五至八件,最少一两件。五等衣所用的刺绣和绣品是布依族服饰的核心和灵魂,其技法包括平绣、盘绣、编绣、绕丝、锁绣、打孔绣等。在刺绣中,各种技法相互交替,绣工严谨。传统图案有龙、飞风、游鱼、蝴蝶、云钩、树叶、银杏、牵牛花、刺梨、稻穗等。颜色多为蓝色和紫色,用白、黄、绿、粉、红、深蓝、浅蓝相互映衬。色彩清晰生动,绣法流畅满铺,或盘卷。五等衣料过去每家都有一台土织布机,在这里种麻,做靛蓝,染色,裁剪,装饰,缝制。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后场乡、六枝特区中寨乡、郭卜家乡、蟠龙乡、红岩乡。
3.月亮河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该地区有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布依族民间故事和布依族服饰。此外,龙角月亮河还建成了月亮河布依族文化风情园。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龙角乡。
(4)聚德仡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区内有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仡佬族吃年夜饭。
“仡佬族吃年货”:六枝特区青口乡居都村是贵州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仡佬族语言社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语言基础,居都仡佬族创造了淳朴、独特、神秘的祭祀文化。其中,“吃年节”最具代表性。吃年货节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或初二老虎农场日,居都仡佬族的“吃年货节”就开始了。整个节日持续三天,目的是祭祀天地,缅怀祖先,祈求丰收。既保留了很多古老的风俗信息,又有“吃新东西”的温馨有趣的氛围。祭祀文化是“吃新节”的核心,其内涵体现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中。祭祀活动由主人主持。长主人是长家的长子,地位世袭。祭祀语言全部是仡佬族语言,不允许使用其他民族语言。祭祀牛(马),强调“血祭”,崇尚阳刚之气和神力。除了牲畜和稻谷,长期主人还要上山采集几种野生植物,纪念先人在“开荒清草”中的艰辛。居都仡佬族的“吃新节”真实记录了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仡佬族的民俗。它承载着仡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尽血脉,是我们研究仡佬族原始信仰和仡佬族历史人文生存变迁的“活”教材。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居都村、松林村、垭口村、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