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礼仪水席圣贤?-在历史的云雾中走近李世杰”
矗立在黔西县甘棠镇的李世杰雕像(毕节试验区李金贵摄)
黔西人对这位被称为“贵州三绝”的圣人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秦公路、文峰书院、尚书房、重建的李世杰雕像、修复的李世杰公墓等文化地标都反映了对他的怀念和崇敬。一个死于200多年前的人,他的奇闻轶事至今仍在街上流传。他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偏远的西南一隅,科举失利。他是怎么成为政府官员的?在他几十年的仕途中,他的成就和人生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教训?这些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翻阅历史书籍,试图从文字背后隐藏的过去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一个
谈优秀的人,离不开他的时代。李世杰生于1716,即清康熙五十五年。他死于1794年,也就是乾隆59年。从康熙初年到乾隆末年,中国封建王朝进入了所谓的“康雍乾隆”盛世,这是一个国力明显增强、人口快速增长、疆域空前辽阔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
清代产生官员的主要方式是科举考试。以这种方式进入官位的,称为正道。还被认为是举荐他人而得官的正道。其他物品和对官员的捐赠称为杂路。李世杰捐钱,从监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最后以兵部尚书结束,这在清朝是罕见的。“清朝汉朝的名臣中,被郎朗招过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李敏达龚伟,一个是李秦公龚世杰。”(清·葛绪存《清代名人轶事》)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禀赋外,应该还与时代、环境、命运、性格有关。
乾隆用人的特点非常鲜明。“高宗重视亲民的官员。他在乾隆两年,效法雍正,督、抚、分、压,各有一两人。第二年,我下令大学士和九卿被任命为政府官员。八年,诏大学士为编审,可任命为按察使。十四年,命侍郎以上可任三品京堂,书以上可任侍郎。圣旨,抚升亲民之官,德能文者,亲自选之。”(清史)这个定位起着最根本最重要的作用。
牌坊(石摄)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1744年,李世杰28岁时,离开家乡,到江苏常熟黄浦考察。黄埔寺是海港,物产丰富,人民富裕,商业发达。黄浦寺,一个江南水乡,对于从当时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黔西走出来的李世杰,应该会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此后,在1779出任广西巡抚之前,曾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大省任职。尤其是江苏,体验时间长达21年。这些地方一直是国家的重点,事务繁重。
李世杰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伯乐。由于他的杰出才能,得到了尹继善、庄有恭、陈洪谋、定西将军阿桂等诸侯的赏识和推荐。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李世杰是通过捐款从金匮要略晋升到台州周知的,但谁帮他付了钱呢?史料模糊。直到我看到清代学者包,才有很多人帮助我:“余九君畏德,字君怀。他姓于,是安徽人...你知人善任,太子少保、四川巡抚李世杰,尝从九品江苏。令人惊讶的是,你和语言,和黄金捐赠知道国家。”似乎很多人都在凑钱。
性格决定命运。李世杰是黔西人,黔西的山川滋养了他。佘湘和吴三桂平水西闻旧事、重政绩的风气,应该对他“少娇好骑射”的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读一点”和“读得好,不愁章节句子,只重经济”也让他少了书生气,多了动力。过了20多岁,我“突然觉得很兴奋”,“转行了”,很想努力做点什么。去黄埔考察后,他完全变了个人。“放弃旧习,专注于为官。农村有争,必削其功,不可为私。”(凌迪安《清代贵州名人传》)我刚被任命为台州周知的时候,就面临着400多件积压案件。在一片质疑声中,“虽然我不关心剧,但我晚上会按案处理,我会尽一切努力让它平淡。我会让它全部出错,我会在5月份报告它。贤思满悔”(《管青世明李世杰墓志铭》),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处理水平。正直、无私、务实、勤奋,这些优良品质,伴随了他的一生。
二
乾隆一生最得意的成就是平定边疆叛乱、加强民族团结的“十绝”,并亲笔书写了“帝制十绝”。其中,从1771到1776,再次平定金川,从1786到1788,平定林在台叛乱。
第一次从1771到1776,金川再次被打平。清初,“还乡”在川西北部分藏区遭到抵制,难以真正实施,从而爆发了第一次金川战争。1771年4月,烽烟再起,大金川土司索诺穆与小金川土司高僧格桑联手再次发动反清战争。战争开始时,甘龙命令将军桂林和教练文赋分别从汶川和箭炉(康定)进军。刚到四川盐邮路的李世杰接到紧急命令,进入射箭场,全面负责南路军需。射箭炉是川藏军事重镇,地位极其重要。天气恶劣,环境险恶,保证食物和其他军需物资的供应成为战争最关键的任务。“时初章程未定,公仔细画,起而治军。书不眠于夜,移官移班者累,公眼明,必安安稳稳,故罚之。”(关世明《李世杰墓志铭》)桂林和文赋在战斗中战败阵亡后,1773年,乾隆果断提拔战绩不错的阿桂为大将军,统筹出兵事务。李世杰仍然是总理南路的小卖部。历经艰难险阻,他圆满完成了后勤任务。“同时,丞相的总管或领导责之以任,天子选择礼仪监督之。只是公已独立五年,并无延宕。”(关世明《李世杰墓志铭》)1776年7月,索诺穆投降,战争结束。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年多,伤亡27000人,白银7000万两。阿桂对李世杰的才华十分惊讶,向乾隆报告,大展鸿图,晋升湖北调配,留在军中报销。
第二次,从1786年到1788年,林在台湾省平定叛乱。1786 165438+十月,闽台天地会首领林率部起义,声势浩大,连败清军、清廷。当年3月,70岁的李世杰从四川巡抚调任两江总督(管辖苏、皖、赣三省)。没过多久,江南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当河流和湖泊上涨时,它们会在南岸崩溃."这场灾难一直持续到秋冬。与安徽省省长和江西省省长李一起,夜以继日地在第一线处理灾情。冬天,刚处理完水灾,由于两江位于闽台两省的十字路口,1787年正月初二,接到乾隆的一封“军机大臣命两江总督、提督兰立即前往赤邑,速往全州代理福建陆路提督”的诏书...江南各府皆印,选李世杰暂代行省总兵”。“福君的病是新的,他不敢休息。总督率幕僚管过境之兵,运台之米,秋不扰之。”(李华印《荣禄大夫兵部尚书秦献考云烟府蜀》)1788年正月初,在傅康安的指挥下,林被俘。这次平叛,清朝动用了七省之兵,两地换将,军费达一千万两。可以想象,既要处理洪水问题,又要保证军队的需求。此外,随着脚病的加重,漳州府的长子励华国和高夫人相继去世。对李世杰来说,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克制多大的悲痛!他是“耐心和悲伤的”皇帝安慰,公益激动,政事不细,心力交瘁,病得很重。”(关世明《李世杰墓志铭》)5438+00年六月,乾隆上谕嘉许:“自台省起义军盗匪,搬运米米石之事办理甚快,李世杰上书部议。”(《州朝捐课第一版》)
第三次,1789平定廓尔喀。廓尔喀边境后西藏。18世纪中叶,廓尔喀统治尼泊尔。1788年6月,廓尔喀以西藏贸易税过重为借口,命令大个子巴尔布率3000大军进犯西藏,占领吉隆、聂拉木、宗卡等地。两个月前,74岁的李世杰从两江省长的职位上被调回,重新任命为四川省省长。7月,清军反攻并采取相应措施,由驻藏大臣林青主持原藏区防务;四川巡抚李世杰、四川知府程德,令满、汉、藏兵四千余人,往后藏进发。李世杰负责士兵的协调和粮草的运输。”傅俊闻警,星夜兼程,督办军务。以其独特的景观,病得很重,很难行走。”(李华印《荣禄大夫兵部尚书宫姝钦贤考云烟府邢俊疏》)甘龙认为他能相机办事,不拘泥于命令,实在难能可贵,并以赵有奖赏赐御文。并表彰“13300米的石头开出的箭炉,足够士兵们的粮食,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全心全意的...你做了什么。幸好省长在四川,不然青林等人推脱责任我更担心。”“八月,于世杰移箭炉,就近调度。"(《高丽国祭祀输入初编》)军队四面受敌,1789年初,臧括签订协议,廓尔喀撤军。没想到两年后的6月,廓尔喀又以藏方没有如约缴纳足够的银元为由,再次出兵进攻西藏。然而,那个时候,李世杰已经作为一名官员回到了他的家乡。
以上只是一些主要方面。至于其他的,史书记载太多了,都是“无敌”的。从1756,李世杰被任命为泰州周知,从1790,他被授予军务尚书一职,肩负重任34年。特别是乾隆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各种灾害总数比顺治、康熙、雍正九十二年的时候多了200多倍,以水灾最多,其次是旱灾(陈振江等人主编,《清代经济史资料与农业汇编》)。那些年,各级官员的任务依然艰巨。李世杰在河务、抢险救灾方面成绩突出。嘉庆登基后不久,曾感慨地说:“你试想想,皇帝祖先所用的李傕,皇帝考试所用的李世杰,都是捐班出身。而且他已经被封了,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未能立贤。是不是说入官的人就没有才华了?”(《清嘉庆实录》)
三
李世杰的清正廉洁是由清朝朝野共同决定的。
乾隆五十五年,礼部侍郎尹壮途上书乾隆,主要针对小沈阳设计的“论辩银行”。所谓“议行”,就是官员犯死罪,花钱免死。尹壮途要求甘龙“永远停止这个案子”。“票号”实际上涉及小沈阳为乾隆增加额外收入的措施,乾隆对此表示支持。为此,乾隆勃然大怒,多次下诏反驳,尹壮图也多次上奏陈述事实真相。乾隆一怒之下,专门安排地方长官去查。由于证据不足,最终,尹壮途被驳回,留任。此事涉及面广,一时间成为震动京城的大事。其中,尹壮途的一篇奏折写道:“诸侯恶名,吏治松懈。经过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江苏、浙江、广西、贵州等省份,看看官员贤德与否,商人百姓半皱眉头,半叹息,各省风气大体相同。在新疆的大臣中,只有李世杰和林纾。”(《清史稿·传》第130页)
当然,乾隆时期也是整个清朝惩治贪官力度最大的时期。据《乾隆时期惩治腐败档案选编》,以乾隆四十五年为界:前四十四年,一、二等官员贪污案件17起;15之后的12腐败案件,都是团伙作案。乾隆任内,因贪腐被杀、被吓死的高官不下20起。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封建制度的缺陷导致乾隆后期腐败加剧,最终成为拖垮清朝的关键因素。
1830年,道光召见调任陕西为使的周天爵,问曰:“今总督为何贪廉?”周天绝摇头不戴帽子,反复说:“比那个好。”并解释道:“乾隆时期的名臣陈洪谋、尹继善、天蚕土豆、李世杰,清正廉明,实事求是。其次,他们的伦理道德虽然可以讨论,但都是有上进心的,都是到了官位就精神焕发的。即使是贪婪和诚实也能做事。在今天,那些诚实而谨慎的人受到语法和资格的约束,中下层的人更是无知,即使贪小便宜也做不了事。因此,我认为不如。盖省长是他的政府派来的,不是一句“便宜”就能摆平的。那些远离全身的人看似没有过错,其实灾难并没有发生。二十年过去了,国家和人民却深受其害。这一点不容忽视。”道光称之为“移向善”(《李晴宾送别中兴》)。“不贪不廉不能办事”是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最明显标志。乾隆年间,像李世杰这样的诸侯还是有的,但到了道光年间,能办事又清廉的就不多了。
李世杰的《自然是公平和诚实的》,“每一个说话的人都说:‘诚实,美德也是好的,但除非节俭,否则不可能保持诚实。“故居并不豪华,饭菜也不可口,贴身的衣服也不要,房间里也没有什么稀罕的东西,比如竹席、绳床、葛卫、布床、铺位。或者有人劝牲畜娶她,巡抚说:‘我累得不能给你了,怎么和那些白吃绿喝的人分?’”(李华盖章《荣禄大夫兵部书》)从平定金川,钱粮不耽误,巡抚弥补四川国库亏空,官场陋习消除,到拒绝傅康安调取巡抚国库支付白银...他“任牧署,守官谏”,以自己的言行。
四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培养学者的独特载体。乾隆元年,专门颁布了关于建立书院和任用山长的法令。一时间,书院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虽然李世杰不是科举制出身,但他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所到之处,必“培养士子,振兴文教”。除了在担任镇江知府时率先在家乡捐建金宝书院和文峰书院,还有三件事与办学有关,高瞻远瞩,影响深远。
第一,创建中江书院。1765年,李世杰升任安徽芜湖路。当时芜湖已经是江南重要的商埠城市。下车的第十天,我提议当地商人捐资创建中江书院,校址选在河南蔡庙巷,离道印署不远。新建的书院因为规模小,几个月就建好了。为了使书院长期办下去,还号召当地好学人士集资买下一块土地,然后对外出租,以地租收入作为办学经费(鲁《芜湖中江书院史》)。此后,中江书院数次迁址,数次更名,经历了书院、学堂、学校的变迁。自建院以来,该书院培养和教育了许多学者,曾是南方重要的书院之一。“五四”时期,该院被称为安徽省的“北京大学”,校长严复、中央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中央重要领导人王稼祥等都曾在此求学。目前是芜湖一中。2019年,芜湖重建中江书院全面启用,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40平方米。由21座徽派古建筑组成,成为安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第二,聘请罗典为岳麓书院负责人。岳麓书院创建于宋初,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大门上挂着“唯楚有才,兴于斯”的对联。罗典(1709—1808)湖南人。历任河南乡试、四川知府、邵青裂纹寺考官,多次主持全国科举考试。后来以伺候老母亲为由回了老家。
罗典在四川学习政治3年,教育成绩突出。清朝嘉庆年间编辑的《四川志》记载:“...我穿过这座城市时听到了书的声音,我下到博物馆为它教画。有人对亵渎体制嗤之以鼻,说‘学政治就是要开悟,要随时随地讲。“生活简朴是一种严重的罪恶吗?”纸喜奇古,经书注释亦繁,但尚古。蜀中士人知从汉儒,从正典出发。他是八卷本《读愚见》的作者,在四川出版。“罗典刚刚离开,李世杰去了四川,应该是听说了罗典的事迹。
1781年,李世杰调任湖南巡抚。他想弘扬湖南教育,于是以岳麓书院为突破口,回到家乡的罗典成为他精心寻找的对象。据说,李世杰三访罗浮,诚心聘请了这位年过六旬的教育家。罗典接到任命书后,迅速走马上任,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罗红《湖湘世家·鼓·罗氏》)。
从1782开始,罗典连续五年担任岳麓书院负责人,任期27年。近三十年来,大江南北人才数百,为海内外所用,亦为孝经、悟经。门墙之繁华,前所未有”(严清如玉《裂鸿寺少年清罗神斋先生传》)。其中,著名的学生有“为国好臣”陶澍、“大状元”彭军、著有《海图册》的魏源、云贵官督何长龄、执教岳麓书院27年的欧阳等。这一时期,湖南举人近五成、进士六成出自罗店门。欧阳侯军的弟子是曾国藩和郭嵩焘。李世杰在湖南待了一年多,时间不长,却成了罗店的伯乐,为岳麓书院请来了好山领导,完成了晚清湖南最辉煌的教育局面。
第三,帮助解决贵州人在北京考试难的问题。1790年,74岁的李世杰以原品为官。在离开北京之前,甘龙问他想要什么。李世杰知道贵州是一个偏远的地方,所以很难筹集到在北京参加高考的钱。再加上山高路长,路途艰辛,往往耽误了中考的时间。所以希望法院能帮忙解决这个困难。甘龙很感动,颁布法令,要求沿途各州县,凡贵州进京赶考的地方,都发火证。这一规定一直实行到清末取消科举。
五
我们现在谈论李世杰,往往把“文理不通”当成他书读得不多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客观的分析。
从重要史料来看,乾隆说李世杰“文理不通”只有两次,分别针对两件事:第一次和第一件事。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在“湖南巡抚李世杰不必查办全部沧浪乡志案”的谕旨中,“若各省查办禁书,必如此批判荒谬,令人无可奈何。此事总因李世杰文理不精,导致处理不当。”《四库全书档案汇编》与《清代文字狱档案汇编》的记载基本一致;第二次也是第二件事,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在关于江苏硝缺的圣旨中,“李世杰做事一向小心,本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看来总督其实是病了,精神混乱到看不懂文理。他无法认真核对这种事情,所以他轻听了诸如旧金山部门成员谁承担了它的巧妙的话,任何不称职的屏幕朋友的比率降低了。”李世杰与交通部进行了严格的讨论。”(《全国历代祭祀总集》)这时,李世杰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后来在《清史稿·李世杰列传》中,写为“世间字字不通文理,惟屡赞其能而礼”,给人的印象是有很多次。所以后人在传记中看到这句话,并没有认真思考。他们误以为李世杰真的不懂艺术和科学。
就第二第二件事来说,会不会存在年纪大了精神恍惚,控制不严的问题?我想是有的。但是,乾隆第一次说的话,应该是一个警告,一个借口。这道诏书是关于处理文字狱的,是发给李世杰和地方长官的。这实际上表明了政策的转变。这里要简单说一下清代的文字狱。文字狱是以文字作品为依据的定罪,是震慑官员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清朝的文字狱始于康熙。乾隆时期最多,130多次。其实,乾隆批评李世杰“文理无知”的真正用意,应该是借李世杰处理此事,提醒各地督抚,今后该缓一缓了,别再吹毛求疵了!
另一方面,如果李世杰不懂文理,他在四川雅安监军运粮过龙飞关时,也写不出《过龙飞关》这样的诗。春茵酿晓寒,雨露做马鞍。腾云驾雾,丹徒峰风景如画。茅屋炊烟飘蓝耳,溪桥岩石搅湍流。感觉在船上行走不容易,但是负重前行很难自己拿食物。
斯里兰卡人民已经去世,但遗产仍在。今天,李世杰的雕像,穿着皇家服装,戴着羽毛帽,腰间佩着宝刀,矗立在黔西水上公园的文峰塔下。他表情坚定,眼神深邃,静静地凝视着前方。在不太远的一个美丽的地方,李世杰被埋葬在这里。在修复后的墓地里,帝王牌位上的祭文默默诉说着他生动而复杂的人生历程。如果没有踏入另一个国度的第一步,没有成长中的诸多机遇,没有坚持与勤奋,也许他会“怜无声空旧”,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毕节有李世杰这样的圣人真是幸运!
——源于千玺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