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摘要:晋剧即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剧种。它也被称为中道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因山西中部崛起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太原而得名。后流传到外地,称为山西梆子,后改名为晋剧,也叫中路梆子。其特点是旋律委婉流畅,曲调优美,醇厚亲切,清澈明朗,在晋中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么晋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呢?本文将介绍晋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我们来看看吧!晋剧即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剧种。它也被称为中鲁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剧。因山西中部崛起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太原而得名。后流传到外地,称为山西梆子,后改名为晋剧,也叫中路梆子。其特点是旋律委婉流畅,曲调优美,醇厚亲切,清澈明朗,在晋中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自己独特的风格。晋剧的四大梆子——周浦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申报、创作和研究、加强传承和现场表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至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晋剧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实践。2006年5月20日,晋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发展

1.起源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周浦梆子,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麓梆子、上党梆子。晋剧是中国的地方剧种,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称山西梆子,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因产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又称“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陕北、内蒙、河北部分地区,一般在晋语的滨州、吕梁、张虎、大堡、五台一带。

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晋中地区的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脚,风格独特。曲调有两种,即在路上的曲调和在路上的曲调。路上调是北路梆子,路上调是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故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称为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是晋剧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特别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后,将秦腔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剧保留了周浦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了委婉细腻的抒情风格。

中路梆子的起源应该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道光初年,周浦梆子,当时称为陕西梆子,再次复兴。俗话说“道光去了龙亭,山西梆子又时髦了。”蒲棒北上晋中、太原演出,不仅在太原引起轰动,也震惊了北京。这也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家的娱乐要求,所以他们。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和介休县的庆忌班。

咸丰初年,蒲棒开始受到冷落,导致中路地区的戏剧活动处于一个相对空置的时期,这让中路热爱戏剧的人们,尤其是富商们非常失望,于是少数人开始邀请闲散文人、票友、秧歌和皮影戏艺人组织讨论组,计划自己创作戏剧。咸丰中后期,经过多支队伍的艰苦讨论,在继承蒲邦之韵、锣鼓之分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了试点演出。其中有榆次的代表性黑店班和祁县的三清班。除了滞留的蒲棒艺人、秧歌、皮影戏艺人,还有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有所好转。

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的青睐。于是先后设立了上下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清班。在表演实践中,他们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使得唱腔和文武场面越来越完美。并借鉴国外戏剧管理班社的经验,使剧团逐步走向规范化。戏班成员,除了武文场的中层艺人外,大部分都是高薪从周浦聘来的,所以民间有句谚语:“齐中台子,周浦丸子”。剧团不是商业性的,盈亏完全由剧团老板承担。只是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前台放一个写着某县有钱人承办的剧团名字的木老虎牌子炫耀,还要在后台的粉墙上提笔留下名字。这些戏台铭文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证据。

随着中路梆子越来越定型,引起了班里中小富豪和中等商人的兴趣。他们还邀请周浦的艺术家或儿童开设课程。到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社在山西中路乃至北路少数县已初具规模。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晋中仍有“四喜班”,可谓好戏连台。"一个长着丑陋嘴巴的人参娃娃,后面还有一面旗子."等谣言传开。

才华横溢

光绪十年,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改变了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旧局面。从光绪十五年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了辉煌时期。演出内容包括庙会、集市、踏台、开业典礼、商展、开业典礼、祈求神灵、发愿许愿、祭祀、婚丧祝寿、官戏等。在普通的乡村,每年也有一场唱戏;每年大型集镇多达5-10个。中路梆子成为中路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还随中路商人到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地方剧种竞争。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缘关系和对民间艺术的不同吸收,在表演节目、唱腔风格、前场经典等方面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太原府所辖县的路班;汾州地区所辖县的休班;平定、辽州两县分为四级。直到解放后,才把上述三个小的区别整合起来。中路梆子达到巅峰后,江南丝竹班和京都花腔班基本退出中路舞台,只有浦梆子偶尔复出,声势已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大部分有钱有势的人持观望态度。所以中路梆子里负责班的人,大部分都换成了前清政府、旧镖局等人。同时,中路的艺人队伍也壮大了。除了定居者,其余的普邦艺人都不再来中路上课了。

5-19(1916-1930)期间,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子进入第二个辉煌期。这个时候路中间有很多梆子,班级社团,学校扩大了。不仅在燕北生根、占口,而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平阳府、六安府所辖北部各县,还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中国北方晋陕冀绥远察哈尔五省的大型剧种,因而被称为山西梆子。

名人云集,竞争激烈。中路子形成了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相互竞争的大好局面。戏份多,文武齐全。

由于人才众多,上演的剧大多是名人手作。

常见的有《雪中六记》、《凤仪阁》、《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之缘》、《古百诗》、《法门寺》等。***200余本,惠与楚。可以说文武双全。演技精湛,百花齐放。这个时候,各个班级,各个社团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各路艺人在唱、做、读、表演绝技方面也都是一路领先。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山西梆子的老艺术家还有一部分健在,舞台结构可以保持男女同台演出,于是就有了太谷锦艺苑等三出好戏。民国二十四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为首的唐风剧社赴京、津、沪等地演出,极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其他艺人交流了经验,充实了自己。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主角逐渐由男性向女性转变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由于女性演戏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赚更多的钱,各地普遍出现了培养女艺人的热潮。由于演员的“阴盛阳衰”,山西梆子逐渐停止表演或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头盔戏、武侠剧、花脸戏、丑角戏,逐渐用委婉的旋律、缠绵的习惯取代了这一北方剧种特有的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表演方式、唱腔、跌宕起伏,从而失去了昔日的阳刚之气和铿锵之气。

退潮

阎锡山、冯玉祥推翻蒋介石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山西梆子中的一些阶级社团误入歧途,腐败风气引入剧团,致使台风不振,艺人思想退化,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甚至有少数昆角艺人不幸身陷囹圄。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入侵山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逼得当地剧团全部解体,艺人四散。他们中的一些人逃到了国外,一些人开始务农。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抗战前后10年间,山西梆子遭受的灾难,造成了山西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

在中国* * *产党领导人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有很多唱中路梆子的文艺团体。晋绥根据地先后成立的七月剧社、人民剧社、吕梁剧社、二中剧社,新华农村实验话剧团、沁源路引剧社、太岳中学业余剧社,演出了《打金枝》、《反徐州》、《陆文龙》、《红娘子》、《长恨歌》和现代戏《新屯堡》、《血泪复仇》。苏敏等音乐家专门搜集整理晋剧音乐。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团体随解放军进军西北、南下西南,一些晋剧工作者在其他省区扎根,进一步扩大了中路梆子的活动区域和影响。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山西梆子的第三个辉煌时期。1956-1958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县级以上剧团相继成立和完善。最好的演员集中在省会太原,于是山西梆子正式命名为晋剧,各县所属的剧团名称也改为XXX晋剧团。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晋剧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之一,使其再次走向低谷。1967年,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来改唱样板戏,演员要通过政审才能上台。晋剧的生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造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期。

2.特征

晋剧的特点是委婉、流畅、优美、醇厚、亲切、明朗,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在晋中地区和新剧中独具风格。晋剧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周浦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了委婉细腻的抒情风格。晋剧的特点是委婉、流畅、优美、醇厚、亲切、清澈,具有浓郁的晋中地方风味和独特的风格。

三。传统剧目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演出场次超过200场。包括渭水河、金枝、临潼山、干坤带、沙陀王国、沾湾城、白水潭、金水桥、火焰山、梵高宫殿、双锁山。每部剧都有自己的特点。

四。现状

中国晋剧艺术网是以晋剧为艺术主体,延伸其他艺术门类的大型戏剧门户网站和现代品牌。该网站不仅成为晋剧的信息渠道和第一个原创信息传播平台,也为晋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展示、传播和交流搭建了最好的桥梁。新推出的56个剧种凸显了山西戏曲省的深厚底蕴。上世纪80年代,山西的戏曲多达56种。为了尽可能准确无误地呈现这些戏曲,很多老艺术家出谋划策,寻求资料。网站在后续的工作中丰富了戏曲的内容,一些几近灭绝或退出舞台的戏曲在网站上重现,让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永久保存。在地球村和互联网大家庭中,推动山西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同时有望实现中国晋剧艺术网的更大发展和突破。

《大金枝》作为影响深远的晋剧经典剧目,自诞生以来便经久不衰,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晋剧院阵容强大,由、和史分别饰演、沈侯和升平公主。其中刘建平是国家一级演员,师从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被观众誉为“晋剧小皇后”,曾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金奖。

更多山西传统文化知识,山西传统风俗文化知识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