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黄坤的资料
黄昆(1919 . 9 . 2-2005年7月6日)是固体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北京。1941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拿下了英国布里斯托的黄坤。
首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0当选为瑞典学院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他是国际知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和半导体物理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成果。他是中国半导体物理研究的先驱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和合作者首先提出了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了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以及相关的基本方程(称为黄方程)。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了固体中杂质缺陷引起的X射线漫散射(称为黄色散射)理论。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与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1。
人物介绍
黄坤(1965438+200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国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黄昆,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6月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6月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理学院,获硕士学位,1947年6月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黄昆先后在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和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工作。1951年,黄昆回到北京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77年后出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直至退休。黄昆早年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在固体物理领域享有盛誉。65438年至0956年,黄昆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时,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信息产业人才。黄昆在北大任教的同时,还主持建立了本科教学体系,编写了《固体物理学》教材,享有很高的声誉。1977之后,在邓小平的要求下,黄昆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2001年,黄昆和他的北大校友王选获得了当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7月6日,16: 08,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黄昆的主要荣誉包括1955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438+0,英国皇家瑞典学院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五一国家劳动奖章获得者,1995何梁李豪基金会科技成果奖获得者。黄昆还是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委员。黄坤,中国制片人党九三学社党员。
黄昆的一生
黄昆的一生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紧密相连。从布里斯托大学到爱丁堡大学,再到利物浦大学,从诺奖得主莫特教授到博恩教授,黄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玻恩,物理学大师,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晶体原子运动系统理论的开创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玻恩就打算从量子科学中学习年轻的黄昆。
基于最一般的原理,我写过一篇关于晶格动力学的专著,但是因为战后忙于其他事情,年纪大了,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5月中旬,1947,黄坤来到爱丁堡大学博恩教授短期工作。工作中,玻恩发现黄昆对这门学科很熟悉,见解深刻,于是把用量子力学完成专著《晶格动力学》的任务交给了黄昆,同时交给他一些玻恩不完整的旧手稿...黄坤从1948开始。在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不仅以严谨的论述和非常清晰的物理图像系统地总结了固体物理学最基础的领域,而且以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这一领域。“有一段时间,我和博恩教授发生了争执……”谁也没想到,黄昆写的东西,在1960年激光发现后,被实验证实了。由此,他确立了自己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地位。诺贝尔奖得主玻恩也竖起了大拇指。他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手稿的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
黄昆被选为2002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颁奖词:他一生都在科学世界中寻找真谛,一生都在默默传递知识的燃料,他淡泊名利的兴衰。他不仅以严谨勤奋的科学态度为人类在科学领域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以淡泊名利、坦诚相待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从梦阳园到燕京大学
黄昆,1919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我父亲是中国银行的高级职员。母亲何,湖南人,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也在银行工作。黄坤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姐姐叫黄轩,他的哥哥叫黄艳,他的二哥叫黄婉(中国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四兄妹依次相差一岁,深情相随,相互影响。它们的名字都取自北京的地名。黄昆的昆出自昆明湖,黄宛的万出自宛平古城,黄岩的燕出自燕山,黄玄的玄出自玄武。家庭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无拘无束的氛围,尤其是母亲的认真,对黄坤少年时期的成长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在他们的青年时代甚至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他们的才能。但黄坤认为自己属于智障类型。在谈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时,黄坤以亲身经历为例,认为小学学习不必要求太高,但中学打下的基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黄昆在北京梦阳花园上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光华小学(在静安寺附近的一条巷子里,黄昆在那里呆了一年多)。他回忆说,除了小学会早读,经常看小说,学会加减乘除,他好像没学到多少东西。他还记得自己小学期间最好的成绩是初三北京历史地理考试第五名。他带回给他母亲的奖品是一份来自北京的油印讲义。为此,他一直以能熟练说出北京所有内外城门的名字为荣。
打好中学基础
关于中学基础对他人生的影响,黄昆有正反两方面的经历。黄坤在上海光华小学没有读完五年级,就和家人搬回了北京。黄昆的叔叔黄子桐当时是燕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黄昆住在叔叔家,入了燕京大学附属初中。他在这里只读了半年,就转到了通县芦河中学。但这短短的半年,对黄坤未来的发展却有着长远的影响。黄坤的叔叔正好看到黄坤下课有空,就问他为什么。黄坤回答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都已经做完了。他叔叔说,那不行,数学课本上的题都要做。此后,黄昆就这样做了。从那以后,他的数学一直学得很好,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转到六合中学后,这个习惯不仅延续了下来,还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黄坤后来回忆,这次事故影响深远。因为课后忙于自己的问题,很少看书本上的例题,导致他没有培养出“照猫画虎”的习惯。
奖学金的要点
黄昆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第一原理出发”,这个习惯可能是中学时候养成的。潞河中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67年一位美国牧师创办的通州男校。1889年演出黄昆作品集。
它变成了六合书院,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和神学院。后更名为协和学院、华北协和大学。1918年,华北协和医学院与汇文大学合并成立燕京大学,而协和附中则留在通州原址,名为潞河中学。潞河中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1927后,中文被任命为校长,“圣经”必修课被取消。潞河中学的校训是“人格教育”。黄坤在学习上是个优秀的学生。除了语文,他高中三年的总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第一。黄坤的三个哥哥都在六合中学读书。因为他大哥休学两年,和他同班,数学成绩只有30分左右。在黄坤的带动下,黄燕的数学成绩很快超过了及格线。潞河中学每周都有全校大会。黄三兄弟穿着自家做的布鞋,在全校大会上受到校长的表扬。黄昆自己认为,自己中学时代的反面教训就是中学语文没学好。就像大多数中学男生一样,黄坤认为老师写的作文题要么一句话就答完了,要么没什么可说的。后来黄坤回顾自己的事业,认为后果影响了他一生。比如1936,黄坤从潞河中学毕业,打算读工科。他申请了清华大学和北洋理工学院,但因为语文成绩不好没有被录取。黄昆在《生平事迹》中写道:“我在1944参加了当时的‘庚子赔款’留美和留英考试。我去美国留学没考上,后来通过别人的成绩检查发现我中文考试只考了24分。留学英国的考试,我的作文只写了三行,然后就写不下去了,只好交了。后来才知道我考上了。这一度让我大吃一惊。以后有机会看到所有考生的分数。我才知道这个中国考官显然眼光很高,分数很有分寸。很多考生的语文成绩都是40,没有更低的分数了。当时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以后没有语文考试,但是语文远没有过去好。对了,我语文基础还没打好。这些年来,我背负着各个时期的各种场合(从早期的考试到后来的写作,再到演讲)。这几年很多场合让你说点什么或者题词,我只能拒绝,但是主持人很难理解。这总让我想起中学语文老师出了问题,觉得无话可说的尴尬。“1937年,黄昆通过六合中学到燕京大学的保送考试,进入燕京大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他选择了物理专业。
很多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三所著名大学清华、北大、南开迁至云南昆明,于1938年春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年代,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黄昆、张守廉、李、黄、邓稼先、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出中国教育史上最美的一朵花。国立西南联大物理系规模虽不大,但人才济济,中国物理学界多位学术造诣颇深的知名教授在此任教。当时,“清华有叶、吴、周培源、、王竹溪、霍秉权;北大有饶裕泰、朱武华、吴大猷、郑华池、马世军;南开有张文宇和徐振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老师也是当时国内的首选。清华有、郑、、、华、和许。北大有江泽涵;南开有蒋立夫。在国立西南联大,物理系每年只有一个班,大概三四十人。生活条件很艰苦,在学校都是住在泥墙草顶的宿舍。1941年秋,黄昆在燕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在葛廷毅先生的推荐下,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助教。从北京到昆明,黄昆路途经青岛、上海、香港、桂林、贵州,路上花了两个多月。系主任饶裕泰第一次见到黄坤的时候告诉他,这里人这么多,根本不需要助教。你是来钻研知识,做研究的。事实确实如此。黄坤的教学任务只是每周带一次普通物理实验。吴大猷请他去读研究生和做助教,这样他就能得到一些收入。因为张守廉,黄坤很快就认识了和他同班的。他们三人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不同,但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他们一起上过吴大猷和其他老师的课,通过课后讨论,加深了对性格和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