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北京大学学生刘春怡在《奇葩说》第七季海选中的表现?
北大的光环,高考状元,她的脸上写着优越感。在后台接受采访时,她直言“我真的不想拿一等奖,因为拿了太多次了,没意思。我很想体验一下失败的感觉。”
这是何等的傲慢!在过门这个环节,我给了刘春义很多镜头。愤怒的选手艾米姐姐感受到了激烈的枪声。虽然不太礼貌,但作为一个平等主义者,我还是对刘能为女性发声充满期待。毕竟《犀利》更有看点,符合齐远说的节目风格。
在到达五位导师之前,刘以“我是北大学生,过气的高考状元”开场,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在开始辩论之前,他特意说导师们解释了什么是“内卷”,在后台采访中,他说“我怕导师们不理解”。我无法用“犀利”这个词来洗白她,情商真的很低。
然后是枯燥干巴巴的“内卷”解读,导师们都一头雾水。主持人只好打断她,引导她表达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说服导师赢得“快乐粉丝”,但女孩真的很执着,又回到了自己无聊的“内心翻滚”中,回答道:“我是一个一直翻滚的人,现在不想再翻滚了。”
导师对年轻人还是很宽容的,但在来回的对话中,刘没有回答导师的任何问题,而是各种言辞质疑和否定导师的提问。最后主持人无奈的说“刘是杠杠的。”短短几分钟,充满优越感的市高考状元,没有得到一个“快乐粉丝”,黯然离开台湾。
任何领域都有内卷化。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流行的是对内卷化的解读。孩子上学,600分就能上北大。后来一个孩子辅导班分数高,逼着大家都去辅导班。最终排名保持不变。固定比例的人上北大,但是学生更累,家长花钱更多,但是开辅导班的人挣钱。
刘显然是内卷化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推动者。当被问及高考状元时,她回答说她是全市的状元。我也很震惊。这种优越感溢出了屏幕,我默许了她一定是省里的尖子生。她还说,在“内卷”的漩涡里,老师曾经说过“再多几分就是省状元”。
刘觉得有人在“碾压”她,但正如导师所说,被“碾压”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刘深深地卷入了“卷”中,并沉浸其中,只是为“卷”而担忧,正如导师所说,问题太真实,解法太简单。
在之前所有的教育观点中,如果简单粗暴的划分,我也算是一个“滚学校”,比如高中vs职高,名校vs专科,放养vs“鸡宝宝”,是否买学区房,我主张打打滚。
我觉得“解套”本身没什么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不“滚”,结果就出来了。如果音量达到一定程度,你可以影响和改变“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