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含义
网络成瘾障碍(IAD)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和预防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快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最新调查统计显示,全球约有11.4万网民,约占网民的6%。青少年是社会网络活动的主体,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朱尔澄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北京大约有20万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目前,北京市未成年人患“网瘾”的比例高达14.8%。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联合调查了重庆市五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结果显示,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达到10%-15%,但只有不到5%的人意识到这是一种病并进行治疗。二。网络成瘾综合症简介网络心理问题中,最严重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障碍(IAD)是指在成瘾物质的作用下,无法控制的上网行为。网络成瘾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过度使用网络造成的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美国心理学家杨提出了10的网瘾诊断标准:1。专心上网,上网后不忘“网事”;2.总觉得自己在线时间太少,不能满足;3、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5.一上网就能消除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兴奋起来;6.为了上网而放弃学业和事业;7.因上网而放弃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为亲友掩盖自己频繁的上网行为;10,感到孤独和失落;Young认为,如果在1年内出现上述10种情况中的四种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征。一般来说,网络成瘾可以分为网络交流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三、网瘾的心理机制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明,网瘾的成因要追溯到口交时期。婴儿通过母乳喂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他们保留着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感觉的向往。然而,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似乎在口服期后消失了。成年后,遇到挫折时,如学业失败、失业、害怕社交、失恋、家庭打击等。,为了寻求解脱,他们沉迷于网络,让这种埋藏在潜意识里的压抑得以释放。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交往、归属、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求。人际异化的社会现实使得个体的这些基本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个体转向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情感交流和情绪发泄的需求。有些人因为现实生活中社交范围狭窄,或者害羞或者缺乏社交能力而感到沮丧,他们转而希望在网上找到避难群体。网络的私密性为这些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客观地说,通过网络聊天与网民进行观念上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发泄他们平时压抑的情绪,确实可以缓解他们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但同时,由于这些人过于沉迷于网络社交,他们与现实生活的人际接触会更加缺乏,使他们无法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导致他们现实人际关系的失败。从而形成了“人际交往失败——在网络上寻求安慰——脱离现实人际交往——社交能力不足——人际交往失败”的恶性循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