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宽《后庄日记》
刘绍宽,号侯庄,其日记名为..他出生在平阳白沙(今苍南县),一个江南大户人家。他年轻时受到杨训波和娄宇两位舅爷的开导,经常从舅爷那里聘请瑞安、孙伊彦和孙诒让。17岁,补考县考第一名。22岁时,他师从浙南大学者瑞安·刘浩善·惠今。30岁,化妆出身,31岁,举贡。
刘绍宽先生有着丰富的旅游经验。1902进入震旦学院。1904年,他游历日本70天,走访了东京等地的24所学校,撰写了《看日本的历史》。孙诒让对这个“记录”赞不绝口:“管理方面,教与学的书都是取长补短,以利我短。其论之精要,与《周官经》之记载相合,亦信不刊。”刘绍宽先生还将他在日本考察的结果应用于温州的教育发展。“从他的考察中获得的人都熟悉他们的老乡。再过几个月,他们就成了江南乡,蒙学成了十四区,平邑也要学了。”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统计,在刘绍宽先生的领导下,在我的家乡平阳创办了43所普通学校,学生人数为温州各县之最,居温州各县之首,全省第二。1905、1917年,刘绍宽两次担任温州中学校长。他在任时制定了《温州官立中学暂行条例》26章,包括规训程度、作业考试、经费大纲、学生守则等。,内容详细,管理严格。他多方聘请名师,这是办好学校的重中之重。比如当时在日本明治大学读书的高飞鸿云翔(慈禧)被任命为总教师,陈守永以月薪三倍的工资被聘为英语教师。那时候温州人才济济,中国人才济济。他还自己编写教材,包括《汉语教学法》、《修养讲座》、《周礼记》、《修养教授引论》等,并免费参加兼职课程。于是,学校的声誉上升,学生人数逐年扩大,学校设施迅速扩充。在这方面,他的日记最能反映温州的近代教育和文明。
他用十年时间编纂了98卷《平阳县志》,成为体例完善、材料丰富、考证准确、叙述恰当的近代最好的地方志之一。在1925担任温州乔媛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广泛收集乡村圣贤的著作。在黄素初的邀请下,他和刘先后出版了《荆湘楼丛书》,使温州乡村圣贤的学术著作得以流传。
他关心国家大事。他长期订阅上海的《申报》、《新闻》、《时事》、《外交新闻》、《世界公报》、《时事杂志》,并与上海和国外的留学生建立了长期的通信联系,使他熟悉农村事务、民政事务和国家大事。并在日记中总结当时的政治时事。
他出生在清朝衰落时期,经历了外族侵略、军阀混战、日本入侵的时代。他亲身感受到了人世的悲凉,人生的失落,人民的生计,那是一种“我的人生一直都很悲惨”的生活。就是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依然专注于学问,淡泊名利,鄙夷政治手腕,秉承永嘉学派学风,开民智,育人才,努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成为一个文化人。他的知识和经历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他的思想轨迹也反映在日记的字里行间。刘绍宽先生把记日记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想把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后人。如今,《后庄日记》已成为温州地方文史的一大财富。
刘绍宽《后庄日记》始于1888,止于1942。这本几百万字的日记,是他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写成的。这本日记虽然没有正式出版,只选录了一部分,但却造成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历史学家认为,《后庄日记》可以与李次明的《越茂堂日记》(1830-1894)相媲美,甚至在时间等方面有所超越。因为李慈铭一生只经历了晚清,所以他的日记只持续了40年。但刘绍宽的日记比这还要长14年,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辛亥革命、国民党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时期和重大历史转折。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时期,这份史料对温州来说弥足珍贵。不过,刘绍宽很佩服李慈明的学术方法。他生前读了两遍岳茂堂的日记,从中吸取了许多优点。他的日记既有李慈铭的学术意识和上层社会的动态,又有民间意识和地方杂事的记录,具有更强的历史立体感。可以说,这本日记包含了温州时代半个世纪的情况,也记录了温州民间世界54年的变迁,成为了别人做不到的学问。
《后庄日记》整体目前还是一部手稿。是用十行毛笔写的,大部分是刘绍宽先生自己写的。晚年的一些日记,因为眼睛不好,被人抄了。这本日记的手稿珍藏在温州图书馆,现在属于善本。日记1 * * * 4086页,集成40卷。
上世纪80年代末,笔者参与地方志编纂,首次接触到尘封多年的刘绍宽《侯庄日记》。当时,平阳县史志办全体同志出于对刘绍宽先生的敬仰和对地方文献的重视,将这些“善本”全部抄选,邀请10多位擅长书法的同志抄写,抄成10册,分别赠送给有关图书馆、档案馆和地方志部门,成为当时的第一代编辑。
刘绍宽先生是史记专家,日记详实,恰如其分。比如他与当时政治家、名人的谈话,记录得非常详细,极具学术和历史价值。但是关于一些动态和流水账就寥寥数语。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后,我要写日记,一天,两个字动,三个通信,四次,五经,六部物理,七篇论文。每天定一份案,随身带一支外国笔。”为了不忘记,达到严谨,他曾经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规矩:“这个一定要用铅笔保存在身边,随时记在本子上抄到本子上,这样才能严谨。计划明天开始。”他的日记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把完成它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刘绍宽先生是一位有远见的学者。他深知日记的历史作用,可以成为当地百事可乐的富矿。距离他写日记已经过去了120年,这份100字的文件,包含了太多温州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注重日记的史料价值,所以在内容选择和记录方法上有所不同。《后庄日记》不是普通文人自己生活的记录,而是那个时代温州地域情况的记录。日记涉及政事,记录地方政务变化和国家时事;日记如实记录杂事,对特定历史时期温州出现的教案、神泉、永琏等有清晰的记述;日记关注的是教育文化,因为那个时代是现代教育的开端,是作者毕生服务的事业。他是编纂地方志和研究地方志的专家。他的日记认真记录了失传文章和文献的考证结果,为后人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他热爱生活,观察社会阶层,关注名人的交往,关心朋友和学生。所有这些轶事都可以在他的日记中看到,即风土人情、风土人情、农业气候都在他的日记中有所体现。所以说《后庄日记》是温州史料之丰富,一点也不为过。一些重要事件的记录非常罕见和珍贵,例如:
他在回顾自己从1933到1934的日记时,写了这样一段话:“那是一件令人惊叹的时事。与东方直接谈判后,有冯(玉祥)的抗战,方(真武)的吉(洪昌)之地,蔡(廷锴)的蒋(广开)之地。与刘(贞年)过界时,患肘腋窝。还好都平安通过了,记录也有了。“这段话既能让人信服刘绍宽对重大事件的洞察力,又能让人佩服他对重大事件记忆的严谨。
1912的日记,反映了温州辛亥革命的动态:“我在鳌江联络志成,寄了十多封信。”"为明天的聚会做准备。"“* * *跟党开职工大会,协商章程,办月报。”在1923的日记中,温州抵制日货:“1年5月,日本学界、企业界发表抵制日货的演讲。”“9号,今天是‘五·九’国耻纪念日,全镇罢课,各校学生游行演讲。”1924期间,浙闽两军全年交战,反映了军阀混战的温州社会状况,也如实记录了温州人对闽军的态度。“永嘉的吕先生和瑞安的总督都到平阳来欢迎福建军队。”1927的日记,频繁记录了温州* * *生产党的活动,风起云涌的农会运动,县长的调动任命,部队的不断增撤。1938年,记录了中国与抗日战争合作的重大事件,非常罕见。“二月九日,浙江省主席黄昨日到平阳,到,盖了一封信,召见刘英。但刘英没来,武玉是代表。”“3月11,刘英部队昨日出发,带3000兵力,离开泰顺为国。且说屈、二人,昨日渡江,许县午送之。”“国* * *虽然合并了,红军的名字也废除了,但是疆域还在,党部全部被法律逮捕监禁,一共四个人。”更有价值的是,日记中从1937到1942,记录日军轰炸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地的条目有几十条,作者特意摘录整理。从刘绍宽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对温州人民犯下的罪行。”9月20日,黄任省主席,传阅各报,凡是敌机轰炸和炸毁的几处民房都不准发表。这真是一种掩饰!”“县长和所有的官员都搬到北港去了,他们被判了无期徒刑,在廖宏庙前处决了。20多人死亡。“《东南日报》声称永嘉如何反击敌人,如何英勇作战。而且上月二十日,瑞安之敌分平阳,数百人被杀。这份报纸太荒谬了,让人无法阅读。“这些文体是真实的,让我们更直接地了解了国家与国民党合作时期的摩擦,以及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残酷杀害* * *制作人的事实。
除了这些珍贵的政治日记,刘绍宽先生更擅长的是文化名人的交往和学术记录。他与宋、、陈介石、孙诒让、黄、、徐半厚、黄穗初的交游、书信往来及诗作均有记载。在他记述与宋书的一次长谈中,内容达到数千字,很有新意。同时,他也记录了比他晚的温州名人。如1906年,郭赴意大利米兰参加渔业会议;1920数学家蒋力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27谢侠逊以棋艺闻名中外;1933年,苏在狱中写出《易经》初稿;夏送的《白石辩谱》;有五位青年学者在温州,四位在平阳,一位在乐清,有张伯驹、蒋力夫、陈、苏、洪博融等。他20岁开始当“学徒”,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详细记录了温州的教育发展资料,堪称民国时期温州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