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改善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1,“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大部分行为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而这两个习惯(其核心是理解、体谅和吃苦)恰好是学习习惯的基础。家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是父母的作品。家长一定要有耐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培养习惯,孜孜不倦,满怀信心地等待。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就要严格。改造比塑造更难;二是家长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让家庭教育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三是分析辅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有序开展工作。

2.家长要多认识其他家长,多和那些热心、有威望、讲道理、有条理、有家教经验的家长聊天学习,深入了解优秀学生家庭的教学过程;第二,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性表现,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会议,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推心置腹、面对面的交流。会上邀请优秀的家长进行成功家庭教育的演讲,鼓励家长即兴发言,进行对话辩论,从而转变观念,换位思考,互帮互助。

3.拓展经验,用事实感动学生。城镇中学生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远好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孩子们虽然通过一些渠道了解了一点,但远没有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的深刻印象。比如某县某山区几个乡镇的一些小学条件还很差。为了学习,远离父母,青少年走几十里山路到学校附近的村子,住在农民家里。然而他们的求知欲是如此强烈,他们的专注是如此感人,他们的拼搏精神和自理能力是如此催人泪下。这种残酷而令人感动的现实,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懂得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应该珍惜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

(二)注意学习内容的变化(内容深度和考试难度)

初中生中考是水平测试,也是选择性测试。一中的分数是各科90%左右;五中收入86%左右;二中收入83%左右。可见难度还是蛮大的。初中教材(学习)以书本为基础,适度延伸。教材学得好,学得透,60%以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只要通过作业巩固和试题的方式落实到位,80%以上的分数并不难。所以教材很重要。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个基本的东西,你不能理解它,你不能学习它,别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醒大家注意课本,不要只看课本。你不能因为课本上有会就以为一切都会好。更要注意的是,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注意做材料,不注意吃透教材。只有掌握了教材,才能举一反三。

具体措施:1。注重教材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实例的指导作用。只有抓住初一的55%,延迟初二的25%,衔接初三的20%,才能赢得初二,笑傲初三。

2.注意教材和资料中的配套练习,及时做题,深入思考,慢慢做,稳扎稳打,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消除,避免重项堆积,及时总结学习内容,使之系统化。

(三)坚决改变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知识的系统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内容简单,难度不大。重点是积累知识,打好基础。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多,但主要是靠记忆积累知识,逐渐从机械记忆、联想记忆转向理解记忆。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在科学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1,法有恒法,法无定法。一个人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而且他有语法,有理性的方法,有避免机械抄袭的一般方法。语法是可以想象和比较的,有时候不讲究严谨,理解就好。语言特征、惯例、习惯。科学重视逻辑推理,有时不允许变通,准确严谨是前提,所以一定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专心学习,寻找规律。学习方法的探索离不开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否则要记得游稳,不下水就游不动。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勤于研究,在学习实践中分类熟练,否则可能会空手去宝山。

2.预习法和进阶学习法值得推广。新课前(前一天晚上)花几分钟,快速浏览章节内容,找出疑点和难点。头脑清晰听课,带着问题学习,相当于学了两遍。为什么一节课要40分钟?大脑活动有高潮和低潮,随着高强度脑力活动的推移,高潮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低潮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高低潮持续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就下课了,这给了我们一个放松神经,恢复疲劳的机会。但是,大脑是可以靠意志力调节的。当你遇到一个你渴望理解和解决的疑难疑问时,即使你的大脑处于暂时的抑郁状态(低潮),你也能瞬间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尝试解决它!这就是预习的好处。

提前学习(节假日、周日),仔细阅读或认真学习教材的相关章节,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并且同时记、背、做、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积累疑点。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四)加强学生管理,推进养成教育。

1,增强守法意识。经常教育孩子,提高遵纪守法意识,集体主义,吃苦耐劳精神,进取精神。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初步具备以上素质,就会变得懂事,为以后的刻苦学习打下思想基础。积极参加义务劳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2.增强自控能力。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和教育孩子,要始终以所学为中心,顺着老师的思路,控制好听的节奏。

3.加强孩子的“五心”教育。

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有野心才有强大的动力。为理想而活,就要联系现实,点亮初中生心中不清晰的理想之灯。用报效祖国、回报父母、实现自我的学习目标来实现大义孝来鞭策自己,用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未来重要平台展示人生才华的学习目标来唤起英雄主义,用身边优秀的学生和群体来激发竞争意识,用风云变幻带来的巨大压力来强化危机感,用实际行动来缩短梦想、幻想、理想之间的距离。

其次,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保持毅力。坚持不懈是成功的保证。很难保持一个人的意志,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更容易见异思迁。尤其是有不良习惯的学生遇到挫折,往往会退缩。父母首先要有爱心和耐心,做好反复把握的准备,放大自己的闪光点,坚定自己的自信心,锻炼毅力和抗挫折能力。最好能设计一些他们能回答、能做到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不断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成就感。然后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跟上队伍。

第三,要帮助孩子训练专注力。专心是学习的基本法则。不集中就不行,特别是后进生缺乏专注力。通过科学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循环力。选择有趣的学习内容是前提。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如果训练内容没有吸引力,后期的戏就很难唱了。训练内容难度适中是关键。太难了,再怎么努力,你就是不干了;太容易了,想都没想就解决了,缺乏刺激,最好是跳着去拿桃子。限速完成就是手段。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科学限定做题时间,做到先易后难,先短后长。比如写作文,先选一个反映学生生活的轻松题材,40分钟写完,350个字,只要有话要说,大部分句子都很流畅。目的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没有牵挂,脑子在不停地思考,手在不停地写字。然后我们会慢慢延长时间,提高要求。我们会要求40分钟写400字的文章,450字的文章,最后可能会要求60分钟写800字的文章,还要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背诵文章或做理科题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延长专注力期。

第四,帮助孩子培养细心。缺乏关爱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复杂,有不求解决的,有敷衍了事的,有不小心犯错的。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和老师往往采取训斥或者抄袭的手段来纠正,收效甚微。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分析粗心的起源,反思粗心的危害,让学生收集个人粗心的典型案例,自己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间表,自己任命监督者,变惩罚他人为自我激励,变被动为主动,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就是帮助他们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的学习和小学的学习差别很大。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共同的学习方法,成为转化后进生,大幅提高学习成绩的必由之路。学习方法的介绍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启发孩子有目的地总结自己。要时刻告诫孩子,有规律,但没有固定的规律,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经历不同,习惯不同,所以适合自己的方法肯定有差异。只有在学习和实践中,勤于学习,上下求索,深刻反思,不断扬弃,才能给进步插上飞翔的翅膀。

(5)交友谨慎。

初中生从无话不谈逐渐过渡到有话直说。据调查,最亲近的人不是老师,更不是父母,而是好同学,好朋友,玩得好的朋友。特点是没有阶层,朋友中有人品和学习都很优秀的,受到了很好的影响;有的素质一般,学习一般,有的素质差,学习差,受到了不良影响。交朋友主要看:接触的次数,交流的时间长短,兴趣的一致程度。初中生更有正义感,要求对每一个同学公平正义。有时候,人在害怕的时候,头脑发热,群殴,为了朋友什么都做。14-16岁的孩子是错误率最高的群体,继续向往低龄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