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中语文预习?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整堂课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已经让位于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课前预习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和实践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并积极引导,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我们还得从根本上说。一、培养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要准备建房的材料,农民要准备种地的材料,军队要准备打仗的材料,新一年的教育语文也要准备打仗的材料。老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要备课,这就是预习。预习在整个知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相关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准备。叶圣陶先生说:“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阶段是预习。通过预习,学生自己读课文,动天王(指大脑)来获得理解。在讨论的时候,他们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谋而合,就会感受到原创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一致,就会进行短期思考;而且预习的时候,永远不会迷茫,困惑,解不开。讨论的时候,你会集中精力追求解决方案。这种愉悦感、思考力、注意力足以激发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果,这是很有价值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是:“学生提前自学要教的课。”其实预习应该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即预习和预习。预习以预习为目的,预习以预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的听课,更好的掌握知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1)预习是学生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感受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预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开展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成为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由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必须运用所学的旧知识。这样,他们在无形中复习旧知识,所学的知识自然会越来越多的被复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自然会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自然也会很深。(2)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阶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课前不准备,上课就会很被动。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上课听讲,还要为中考做笔记,这会让他们很紧张,记得要赶时间。他们根本抓不住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难的,所以复习起来会很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所准备,听课时就会主动,听课记录就会有重点,对老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会快,预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我们必须重视课前预习。好的预习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自学意识和探究动机,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学习。现实生活中,经常预习的学生,大多自学能力较强,学习更主动,学习效果更好,就是证明。(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同学,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困惑和收获。在课堂上,这样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能积极参与到老师所教的知识中,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可以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可以一起讨论。杨在穗教授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有必要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后来要教的知识,都要以先教的知识为基础。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为基础。预习可以让学生找到旧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课前快速补上这些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的同学,遇到不懂的东西,会及时查资料解决。如果他们不能解决,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听得更认真、更着重。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从而提高听力效率。可见,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交流更充分、更深入、更有效。所以这个习惯更应该被重视,培养,推广。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良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使人终身受益。二、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1)教师指导不当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明确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都大打折扣。具体体现在:1。预览内容单一。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更不要说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推广或促进预习。一般来说,它只停留在字典里,记生词,解释生词。由于预习的内容单一,预习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预习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深度和广度。2.预览表单是单一的。在安排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不要求学生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更不要说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其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预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准备,也没有作者背的背景材料。这种预习,老师是套路,学生是应付事情,效果不大。3.预习的目的不明确。有的老师嘴上说预习课文,实际上并没有仔细思考学生应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为什么预习,当然也谈不上明确预习任务,只好让学生读,读,再读。看到什么?当然是课本。但是,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没人管。即使学生预习与否,教师也无法实施,更不用说对学生预习进行反馈了。(2)学生执行力差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跟不上预习,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进度都会一次又一次受阻: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答不上来,甚至读错音比比皆是,课文结巴,更别说让他们提不懂的问题了。连句子都读不流利的学生如何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和揣摩语言,理解语言的内涵,理解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即使大部分同学做了预习,也基本上是把单词部分做完,而值得思考、需要动脑探究的问题就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讲解。(3)家长对课前作业重视不够,课前作业是留给学生做的,但很多时候应该是在家里做的。很多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的内容并不清楚。孩子们只要在桌边看书,其他的就不问了。疏于监管,让孩子的预习转瞬即逝,更有甚者,不读不思考,把预习这种“软作业”丢在一边。(四)客观环境不利于学生预习效果差,也有一些客观原因。1.因为学生的作业太多,而且都是硬性指标,以至于学生无力去做,就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作业当成了一个说起来重要但做起来不重要的软任务。2.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风气,以及网络、游戏、电视都占据了学生预习的时间。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措施(1)注意激发预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要想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是流于形式,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把预习当成一种乐趣,乐在其中,长期下去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在我看来,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改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可以通过晨谈的方式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事例进行引路,让预习做得比较好,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站出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让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让学习更轻松。2.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可以给予口头和物质奖励。3.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需求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进行科学设计。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求要降低。老师应该让他们好好读课文,并标记他们不理解的新单词和短语。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老师要让他们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问,看能解决什么问题。分层次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2)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在整理预习思路后,容易被误导,认为作业太简单,充其量只是看了一下课文,然后就失去了兴趣,文章里也没有留下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做事鲁莽的坏习惯。所以我决定,老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要适当的“帮助”,体现“引导”二字。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为饭;并教人终身捕鱼。”这句话启发我们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预习、预习好、预习快乐,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的目的”的效果。1,从吸引兴趣出发,提高学生积极性。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吸引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热情,产生爆炸效果。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使学生从某种抑郁状态中兴奋起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效地唤醒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欲望。因此,如果预习题的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直接沉浸在课文中,认真阅读。2.从课外知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学生对一些文本中涉及的人物和知识不熟悉,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预习题,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要想顺利完成这一预习任务,就要在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在课后充实补课,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从文本的角度,教学生抓住主题所谓的“文本眼”,就是文本中能揭示或提示主题的词或句。它是文章意境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在底蕴的交融点,在结构上起着影响和制约整篇文章的作用。所以,在课前预习中,抓住了课文的眼球,就相当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关键。课前预习问题时,主导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其实就是抓住并打开这篇文字的窗口,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让我们得以一窥整篇文章,居高临下,把握整体,理解文章的叙事脉络,领略作品所表达的深层含义。4.从整体出发,教学生系统地掌握课前准备问题的“整体阅读”原则,反对肢解文本。我们不能忽视文章的完整性。学生要学会整体阅读,从整篇文章的高度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写作方法,然后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熏陶。那么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呢?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预习这个教学环节。因为学生在预习中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学习,可以从主题、结构、形象入手,很多“整体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给予思考的时间的。我们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在课堂上交流经验,一举两得。5.从比较学习入手,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主要是方法的迁移,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所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对单元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根据教师给出的方法和每篇课文的内在特点,进行罗列比较,找出规律,实现自主学习的横向迁移。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列举并比较两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布局、人物精神、写作方法等方面,找出不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两篇课文的相同效果。(3)应实施预检。预习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加强检查。只有通过检查才能落实,只有通过评估才能促进。老师不能不检查就随便布置,否则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会相对减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前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老师要用笔记本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把哪些值得继续发展,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要明确奖惩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给予适当惩罚。还可以定期检查和评价学生的预习,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那么如何真正把预习融入到整个阅读教学中呢?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自己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1。当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通过传授预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的预习中精益求精。其次,也让同学们互相指正错误。经过我们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敬业,互相高度促进。2.演员的一些文章中的故事生动传神,学生在预习中很受感染。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有趣的表演,然后让大家回顾自己在预习中的体会是否恰当,理解是否到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会事半功倍。另外,根据不同的课文,可以适当改变预习方法,这样会有不同的预习结果。在各种形式的预习检查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的增长,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形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当然,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都要付出努力。所以我会坚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并从中受益!以上是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初步探索。事实证明,预习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一种自学练习,对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艰巨的,其作用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1。维利的课前语文预习的重要性201103。赵浅析课前预习与现代农村科技的重要性201108。郭劲松的课前预习。做好课前预习2010-04-02 5。许宿松教育博客[2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