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哲夫的经历

七七事变后,他回到家乡,组织了第十八抗日团、抗日救国会和战场动员委员会,把清丰县1200多人的民兵改造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1937赴山西晋城参加“华北抗日军政干部培训班”。次年二月,任清南东方县委书记。后历任冀南特委统战部部长、冀鲁豫抗日救国联合会名誉会长、冀南六县行政监察部主任、冀鲁豫抗日中学校长、冀鲁豫行政公署主任,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斗争和生产救灾。1943年,奉命到延安中央党校第一部参加整风学习,后留在那里任第五部副主任,并被选为冀鲁豫党代表出席党的七大。

1946至1948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局长、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长。1949年9月至1952年6月,11任平原省政府主席、省委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长,为平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2 11平原省撤销后,调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1956年9月至今,历任山东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山东政治学校校长,山东省副省长。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山东省人大代表。1956当选党的第八届代表。1970 65438+2月23日死于济南。

晁哲夫于2月3日出生于河南省(原河北省)清丰县刘塔集。他在中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有爱国和革命民主思想。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1937“七七事变”后,先后任清南东中县委书记、冀南特委统战部部长、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局长、华北政府教育部长。全国解放后,历任平原省主席、山东省副省长、山东大学校长。晁哲夫同志还当选为党的七大、八大和全国人大代表。1970 12 13、晁哲夫同志在济南逝世,享年76岁。1923年,晁哲夫同志受聘为直隶省(后改为河北省)第七师范学校(简称“第七师范”)教务主任。当时学校的另外两位领导——校长谢和学科主任也是进步青年。1927年春天,他们三个同时入党。从此,七师成为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教育阵地。哲夫同志担任国文课,选了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的文章作为教材。他自己也特别爱阅读研究鲁迅先生的作品,推荐给学生。1930年春,志南特委提出大明武装暴动计划。这时,谢、晁哲夫、同志明确表示,敌我力量悬殊,条件极不成熟,不同意举行暴动。他们建议党掌握七师的革命地位,为党培养干部输送下乡,深入发动群众,积累和壮大革命力量,条件成熟时举行暴动。虽然哲夫同志到天津向河北省委提出交涉,得到了被约谈者的同意,但在一次大明党积极分子会议上,上级领导宣布他们三人是“右倾机会主义者”,阻碍暴动,开除党籍。暴动计划最终因兵力不足而流产。哲夫同志被开除党籍后,在组织上离开了党很长时间,但他在思想上和感情上仍然留在党内,为党工作。1930暑假期间,在党的左倾机会主义领导的压力下,何、谢、同志辞去了七师的领导职务。随着省教育厅任命未受过教育的国民党党员张大富为七师校长,七师很快爆发了“驱张拉谢”的巨大学生潮。在全校师生的热情支持下,晁哲夫同志和谢校长再次带领学校。他们恢复了原来的教学方针,学校有了蓬勃发展的新的革命气氛。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得不到坚持左倾路线,组织学生反对的领导的理解。晁哲夫同志和谢同志一样,是在1932年夏天以“绝不反党”的态度被迫辞职的。1934,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以“宴请”名义,邀请过去在七师任教的老同事,追溯七师历史问题。晁哲夫同志在会上郑重表示:七师领导更倾向于五四精神。学生们参加了北伐,我们同情他们,支持他们。这是无可非议的。总理说:“革命还没有成功吗?”一席话让国民党省党部的人哑口无言。1936年春,王振华同志接任七师校长后,邀请哲夫同志担任教务主任。哲夫同志凭着多年的政治经验和革命警觉,发现学校教师中有托洛茨基分子。Xi事件后,托派破坏民族团结和抗日的嘴脸进一步暴露。哲夫同志批评了他们的反动论点,并同王振华同志商量,设法予以驳斥。1937七七事变后,晁哲夫同志与党取得了联系,恢复了党籍。此时,他在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抗日战争。晁哲夫同志回到清丰老家,发起并组织了“抗日十人团”和救国会,在清、南、南区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1937年冬,哲夫同志到山西晋城办“华北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朱瑞同志对此进行了指导和帮助。1938年2月,晁哲夫同志仍回到清丰县工作,任清南东中心县委书记。同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和形势需要,在刘塔吉举办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与会者大多是具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 * *前后举办了五期,课程分别是中国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哲夫同志变卖家产作为资金,通过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发展了一批党员。这对附近几个县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自从侵华日军占领清丰县后,土匪如雨后春笋,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当地绅士多次组织维护会议,向敌人投降。哲夫同志闻讯后,不顾艰难险阻,毅然同这支投降势力进行了斗争,并将其打败,为今后的抗战埋下了一大祸根。他还积极争取,团结开明绅士,使他们懂得民族大义,孤立投降派,使一些绅士组织的防匪抗日的民团转变为抗日自卫团体,成为一支相当大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哲夫同志的领导下,县委决定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后,成立了县、区、村抗日救亡协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青年协会、儿童团体,全县出现了抗日热潮。在庆丰成立了半政治性的“战场动员委员会”,由哲夫同志任主任。县内有除奸、武装、动员分配、实行合理负担等九个部门。从此,清丰县的军政民组织全部归我党领导。1940年初,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 *高潮后,国民党驻濮阳行政督察丁树本在我与石友三作战时也逃跑了。丁蜀部队南逃后,各县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选出抗日县长,再选出专员。根据地建设初具规模,党的政策开始实施。在这种新形势下,哲夫同志创办了抗日中学,自己当了校长,为党培养了许多干部。1941年初,冀鲁豫行政公署经过地区代表会议选举晁哲夫为主任,崔田民为副主任。不久,日寇集结日伪军数万人,对我根据地沙区进行了“四·一二”大规模非人化突袭,并采取“三光政策”,企图一举摧毁我军民的生存条件。在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同志的指挥下,党政军民领导机关进行反扫荡,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到潞西铺县、范县、管城地区。为了在对敌斗争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冀鲁豫地区与鲁西地区合并。地区名称仍为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名称仍为冀鲁豫行署,哲夫同志任主任,段君毅、贾新斋任副主任。1942期间,华北侵华日军竭力推行“加强治安”运动,加紧对我根据地的进攻、分割和封锁,全区大旱,饥民遍地,是我们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我们除了在对敌斗争中“打出去,扩大根据地”之外,还在根据地中心区开展了民主民生斗争,深入发动群众,巩固中心区,狠抓救灾,安置灾民,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当时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支持群众运动和生产救灾。哲夫同志主管生产救灾,这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复杂的工作。当时大家都在省吃俭用,哲夫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亲自下井,认真调查研究,指导救灾工作。1943年底,哲夫同志离开冀鲁豫边区,到延安中央党校第一部参加整风学习,后留在那里任五部副主任,并被选为冀鲁豫党代表,出席党的七大。1946、1948年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局长、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长。为了迎接民族解放,培养各种人才。1949年9月至1952年6月165438+10月,哲夫同志任平原省政府主席、省政府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长。作为政府工作的一把手,负责全面工作,对一些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问题,他亲自过问和把握。平原省位于黄河下游两岸,受黄河灾害威胁。哲夫同志特别重视治理黄河的防灾救灾工作,修建溢流堰、人民胜利渠等,为平原省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哲夫同志非常重视教育,既重视干部教育,也重视学校教育。他亲自向省政府官员讲授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在他的主持下,他建立了一个制度,由省厅和局的领导定期向所有干部解释他们工作的政策和条件。平原省是战争时期太行山和冀鲁豫边区部分地区合并而成,干部也是从这两个地区抽调的。哲夫同志特别注意太行和其他地区调过来的同志的团结。省委和军区也是新组建的班子,大家团结得很好。同志们都夸哲夫同志给你开了个好头。在处理与邻省的关系时,特别是在河流上下游涝水排放出现矛盾时,哲夫同志能顾全大局,一般都能通过协商合理解决。在个别问题上,只要不妨碍大局,秩序对本省有些不利,只要中央正式表态,他就坚决执行。所以平原省从来没有常年解决不了的水利纠纷,和兄弟省份也能很好的相处。1952,因国家区划调整,恢复原省建制,撤销平原省。哲夫同志由65438转0953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6当选党的第八届代表。哲夫同志知道农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在山东,他特别关心农业的发展。在“大跃进”时期,他不赞成不顾形势地指挥和吹嘘。他对农业和水利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写出了自己的见解,供有关部门研究。他看到了当时绝望的炼钢运动,阅读了各条战线上发表的材料,引发了无限的思考。他曾说:“这只是政治账,不是经济账,好吗?”我也劝过一些同志不要火上浇油。哲夫同志在山东期间,分管教育和卫生工作,担任山东大学校长两年多。他支持毛主席当时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有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积极支持学生勤工俭学,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在兼任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时,大力推行预防为主、防病治病的卫生方针。济南的李思街、肥城的卞家园等一些好的例子,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总结了经验。哲夫同志一直坚持正确处理党内矛盾。50年代末,他不赞成省委主要领导错误地把山东省政府领导当成地方主义的代表,在全省展开了反对地方主义的斗争。1966“文革”开始时,哲夫同志因心脏病发作,正在家中休息。但是,他问一些同志:“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来解决党内矛盾?”“为什么要对历史形成的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采取破坏性的行动?”晁哲夫同志自1927参加革命以来,一直为* * *事业而奋斗。他是一名党员出身的优秀革命教育家。他的优秀品质和风格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