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刻在书桌上的“早”字吗?

一切还早。

我记得大概是在中学的时候,经常在教室的木桌上看到用卷笔刀刻的“早”字。

好像是我自己刻的。

但是那时候我也不记得为什么要刻了。刚刚看到很多人换了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桌子上有没有“早”字。如果没有,很有仪式感,迫不及待的刻上去;如果已经刻好了,还会时不时的再划一下,加深印记。

我是个跟随者,不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虽然“早”字真的刻上了,但并没有改变上课迟到的坏习惯,而是静静地呆在那里,似乎让我多了一份安心。

青春一般如此,不明所以不自知。

后来才知道,刻“早”字这个不成文的传统,是鲁迅先生传下来的。

当鲁迅先生是一个学生的时候,他被他的老师批评,因为他帮助他的家庭迟到了。于是他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上“早”字,下定决心再也不迟到了。

我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在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刻上了“早”字。

在那个明星不流行的年代,精神领袖的一举一动都是时尚,可以引领很多人。

后来,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优雅而骄傲地走了过来。她叫张爱玲,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趁早出名,来得太晚就没那么开心了。”

能说出这句话,和张爱玲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张爱玲是少年成名的典型。她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前段时间上映的因为选角而备受争议的《第一炉香》就是她的系列作品之一。

她一定是享受到了成名早的好处,所以她说她会更早成名。我觉得女性能够通过写作养活自己,让生活无忧,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独立的女性。

曾经有一个哲学问题:你会选择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我看到一个回答:“当一堆水果中有一些开始变坏的时候,奶奶一般会选择先吃坏的,但是最后发现原来好的水果第二天也开始变坏,最后几乎都是坏的。”

我以前也是这样选择的。先苦后甜看似是刻在骨子里的韧劲,却忽略了一点:如果先甜的结果不是苦,而是一直甜,越来越甜呢?

一切还早。

想到鲁迅的知行合一,张爱玲的少年才华就展现的淋漓尽致。刻在书桌上的“早”字,仿佛是我多年没有解决的拖延症,突然有了答案。

十几年前是不管用的,但作为“青春纹身”的“早”字,却仿佛穿越了一层金光告诉我:“凡事早,不可拖,人生如此,能力提升也是如此。”

时间不等人,只争朝夕。以梦为马,不负青春。

我想用这篇文章来鼓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