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中等教育

为什么人们对芬兰教育感兴趣?不仅因为她在二战后依靠“教育”复兴了整个民族和社会,还因为她拥有世界上最小的教育体系。芬兰这种均衡的教育成绩,不仅使学生能够在“人文”和“数理”两大类之间正常学习,也说明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和平等教育的差别是相当小的。

先看到森林,再看到树,这是芬兰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而我们习惯的教育是前瞻树,再见林。

先见森林,是让孩子了解整体课程理念和学习目标的全貌。前瞻树的教育模式是,很多学生可能在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中感到疲惫,半途而废,才有机会看到森林,从而错过了透过一棵大树看到整片森林之美的机会。

比如我们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的正确方式可以是情景沉浸,让孩子通过儿歌的日常对话感受英语语感,进而逐步学习单词和句子。而不是一开始就从枯燥的字母和音标开始学习。

采用前瞻树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在反复学习和锤炼的过程中,因为不能快速掌握所学内容而感到“没有天赋”,失去兴趣,导致最终放弃这门课程,学习兴趣难以维持。

在芬兰,虽然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远不及律师和医生,但教师是高中生的首选,也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行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堪比律师、医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和社会责任。

对于教师,国家取消对教师的监管和绩效考核,让地方政府自主权和教师自主权至高无上。中小学教师有硕士学位,幼儿园教师有学士学位。

芬兰的老师不批改作业,而是学生在课堂上检查答案,或者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后,学生自己批改。这种行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解,但他们认为老师不用批改作业,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备课、思考和休息,学生可以自己查答案本。他们不仅不批改作业,而且很少花时间在其他“正式”的事情上,比如写家长联系簿,参加老师之间的比赛。

1994芬兰教育开始了重大革新,中央政府只负责制定课程大纲,真正由地方政府执行。不仅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也扩大和深化了教师参与教学计划的积极性和信心。当学校老师觉得自己有改变社会的能力和参与感,整个教育体系就会有改进的动力。

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们需要在课程和教学的规划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不需要在细节上打转。老师的目的是带领大家找到一个思考和自我学习的动力,而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供答案。

芬兰没有“差生”,或者说“差生”在芬兰就很幸福。

很多国家都重视教育,因为大家都知道,唯一能建设一个国家未来的是人力资源,而良好的教育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的唯一诀窍。早在17世纪,芬兰就在法规中定下了一个规范:所有即将结婚的夫妇必须识字,才能进入礼堂,因为教会希望年轻人读圣经。

芬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非常重视教育——平等接受教育。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世界上教育差距最小的国家。在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激烈的教育竞争的时候,芬兰属于最根本的人文思想。真正自然地走向基础教育,没有仓促,没有争夺,没有无意义的“竞争”和“排名”。

学校所有的考核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该从哪里提升,为自己未来的成长提供基础,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提供提升的空间。他们从来不是为了打击学生和老师的士气,成为批评别人落后不上进的工具。

他们不是从小鼓励或强调学生去竞争,而是启发和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建立一种可以终生追求的积极的学习心态。

从小学到中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数学分析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等。,重在理解和探索原理。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大部分知识的起源,学会问“为什么”,明白事物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应付老师的反复训练,更不是传授急功近利的秘诀。

尤其是芬兰,不仅在基础教育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神,还对那些一时跟不上进度或者学得慢的学生给予了额外的指导、照顾和资源。

比如混龄教学,并不是基于蒙台梭利教育,而是一些地方因为人口稀少而不得不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混龄教学对教师的挑战非常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组织协调能力等。

此外,还有指导课。辅导班的孩子可能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但也不会被称为“差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进度与其他学生不同。比如我们会专门设计一个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型,也会和孩子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这也是希望他们能充满期待的来到学校。

对学习能力低的孩子不断加强教育和辅导教学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需要巨大的教育资源。芬兰政府在各地学校不断投资培养,从一年级到九年级。

“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样的教育有多伟大,这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只有尊重“众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孩子和国家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多少孩子从小被贴上标签,被体制抛弃。既然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谁也不能自暴自弃,谁也无权决定什么样的人可以放弃,尤其是还在成长的脆弱的孩子。

学校只看升学率,只关注达标的学生。但是,胜出者和高分者都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被抛弃的。

即使你赢在了起点,你也会在中途耗尽力量和耐力。一开始就跑在前面的孩子,如果动力不能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期望,那么从小就失去了自发的热情,最后也就无法出色地、完整地跑完人生的马拉松。

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再也不想学习了,很多人总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而又无法回避的事情。

在芬兰,没有“天才班”(实验班、火箭班之类)。孩子七岁才能入学,学校也不标榜精英培养。青春期的学生,从六年级开始,女生开始变淡,涂睫毛膏,突出头发。但老师们任其自然发展,没有刻意控制。相反,他们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自然和成熟。

他们没有统一的校服,课少,假期长。

有些小学把前两年分成三年让学生学习。通常,我们更喜欢“跳过”而不是“重复”。但在芬兰,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也是人格培养最重要的阶段,这是迫切的。

芬兰教育家认为,10岁之前的儿童是所有学习态度和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尽早发现更多各方面需要帮助的孩子,配合他们设计适合他们能力发展的课程,即使多花一两年时间,这些孩子额外辅导的资源相对于未来整体教育来说也会减少。

信任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他们认为给予自由是承担责任的开始。只有充分结合生命教育的学校教育,才能实现儿童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下,学生可以保持独立性,管理好自己,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启动学习的动力,找到事物的本质。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愿意给孩子希望,耐心陪伴和等待孩子的老师、学校和社会。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宠儿,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注和教育,而不是因为某一方面跟不上“高标准”而被“抛弃”。

帮助孩子开始学习,引导孩子走向社会,找到自身价值的因素,才是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