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教在苗文的社会功能
另一方面,苗文实施后,人民体验到了各民族平等的氛围,提高了苗族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贵州省各级政府以中文书写为主,自治州、县更注重牌匾使用苗文文和中文。
80年代初,台江县通过人大决议,让县城挂上了苗汉两种文字的牌匾,以一定的形式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苗文在司法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剑河县苗族姑娘姜15岁,嫁到姑父家做媳妇。她通过进入苗班逐渐了解了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向法院写了一份与苗文离婚的请愿书。法院依法审理此案,使她得以解除非法婚姻。这些都是苗文实施后的新事物。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药、建筑等。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书面语言,文化遗产只是口耳相传,时间久了难免失真或失传。苗文建立和实施后,这些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迅速传播。许多专家、干部和群众利用苗文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和古籍,有的已成书出版,如《张秀梅歌》、《苗族酒歌》、《情歌》、《秦凯歌》、《嘎拜甫歌》、《苗族古歌》等。黄平、施秉、凯里、麻江等县(市)的民族事务委员会还出版了《李词》、《斗牛》、《石卢九歌》、《石路苗族大歌》、《神词》、《施秉民族文学集》、《苗族李词》等苗族文学书籍,极大地丰富了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这对传承和传播苗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相关专家研究苗族的历史、习俗、文学艺术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苗文的创作对优秀科学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疗保健方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利用苗文收集了近1000种苗药,丰富了苗药宝库。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学习了民族文字的苗族群众通过举办民歌比赛、创作和表演文艺节目、举办各种形式的苗族语言文学比赛等方式,活跃了文化生活。还可以用苗文写对联、书信、笔记,挖掘整理民间文献、古籍等。苗文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施双语教学可以加快语文等学科的教学进度和农村扫盲。学校民族语言双语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学生三率的提高。在以母语苗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苗族地区,大部分孩子在入学前不懂汉语,甚至很少听到别人说汉语。他们一进学校,就必须学习中文。因为他们没有语言基础,很难消化吸收,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高,成绩提高缓慢,直接影响学校升学率、巩固率、合格率的提高。开展汉语教学后,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用苗文注释汉字,帮助他们理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水平,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雷山二中约90%的苗族学生在苗文的帮助下,在促进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65438-0985,本校文老师在班级的帮助下参加全县英语统考,促进英语教学,考试平均分全县第一,通过率全县平行班第三。1986,该校文明美女老师在苗文的帮助下推动英语教学。在学期考试中,21苗族同学英语考了80分到100分。其中有三个考了100分的同学都是苗族。
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利用民族文字识字的效果显著。贵州农村文化落后,尤其是苗族地区。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地区农村的扫盲教育。然而,由于语言障碍,仅靠中文读写是没有效果的。即使摆脱了失明,也往往因为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而无法巩固,复盲的速度也快。识字是用民族文字进行的,因为苗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音标,易写、易记、易认,群众学得快、记得牢、效果好。人们借助母语加快汉语拼音字母的学习,再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释汉字方块字,加快了汉字方块字的学习。松桃苗族自治县实行汉语和苗语双语教学。进度快,效果突出。七年时间,149000人脱盲,文盲率下降到9%。荣获国际阅读协会国际扫盲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五个获此殊荣的先进县。很多少数民族因为没有文化,看不懂中国的科普书籍,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在推广民族语言文字的地区,群众通过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的科普读物,掌握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果树科学栽培等实用技术,普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扶贫工作中,黔东南州、黔南州州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人力翻译编写了苗文的《养鸡、养兔、农药》等科普读物,提供给农民,通过传播科技知识,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1988期间,三穗县民委在该县寨头乡发展柑橘生产时,还用苗文翻译了柑橘栽培管理技术资料,发给苗族人民。还举办了柑橘技术培训班,让群众对照苗书学习栽培管理技术。当年全乡建立柑橘基地1.24亩,超计划24%,种植柑橘1.680株。存活率是98%。现在仅此一项年产值就超过20万元。(l)报刊:1985,1年6月,贵州省第一份苗文侗族报纸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版,次年《贵州民族报》也在贵阳创刊。这一时期,许多县也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和刊物,如台江县的台江苗文报、黄平县的非云崖、麻江县的归仁峰、丹寨的龙泉山、雷山县的雷公山、石滨的舞阳河畔和苗族文化。苗文在黄平九洲、古龙等乡镇的爱好者还自发创办了《舞阳河》、《清水江边》等苗文油印刊物。此外,贵州人民学院人民语言系、黔东南民族管理学院、黔南民族管理学院也有自己的苗文刊物,贵州省文联南风也有苗文专栏。这些报刊的创办和发行,对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掌握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承苗族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广播电影电视:1986。4月,贵州省民委、贵州省文化出版厅、贵州省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在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节目中开设“民族文艺队”专栏,每周播出一次,每次30分钟。1987年8月,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苗语广播节目《民族之声》,每周一次,每次15分钟。在此期间,许多县也开展了苗语广播。而且是有一定规模的。如黄平县广播电台1987创办“苗语广播新闻”,利用周日上午、中午、晚上的时间,广播农村政策和少数民族关心的地方新闻。1990改为“民族之声”后,在调频电台播出,深受群众欢迎。从1994开始到结束,这个县的苗语广播已经播了480个小时,播了9000多篇。电影:20世纪80年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电影公司土次录制站配备了苗族配音演员,并积极翻译苗族电影。在1981 7月至19965438 8月期间,有158部翻译故事片和科教片。这些媒体以苗文的形式,深受广大苗族同胞的欢迎,对苗族地区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人们可以了解国家大事,获取经济信息,欣赏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