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为什么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

欢迎关注“地方志四川”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天府之国”的由来

“丰”字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一》:“王之地富,民之富,战车无数,良田千里,地形畸形。这个所谓的富足,也是世界上占优势的国家。”秦末汉初,张亮在论证关中都城时说:“关中左有信,右有龙舒,良田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之外,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时嘉》)。当时用“天府”来形容都城咸阳所在的“关中盆地”(中国历史上的现代人,如西周、秦朝、汉朝、唐朝等都建在咸阳),是为了赞美当地的富庶,而不是指今天的四川盆地。

公元前316年秦朝灭巴蜀后,以“四川盆地”为特区,尤其是“盆底”位置的成都平原,是秦国富国强兵的第一个后方基地,秦国依靠这个基地灭齐伐楚,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2年西汉建国后,延续了秦朝开发巴蜀的策略。巴蜀的农业、工业(丝织、冶铁)、商业、人文都是繁荣富足的。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不仅产生了卓王孙、程正石、巴寡妇卿等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巨擘,还培育了、王保、等一批文化巨匠,还产生了、罗等数学家,更有李冰都江堰等世界级工程师和伟大工程。

东汉初年(先后以洛阳、许昌为都城),班固自称长安(西汉都城)富庶,在《二都赋》中称“近蜀”。——用接近巴蜀财富的比喻来形容长安,说明成都平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了。

“天府之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末诸葛亮的《曹露堆》(又称隆中对)。文章说:“益州危,良田千里,天府之国,所以高祖当了皇帝。”汉代的益州包括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东晋著名历史学家常渠(约291—361)在《华阳实录》中说:“蜀沃野千里,谓之‘陆海’。干旱导致渗水,雨水堵塞水门。所以记住了水旱跟随人,饥饿未知。没有饥荒的时候,世界就叫富足。后人戏称“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水土,不仅滋养了人,也滋润了国。正是这片沃土,为天下英雄争夺它提供了基础。

“天府之国”在历代学者的著述中逐渐成为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进入中学课本,成为众所周知的地理常识。

李白对“天府之国”的赞美

李白(701-762),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杜丽”。李白虽然一生漂泊,但对巴蜀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唐玄宗八、九、十年(720,721,722),李白在20岁左右时连续三年游览成都。这期间,他写了《成都散花》:

日照金城头,晨散花。

金窗绣门,银钩挂珠箔。

在绿云飞天梯,我担心我的眼睛。

暮雨流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天的参观就像九日游。

这首诗通过描写上楼时看到的风景,表达了上楼的快感。全诗以时间为主轴来描写,从晨光到暮雨,向四周蔓延,东起长江三峡,南至双流县城,形象生动,意境幽雅。

唐玄宗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因为不公,又有一手缺德,他只好“带着剑去乡下,抛下亲人,远行。”当走出长江三峡时,李白深情地写下了“从巴东船到瞿塘峡,登上巫山顶峰,晚归长城”,在这封信里,他告别了故乡:

江行千里,海月十五圆。

从瞿塘峡开始,然后踩巫山峰。

巫山高不穷,巴已尽。

在阳光灿烂的时候爬上玫瑰,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靠在穹顶的石头上。

飞步凌极高,眼中无烟。

但是,我没有理会丹鹤的失落,抬头看着天空。

如果天空晴朗,韩隐会去哪里?

看云识天,记水辨海。

四处旅游很孤独很晚,日历里有很多想法。

雪照空谷,恨台明森科。

我想回家,但我的兴趣并没有停止。

蒋寒哭猿早,松树已吐月。

月色多长,清猿啼。

我不忍心听辞职,但我还是一个人。

这首诗讲述了攀登巫山的故事,用夸张大胆的想象渲染了巫山的壮美。全诗洋溢着欢乐。后半段虽然略显悲凉和落寞,但也只是表现了无尽的遗憾和惋惜,并没有什么受伤感。

唐肃宗在德第二年(公元757年,在德期间称“年”为“载”),李白57岁,被唐玄宗的儿子封为李。“谋反”受到牵连,被贬为夜郎。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据说朝廷已经决定成都是南京了。他不顾得罪,发表了有利于南京成都的政策,写了《皇帝西游南京十首》,描写了天府故里的生态之美,犹如九天仙宫的城市之美,和谐友爱的人民之美,悠久的历史和人文之美。他称赞这里是建立帝都的好地方。

《上皇游西南京歌》

一个

轻拂楼台,主来西巡蜀路。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九天堡。

其次,

九天内开10%,千家万户入画。

一草一木美如云山,秦川这里什么都没有。

第三

华阳春树,新丰,入新都如旧宫。

柳色不青,花不红。

第四。

谁说很难去,国王为所有人感到高兴。

地转晋江为渭水,天还雷宇为长安。

第五。

万国同风* * *当时晋江为什么要感谢曲江池?

石镜明日月更,后宫亲蛾眉。

第六。

金卓清江流万里,云帆龙歌下扬州。

虽然北方有森林花园,但南京有零星的花卉建筑。

第七。

金水绕金城东流,星桥北挂如星。

四海香客,峨眉山下仙阁。

第八。

秦凯蜀道是金牛座的家,汉水童渊是刘兴汉的家。

天子一行留下圣迹,金城为帝州。

七九

水青天蓝,景色温馨胜过三秦。

四海烟火伴玉,西加为锦江春。

第十

剑阁又关了蜀北门,皇帝回到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紫开,日月照坤。

在李白的众多诗作中,《皇帝西游南京之歌》(十首)聚焦的是他眼中的成都。其中成都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景无所不包,李白甚至得出秦川在这里一无所获的结论。

《皇帝西游南京之歌》(下):“九天开一折,万户入画。草树云似锦绣云,秦川此无。”在李白眼里,成都的生活环境宜人,宛如九重天,是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千家万户的繁华繁华,就像一幅画。成都的绿草、绿树、白云、青山、红崖,就像美丽的丝绸。长安所在的秦川哪里能赶上?

上世纪90年代,成都市建委、成都市园林局等部门计划在塔子山公园建塔。铁塔即将完工时,成都市园林局和塔子山公园管理方召集各界专家学者召开命名研讨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著名画家赵蕴玉、国家建筑师许尚志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发言。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应晖楼、散花楼、九天楼的名称。成都市园林局和塔子山公园管理部门收集了几个意见,上报成都市人民政府,很快就命名为九天楼。今天,在成都塔子山公园九天楼前平台的石壁上,镌刻着李白的一首名为《皇帝西游南京之歌》(下)。

杜甫对“天府之国”的赞美

杜甫(712—770),湖北襄阳人,迁居河南珙县。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和李白一起被称为“杜丽”。杜甫生命的最后十年,在长安、洛阳、成都、夔州四地漂泊。

杜甫于49岁的12月30日进入成都,在成都居住时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成都赋》。

桑榆日,依我收衣。

我在不同的山河中旅行,突然我站在了天堂的一边。

但是当你遇到新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家乡。

大江流去,流浪日月长。

曾经的城市充斥着中国人的房子,冬天和冬天的树都是苍白的。

这是一个著名的城市,也是口交的春天。

信美而不知所措,侧身看了川梁一眼。

鸟儿夜归,中原茫茫。

初月不高,群星依旧辉煌。

自古有旅,我为什么要难过?

杜甫为了找到一个安身之所,举家远走,历尽艰辛。现在他来到了富裕繁荣的成都。“我在异山异水中旅行,忽然到了世界的另一边”,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溢于言表。“但当我遇到新的人时,我不知道我的家乡。”我一出生,马上就想到了梦里出没的家乡。不可能预测我什么时候会再见面。但当我看到《不归之河》的时候,我只能是一个漂泊多年的人。接下来,成都的繁华和温和的气候化悲痛为欢乐。然而,成都虽美,却不是故土。天黑后鸟儿依然归巢,辽阔的中原被群山阻隔。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诗人再次陷入痛苦。当时中原诸郡还在安史之乱手中,一句“中原辽阔”包含了无数忧国忧民、伤时弊的情怀。诗人望着星空,担忧又失望,最后以一句自我原谅结束。

在杜甫眼里,天府是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民族,一个新的城市,一个新的景观,一个新文化,一个新的历史。杜甫对“六新”天府之国的印象——从自然环境到人文氛围,从民风民俗到古蜀独特历史——是诗人“前一年未见”的。

杜甫在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东南西北生活了近10年,写了近千首诗,占杜甫1555首诗的70%。天府之国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滋养和培育了杜甫,正是天府之国为杜甫提供了“登上中国诗史之巅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