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腰痛怎么办?

我心中的教育“路”

下台容易,准备过程总是很难。

感谢领导给我一个百忙之中的机会。时刻提醒我,再忙也不能忘记反思和进步。小时候作文经常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长大后,我再次意识到:“时间就像海绵水。只要是挤进来的,总会有的。”

上台发言不是初衷,谈经验更丢人。

站着说话容易;名言二:你不害羞,别人也会尴尬!

如果把今天的传播比作一门课程,那么往往需要引入一节课。

当然,这个比喻很不恰当。在大家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学生。

在你看来,课程的最佳介绍是什么?虽然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但在我看来,一堂课最好的开场白就是“你是谁?”。也就是说“进教室的老师是谁?”不管承认不承认,不同的老师一进课堂就会发现学生的深刻感受是很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这门课课前的教学效果。

我们中国的结论是一切都是“以人为本”。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谣言,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这句话是谁说的?听到平时依赖的张三说的话,会不自觉的觉得这句话接近十遍。听到平时在电车里跑的李四说的话,第一感觉就是捕风捉影,造谣。

同样一句话,两个判断,人是核心因素。

举个例子,这个时候站在台上的是北京的一位教育专家。大家立刻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说:“那孩子打不过我!”“我想。或者“那孩子很好,但是离我远点!”“让学生喜欢你,认同你,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前提,是课堂上最好的导入。没有这个讨论,教育就是本末倒置。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以后再说吧。这叫做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介绍完课程,还可以提问,引发思考。我们通常称之为“问题引入”。比如在今天的交流中,我们大胆提出了两个问题供我们思考。

问题1:我们听过很多讲座,接受过很多培训。为什么几乎没用?什么是真正有用的成长方式?Q2:有句话叫“与你聊天胜过十年学习”。这个人明白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我都有自己的答案。交流过后,希望大家有自己的答案。

有些课程也可以从故事中引入。我想说一个我从未忘记的真相。几年前,我受邀参加系里班主任的交流会。会后,一位班主任有点失望地说:“我想听听你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绝活,但最后什么也没听到。

“我理解他的想法。就像以前的他自己一样,他想听的是秘密和宝典,但我说的是虚幻的概念。”崩溃”成了每个人的梦想,“急躁”成了每个人的通病!虽然好学之心,后患不断的《遥邪剑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内功强大,但是没有胜算和招数的《九剑孤注一掷》却被束之高阁。

每个人都有秘密,但这不是重点。教育是活的。没有生命的东西是可以复制的。生物只能被创造。

也可以从教育目标引入一门课程。

以数学课为例。一节课侧重于知识的形成,一节课侧重于方法的总结,一节课侧重于思想的升华。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没有高点,只是侧重差异。

今天我的交流重点是在思想上兼顾知识和方法。

目标很明确。通过谈谈自己对教育和教育的看法,来思考教育和教育。

讲知识,讲方法,容易,想起来其实很难。我希望你能努力实现它。

目标描述如下。1.谈论教育。管理是一个迂回的话题。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活生生的人。不懂管理,盲目学教育,只能量入为出,换个工作。

2.古人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人们说:“我讨厌开车的人,我讨厌坐车的人。

年轻的时候,我们执着于对与错,但成熟后,我们知道,当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时,听着好玩,努力提升自己,这并没有错。

也可以从分析题目引入一门课程。我今天交流的主题是“我心中的教之道”。“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但也可以很渺小。保证了肆意发挥。

首先,我先说一下道道和智慧的前两层含义。

道路的意义无需解释。“智”用于“术”。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获得教育教学的智慧?

说到教育,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移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今天,我不断提升自己,影响学生。但是,在工作之初,我就像学生一样受到了第一任导师的影响。作为一名中老年教师,我对袁老师坚持每天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习惯感到非常惊讶。听了袁老师的课,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吸引着我。今天我知道了那种东西积累之后叫做“智慧”。原来我有个烧钱的爱好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方面有什么绝招,我一般不会回答。仔细想想,没有让你满意的招数。雕虫小技而已。

但是,我建议他多读书。这和学书法很像。必须更改路径。王羲之是公认的“书圣”。几乎所有后世最伟大的书法家都从王羲之那里得到了滋养,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说到学习,一定要警惕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专家都是看中的学生,以为专家教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让专家自己带课,不然赢不了。它的名字叫“平平淡淡才是真”。

极度繁荣之后的平淡,看似平淡,实则回味无穷。什么都不做,跟着感觉走真的很没意思。

误区二:不联系自身实际盲目抄袭。

我把这叫做“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短期会有一定效果,长期肯定会陷入死循环。

那不是智慧。我只能说“聪明”。人们过去常常看它。聪明前加“小”字叫小聪明,智慧前加“大”字叫大智慧。

智慧是学不来的,只能理解。怎么才能理解呢?不要关门强行。那是达摩神父。我们做不到。我们需要阅读它。

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但是今天和古人相比,这两件事还是没有进步。是道德和智慧,最知名的经典书籍都具有智慧的特质。比如《周易》、《道德经》讲的不是技术,知识会过时,智慧不会过时。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认真研究过教学名家,不仅每个人都广泛阅读自己的专著,而且每个人都有非常深厚的国学知识和个人修养,都能很好地理解,这样广泛阅读才能不断增加所谓的灵感。

有时候只看到某节课别出心裁的课堂设计,却不觉得背后有很深的综合素质。

自从教科书发明以来,一些老师懒于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完全被教科书所限制。如果有一天电脑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上课,其实可以提出“一个月没有课本”。

教育的中心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

不仅仅是教育,还有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有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是对的。无知是痛苦的来源。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在提醒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举几个例子。例1:每个班主任和班主任在班里的推理系统没有更新过一次,推理不偏心。虽然效果可以考虑,但是原因是?人不能说出已经在他脑子里的东西。

例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我看了几遍,但是说实话,写的真的很好。我们有时争论的许多教育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有些老师用课程标准看什么?找出哪些知识点考过,哪些知识点没考过。那是什么?那是以前的金刚经。

例3)很多老师在讲经验的时候,总会提到爱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爱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那么,问题是爱生是技术问题还是素养问题,或者两者都是,也就是说,爱生不就是一种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吗?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请考虑一下。

例4)当你的学生考试不及格,错过课堂成绩,在课堂上勃然大怒,你的出发点是什么?真的是爱情吗?还是有点自私?我还没有答案。请考虑一下。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另一个意思,这是一个规则。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原因。我们不了解的人和事,都是因为你没有看透背后的规律。

作为老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教的其实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尤其是在科学方面。

不仅要了解关于人的规律,还要了解关于自己学科的规律。

首先说一下人法。举个例子,如果你所在部门的校长每天都很坦白的唠叨你,然后说这是为了你,这是对的,你会怎么做?我没有答案。自己体会吧。

人的法则是人性。总之,教师必须熟悉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为什么要加中国特色?因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很多东西都是西方的观点,不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

我说的大家都知道,但是请让我再分析一下。理解得越深,就越能积极应用。

人性法则一:如何让学生喜欢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我问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三种人:“我们喜欢美女;我们喜欢我们喜欢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当然,我们都喜欢漂亮的人。既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外貌,那就努力提升自己的气质。第二是谁让我开心,谁对我好。我喜欢他,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心声。

讲笑话。物理老师说他给学生留了作业。让学生写下谁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一个学生的答案是“爱因斯坦”。成绩一出,他一个人就挂科了。因为其他人都在写老师的名字。

学生喜欢真诚地认可和欣赏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一样,喜欢真诚地表扬自己的学生。

第三,心理学研究认为,喜欢我们的人会喜欢我们。

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爱好的人,比如喝酒抽烟,更容易独处。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去农村教书。我为了一些事情提前回来了。乡村学校的校长开车送我。一开始在路上都是扯淡,主要涉及教育。那天无意中聊到了NBA的比赛,聊着聊着我们就知道是詹姆斯的球迷。因为关系加深了一点,我终于开心的回来了。最后,留下你的电话号码,因为有事。

我是詹姆斯的粉丝。我班上也有詹姆斯的粉丝。粉丝关系当然好。我喜欢詹姆斯,库里也很享受。还开了一个数据库的班会,吸引了班里很多数据库爱好者。

其实很多优秀的老师都善于寻找相似之处作为影响学生的突破口。

优秀的老师在做学生工作时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老师,即使在你这个年纪……”

人性第二定律:“重要他人”的概念及其应用

所谓“重要的别人”,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心里认为最重要的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重要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一些变化。在人生的最初几年,对个人有重要影响的人无疑是我们的父母。

当孩子成长为小学生,家长的权威地位无疑被孩子的老师所取代。

小学老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就是上帝。在中国,大多数小学生都有一句口头禅。我的老师...孩子进入初中,老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重要人物”成为他的朋友。在叛逆期,他们更注重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

有经验的中学老师都知道,批评一个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私下进行,而不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学生,平时可能很老实,但是如果在别人面前丢脸,学生的反应会很激烈,不听老师的教导,或者导致师生直接对抗。为什么要在大家面前批评学生?他反应激烈是因为中学生不怕老师批评吗?当然不是。作为学生,他们普遍害怕老师的批评,尤其是中学生。他害怕老师的批评

只要是在课堂上被批评的中学生都知道,老师批评自己的时候,周围很多人都看到了他。有他的同学,朋友,甚至还有单相思...如果这时候在老师面前“坦然”接受,对批评不闻不问,以后怎么在他们面前“混”?所以,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到羞耻。无论对错。请面对老师。

其实很多中学生的自残悲剧都来源于此。

有了上面的规律,老师在每个阶段对自己的定位都不一样。

比如中学老师的定位是有能力,有能力,有个性,善于分享,真诚,有意义。

人性法则3)如何影响你的学生:

人们受他人影响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信任,一个是恐惧。心理学上的“恐惧”这个词是不好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敬畏”

信任不需要解释,敬畏是很清楚的。可以说,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犯罪,除了道德原因,还因为害怕被惩罚。

信任是主动的选择,敬畏是被动的选择,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时间长了就自动选择成为习惯。

你明白第一学年抓习惯的重要性吗?所有老师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都必须告诉学生“我爱你,我害怕”。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师的“威慑力”和“亲和力”代表了老师的“威信”和“信仰”的两极。这两点在现实中有些冲突。如何把握好,这叫艺术。

一个老师说:“我是流氓。”谁害怕了?“告诉那些破了疹子的学生该怎么做。当一个学生放低姿态,“我做到了。你知道我有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失去了耐心,有时他们会说:“死老鼠不冷。

“这样的学生真的不行吗?这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我们批评学生的前提是他们有自尊。既然“死猪”不怕开水烫,那什么样的“猪”怕烫呢?

“那我该怎么做很简单。复活后会变热。

如果他没有自尊,那就不要再批评了,把重点放在培养自尊上。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记住。

有着良好自我期待和自尊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会心碎,这种痛苦就是改变的开始。

一个老师说:“怎么?活不下去吗?分组讨论前可以独立思考,最后一节课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众所周知,表扬和批评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方式。其实专家总结了很多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大家都在用。虽然每个学习时期都有差异,但一定要注意“妙用,专一。"

举几个例子。老师觉得中学生最近表现不错,所以是肯定的,但是我懒得自己去上课。我该怎么办?其实你什么都不用说。学习的时候,路过学生的时候拍了拍肩膀。

如果他的情绪不是很强烈,你连续一个星期拍拍他的肩膀。的确,他的心情完全不同。他觉得自己的肩膀不是自己的,已经承担了老师的信任和重任。

刚才我跟中学生说,个人批评比较好。其实有时候个人表扬更有效。

我问你问题。一个人当面夸,另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夸,传到耳朵里。哪个感觉更好?中学生也是如此。我们直接表扬学生。现在这个学生很聪明,他知道这是有目的的表扬。

老师夸他进步很大,他觉得,别这样,我知道自己有多好。

也有同学认为老师的表扬是有目的的,自私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朋友面前表扬是很有效的,会减少老师对表扬动机的怀疑。

另外,我们知道中国人很有面子,中学生也很有面子。

在朋友和父母面前夸他,给他面子。

如果学生没有犯原则性错误,就要原谅别人,环顾四周,让学生知道你给他留了面子。根据情况,如果不让学生知道自己给了对方面子,他们的心就会留下来。他不会借你人情还你,自然心理不平衡。

“所有学生都能改变吗?”。在我看来,老师不应该轻易谈论改变。教育是影响,不是改变。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学生的改变也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导致他改变自己。要不断地“纠正自己”,尽力去影响学生,剩下的要留点时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时候学生的改变不是今天,而是明天。

接下来说说教育方面的相关法律。一、短期效果明显的方法,长期来看副作用很大。

举个极端的例子,我觉得很少有老师这样写数学论文。数学试卷发给学生,学生不需要动笔思考。只要学生看了题,老师就会认真讲,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思路认真听,然后就知道了。通常需要两三个班完成任务,一个班就完成了。

没有老师会这样讲数学卷子,但我觉得肯定有老师是这样教的。

有时我们抱怨学生总是忘记我们说过很多次的问题,当我们对一些学校的教育改革嗤之以鼻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出了问题,一定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是人,大脑不是容器。

我们必须承认,国内很多学校开展的榜样教育还远远落后,但也必须承认,改变才是出路。以人为本,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根本之道。

二。关于分数

先说分数。是的很多老师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首先说说“裸露”的概念。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考试系统。在规定的课时内学完某一科,不允许我们复习,学生也不再接触。过了很长时间(比如三个月或者六个月),我们会对受试者进行评估,对吗?

这个时候,留在学生脑海里的,是他真正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他得到的分数是“裸分”,有两个特点。1.裸斑往往和思路、方法有关;2.裸点往往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

当然,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很低。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考虑学生考试成绩的构成比例。什么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什么是学生大量练习和听课模仿的?然而,其实我并没有掌握。

我们无法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但一个导师在提高学生申请成绩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率的现象备受关注。教师的积极工作是模范。那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加班加点,拼命工作,招人反感,最后功夫不足的人,这一科的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了。

但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并不满意。

因为他太主动,学生花在其他科目上的时间明显被挤压。这门课只有这个班,其他科目成绩一般。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有争议的结论。高分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分数高的老师一定是按比例付费的。所以高分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如果能提高效率,考虑自己、学生、学校的长远发展,就能成为最好的老师。

当然我没交,成绩也不好,这不在讨论范围内。

3)关于数学教育

在人类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尔、罗曼诺夫,没有启发过我们。

哲学是从各学科中抽象出来的更本质、更普遍的科学。掌握了,可能就像从高处建瓮,破竹而出,深入本质,击中要害。

理科教师如果缺乏基本的哲学素养和思辨精神,所教授的课程往往没有灵魂,不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

对于数学,我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也开心过很多次,但后来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只是一个小技巧。

我强烈建议向两位老师学习,孙维刚和任勇。我相信我能理解一个新的世界。

在“道”字后加“先”字,表示底线,寓意行动,表示知行合一。

我们必须看清正确的道路并采取行动。知行合一后,我们必须看透教育的一切秘密,了解万伟所描述的教师五大境界: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境界、教学生活、教学自我。

苦练就要牢牢把握“度”的艺术。真的是“操作奇妙,一心一意”

如果努力不行,我的回答是“那不可能。”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如果真的不行,也许上帝不小心关了门,或者忘了开窗。请多等一会儿。上帝一定会给你更重要的安排。

话是有限度的。不说就不行。庄子用“割圆”的故事来说明他几千年前的形象。能说的不是真理,但不说又怎么能接近真理呢?说到底,“捧花笑”和“悟佛”的境界难道不是我们谁都达不到的吗?

老子和佛说了答案,佛说:“不能说,不能说。”佛经有几千部。老子说“道可道,而道非凡”,东拉西扯了五千字。

如果真理是太阳,语言就是指向太阳的手指。

我用几句话总结一下这次交流的要点。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尽力提高个人专业素质。教育是科学。你需要研究人和纪律的规律,按规矩办事。教育是活的艺术,没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复制,有生命的东西无法创造。教育的终极答案是什么?不断练习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

最后,感谢我今天对严肃废话的包容,也感谢我在不得已时对“做个好人”的理解。

有人会问。你说了那么多,你做到了吗?我的回答是:“学会放置,不要纠结于文字本身。”我居然说没事,没事,没事,我怎么行?开个玩笑,再次感谢!

如果你对自考/成考有任何疑问,不了解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先生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