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目标的缺失与中学政治教师的“替代”——大学生目标的缺失
一,当代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缺失的表现
1.生活态度的庸俗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民间社会心理、生活态度等领域出现了世俗化趋势。“享受生活,关注眼前利益,跟着感觉走,一夜暴富,挣钱花钱”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人生座右铭。涉世未深的当代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世俗化趋势的冲击。
2.社会理想的空虚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政治追求较弱,理想信念相对淡化,强调个人利益、人生观和价值观,倾向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可见当代中学生的社会理想越来越空洞。
3.诚信缺失的普遍性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给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带来了迷茫和困惑。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现象有所蔓延,...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可见,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尤其是诚信缺失,对中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嗅觉最灵敏、反映最强烈、影响最深的群体就是我们中学生。不可否认,网络时代的虚拟现实激发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了他们的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然而,频繁的网络交流也使中学生缺乏可信度。网络传播的隐蔽性使得部分中学生认为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虚假信息,诚信缺失趋于普遍。
4.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在愈演愈烈的媒体造星运动中,中学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最重要的受众。不可否认,媒体造星为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色彩和味道,是对中学生紧张情绪的有益调节。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近年来,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榜样也成为人们八卦和网络调侃的对象。这种拿红色经典人物开玩笑的“恶搞”横行。一位专家表示,恶搞使得“权威被解构,庄重被嘲讽,这是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巨大解构,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产生负面影响”。媒体造星和网络“恶搞”让传统文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如何“补位”
中学生对社会化目标的缺失和迷茫是社会剧变的必然趋势还是道德教育的缺失?谈到价值观和道德观,一些中学政治老师很尴尬的发现,自己的困惑并不比学生少多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事实上,政治教师也面临着自身固有价值观的重组整合问题。如何带领中学生走出迷茫?如何填补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的缺失?这已成为中学政治教师的一个难题。
1.坚守道德底线,让学生明白基本的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必然带来价值多元化和价值冲突,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深圳经济特区,对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生活态度趋于庸俗消极的中学生,社会理想空虚的中学生,诚信缺失的中学生,取笑网络的中学生,政治教师该怎么办?如果还像过去那样继续努力培养圣人,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我们首先要守住道德底线,以不让孩子做坏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做好人,也就是遵守社会公德,包括伦理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因此,我们不需要对教科书中的最高理想、* * *理想等高层次的道德价值观和目标进行深入分析,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于市场规则和诚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讨论。守住伦理底线不代表悲观情结,而是务实态度。并不是说关注底线就可以轻易放弃对人类终极价值的道德关注,更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事实上,只有在实现了最低道德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之后,才有可能以有意义的方式谈论和实现更高的道德价值和目标。
2.直击社会阴暗面,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目前,广大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责任感,他们只关心阅读,只要得到成绩和分数,他们不愿意参与其他任何事情,他们的集体观念薄弱,社会责任感差。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差既有深层次的原因,也有社会表层的原因。一些出事前大谈理想信念的腐败高官,落马后被发现有“五毒”。这种“两面派”现象对普通人尤其是中学生的信仰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长期以来,政府推动的理论和道德与社会现实差距太大。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个从信任到怀疑,从怀疑到失望,从失望到抛弃甚至颠覆的过程。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其实是对传统理论和道德的颠覆。因此,要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直击社会的阴暗面,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认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在高一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不能回避社会问题和社会的阴暗面;在高二的《文化生活与人生哲学》教学中,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会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
3.渗透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和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期各种观念的碰撞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今的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缺陷。关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是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4.清理网络灰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给社会带来的信息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的信息化有助于中学生更新知识,使他们接受教育的渠道从单一的教室和课本延伸到广阔的网络,从而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将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更接近真实世界的体验。然而,随着中学生上网的普及,对网络游戏的痴迷、网络虚拟世界的不诚信、网恋等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对网络尘埃的冲击,中学政治教师不仅要与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还要做好思想上的“防火墙”建设,当好把关人,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正负效应,用特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净化多媒体信息和网上信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前面,提高学生的“免疫力”
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带领中学生走出迷茫,填补中学生社会化目标的缺失,成为中学政治教师不可回避的必要责任。要肩负起这一责任,中学政治教师必须调整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