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四中的学校发展历程
在黄作怀、朱元昌等老乡的协助下,于1914(民国三年)九月二十日创办电白县初级中学。学校位于电白县所在的滇城,原清代杨典考试院内。建校的时候,校门朝南,后面是一座小山。学校的建筑很简单。由于师资力量和经费不足,只能招3个初中班,1927由邵洪造任校长,扩建两个教室和一个学生食堂,每年招收6个初中班。从1934到1936,为了适应农村小学发展的需要,每年招收两个班的简易教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电器城屡遭日军飞机轰炸,校舍损毁严重。1938年冬,学校迁至夏冬村。那时候电里还有六个班。陈是1940的校长,请报高一班。只有这样,滇中才会成为一所完全的中学。1945,学校有高中三个班,初中十二个班,学生900人左右。1947年秋,学校从夏冬村迁回城市原址。解放后,滇中改为电白一中。1951年,电白县人民政府由点城迁至水东,高中并入电白县第四中学(现点仪中学)。同年,原电白六中(位于树仔翠坡)并入我校。1956年秋,上级决定将电白一中和电白四中的校名对调,所以学校叫电白四中。1958,学校在高三重新招了一个班。同年,马塔初级中学并入我校。1963年国家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学校停止招收高中,直到1968。
1969至1983,殿寺中学更名为“电白县电镇中学”。期间经历了郭、张继贤、崔金生等校长的辛勤耕耘,先后建成了两栋两层教学楼。1984年称“电白四中”。
之后,经过蔡英勋、崔朝尊、崔万全、杨光藻校长的努力,先后建成了两栋四层教师住宅楼和一栋三层学生宿舍楼,还建起了一栋两层教学楼。从1991到1994,李光超校长和冯金星校长加快了校容校貌建设步伐,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建成了两个水泥篮球场、一条环形跑道、一栋五层二十间教室的教学楼和一栋六层十二间教师套房的住宅楼。1992高考,郑恒信学生林德政获得广东省政治单科第一名(900分)。1995,王志祥校长重新规划校园建设,并建有“杨典实验学院”纪念碑和碑文作为纪念。1995年冬,叶春强、蔡德等校友捐赠的校门建成。从1995到1997,高考、中考、学科竞赛都取得了好成绩,学生崔胜志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易成武考上广东医学院后,经过考试被保送到南洋理工医学院学习。小莹在中考中获得茂名总分第一名。
1997,冼伟勋校长上任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领导才能,调动领导班子和教师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把学校办得更好。高考、中考、学科竞赛连年取得好成绩,胡、贾同学分别从1998获得高考物理、英语全县第一名。学生杨小宝以全县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我校“四科状元”,成为茂名市唯一一名以1999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全省引起轰动。从1999开始,商县一中中考共有34人,学科竞赛获奖人数达到227人。从1998起,新建一栋五层综合楼。2000年,参加高考的大学生有84人,其中省级以上58人,获谢深奖学金2人,谢崇山考入华中科技大学,陈考入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2000年中考,全县一中线录取36人,提前录取线录取近百人。2001年高考159人,省一本线61人,其中吴冠宇考了759分,全县第四,物理804分,数学782分。马天朝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万全政治总分704,名列全县第二。吴冠宇、杨万全分别获得电白县谢慎奖学金一、三等奖。2001中考,52人被县一中录取,126人提前被县一中录取。考生平均分仅次于淀海中学和海滨中学。
吴超校长自2002年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以来,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坚持“爱国、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实现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办学特色。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学校设法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一栋五层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新的突破:2002年,初二学生在电白县初二能力竞赛中获得集体一等奖;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8项,省级奖1项,市级奖3项,县级奖215项。其中邵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获全国三等奖、省二等奖(与电白一中并列)。教学和科研成果达到了新的高度。今年教师队伍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案奖1,优秀论文奖4,省级优秀论文奖3,市级奖21,县级奖29。2003年,我校287名学生参加中考,电白一中录取65人,重点上线率22.6%,电白四中录取225人,占全年学生总数的78.4%。2003年高考本科线以上录取49人,其中中国线6人,省专线119人,B线271人。其中,大一新生梁启全数学808分,名列全县数学学科第二,历史学科蔡708分,名列全县历史学科第一。同年9月,学生薛灿伟、朱燕琴先后参加全国高中化学、物理竞赛,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全国三等奖(全县最高奖)。近两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单位”、“教学质量优秀奖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治安零事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