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占领厦门时犯了什么罪?感谢上帝的帮助
在“七七”卢沟桥事变68周年之际,我市文史专家洪步仁发现了日军占领厦门期间编写的《新厦门指南》等物证,其中记载了日伪军统治时期厦门港五渔村(今龙海市港尾镇)的情况。为了寻找目击者,记者来到这座距离鹿岛仅6海里、面积仅0.96平方公里的小岛,聆听幸存者讲述60多年前的屈辱与苦难、民族仇恨与家族仇恨。老渔夫余夫讲述了当年的悲惨经历。他在1937年9月28日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妓院老屋的罪行。一九四○年八月八日报和《仰光日报》引汉奸入府。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乌裕岛频繁遭到日军飞机的扫射。1938 10在汉奸莫清华的带领下,日军占领了乌裕岛。如今,乌裕岛是龙海最富有的村庄。岛上新建了很多楼房和别墅,老房子所剩无几。其中,有一栋老房子,虽然外表陈旧,但仍能依稀看到当年的辉煌。这是日伪统治时期吴语“行政院长”、“警备司令”莫清华的旧居。侵华日军侵占厦门后,将厦门、金门、吴屿合并为“厦门特别市”,并在吴屿设立“行政公署”。在《新厦门指南》的“吴语”部分,莫清华据说是“二十九岁”。是吴语的名门望族。从小聪明。曾就读于石马中学。为地区训练军官培养优秀学员。”乌裕岛79岁的渔民俞福这样说。“莫清华认日本人为‘米歇尔·普拉蒂尼’,日本人让他当司令。他招募了一群走狗,统治吴语。”日军利用汉奸莫氏三兄弟和蔡良河组织了“吴语自治会”,后改为“吴语行政公署”。莫清华曾任“行政公署”主任、“警备司令”,同时兼任第一旅旅长。他的兄弟莫包青和莫熊雄是第二和第三旅的队长。三个旅人数300多人,日本人片山岩任队长。渔民家庭的余福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日军登陆时,父亲带我去后江的沙滩。当时一群人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狗也躲在那里。后来,狗忍不住跑了出来。日本人追踪到躲藏的人,把他们绑在海边的沙滩上,集体枪毙。日本人还用汽油烧了40多艘渔船和10栋房子。”当时日本的军舰和飞机经常轰炸水天一色,海面上布满了水雷。渔民讨不到海,只能靠航运赚点小钱。日本人用钢丝绳绑好水雷,在海水中成串铺设,退潮时才能看到。厦门一渔船下网时打捞到一枚水雷。渔民不明白这是什么,就把它捞到甲板上。结果,地雷爆炸,车上所有人都死了。渔民无法捕鱼,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吃野菜。许多人被迫上吊或逃跑。渔民林一家因为儿子死了,妻子也死了,不得不上吊自杀。吴语原本是一个贫困地区,但莫清华尽了最大努力去寻找。渔民误捕一些鱼虾,每100元要交20元。更离谱的是,岛上居民一旦生病,就被莫清华赶到无人居住的惠安岛,不让他们照顾亲人,让他们过着无医无药的悲惨生活,直至死亡。华侨被勒索是因为吴屿在厦门和大陆之间,所以日伪军把吴屿定为华侨回国的“中转站”。在《新厦门指南》中,日本人恬不知耻地声称,这是为了让吴屿成为海外华人“理想的幸福之乡”。俞父还记得,当年侨胞要回到泉州、漳州的家乡,都要在厦门登记,运到吴屿,再由吴屿“行政公署”派船“护送”回乡。华侨要出国必须先经过乌裕岛,由设在岛上的侨务科出具出国证明。日伪军在乌裕岛的天妃宫设立了“华侨招待所”,有专人驻守,还在乌裕岛的海边设立了“华侨联欢晚会”。新的厦门旅游指南称“这里有现代娱乐和南北音乐。唱歌和吹笛子。锣鼓喧天。月亮像镜子一样明亮。青山如画。”事实上,在国难之际,大多数海外华人都在归心似箭,他们怎么能享受呢?莫清华等汉奸以华侨留在吴语并“护送”他们回老家为名,进行敲诈勒索。仰光日报8月8日1940记录了日伪军“以保护之名勒索华侨”的伎俩:“吴语自治会”配备60多名伪军在妈祖庙检查过往船只,其中大部分是来自莆田、海沧、鲁的土匪,有10发毛瑟炮弹。无论进出口船只,每艘船必须缴纳15元至20元。还规定所有进出港口的华侨或大陆劳工要出境,必须先到吴虞接受严格检查,然后指定船只装载到厦门,向伪华南招待所申报。招待费每份40元。他们遇到有钱的华侨,就用很多方法设置陷阱。当时厦门海域经常发现随波漂流的浮尸,都是无辜的华侨。吴屿的村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日常的大米、蔬菜等农产品原本来自内地的斗美、海城。成为沦陷区后,厦门日军与驻守漳州的国民党第75师隔海对峙,互相封锁,导致双方物资匮乏。很快,由于两边英美商人的需要和当时作为中立国的需要,诞生了一批走私者。一是据厦门日军称,为解决粮、肉、禽、菜等副食的严重困难,他们派人潜入漳州沿海,勾结流氓地痞,买通海防检查站,将“禁止为敌”的大米、生猪、家禽走私至夜间厦门。走私地点从厦门另一边的嵩屿和海沧,以及吴屿另一边的斗美,一直延伸到胡帽和佛坛。俞父告诉记者:当时日军在吴语虎头山架设探照灯,夜间照亮漳州石马的港口道路,发现有走私船,即派小船接应,带到厦门购买。走私船返回时,载有鸦片、西药、纺织品等。斗美、佛昙的走私大多是吴语过境。日本人给莫庆华鸦片作为军费,莫庆华和他的兄弟莫、莫、蔡良河成立“华南贸易公司”,在海城、漳浦等地与沿海走私贩用鸦片换取粮、米、鸡鸭、猪等生活用品。他们把上好的大米和一些鸡鸭运到厦门供给日军,把劣质的大米混进沙子和水卖给吴虞的村民。“南华贸易公司”还发行纸币“通票”,强迫吴语居民使用。日伪渔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之际,莫清华等人在岛上开设了仁爱堂、连珠堂等妓院和15鸦片馆、赌场。《新厦门指南》写明“艾青堂是最好的青楼推手,其次是玉香。妓女如日中天的时候,大概有40个妓女。”岛上的老渔民还记得,曾经有厦门姑娘被生活所迫,去了五渔村当妓女。日本人和莫清华等汉奸在岛上玩得不亦乐乎。岛上娱乐场所很多,有竹城、台球、射击、游泳、击剑。日本人还在岛上组织了八仙社、夜队、十三猛等封建流氓,以及英皇联盟、圣母联盟、大师联盟、三包联盟、太子联盟、天皇联盟等迷信组织。岛上的人们遭受了巨大的痛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俞福回忆:当时日伪军为了教育被奴役的孩子,在岛上的蔡氏宗祠里办了一所“公立小学”,学生、校长、男女教师上百人。他们还免费分发书籍,并用日语授课。一些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能用简单的日语交谈。日伪军还在天妃宫前设立了一个报纸阅览室,里面有报纸、书籍和期刊。上面公布的内容都是对日本人有利的。1943年,侵华日军濒临崩溃,莫清华知道大势已去,想寻找出路。1944,中美合作学院第六期特种技术培训班(即“华安班”)副主任陈大元派人与莫清华交涉,使其就范。莫8月带队,登陆白坑、斗美,反正去漳州改编。莫清华死后,吴语的居民害怕日本侵略者报复,乘帆船逃往海港。然而,他们手中的假币“通票”却成了废纸,很多人不得不卖衣服来维持一日三餐。吴语1简介,吴语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据点。《厦门年谱》清道光版记载,“吴语以海为界,北有浙江,南有百越,东有澎湖、台湾省,外有九夷,潮起潮落,商贾往来,必是重兵把守之镇”。早在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就派姜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设置了五个水乡,吴虞就是其中之一。此后历代都派重兵守岛,设有炮台、烟墩台、观景台等海防军事设施。明末清初治厦期间,吴语、厦门、金门成为郑的三个重要据点。2.天妃宫,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位于本岛西部,是吴语的重要古迹。建造日期不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夏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民国三十二年多次修缮。宫殿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3室4厅。第一殿有四座重建的纪念碑,包括康熙三十六年(1697)守岛将军沈有容重建的天妃宫和道光五年(1825)陈化成重建的吴玉宫。在第二个大厅里,奉天公主挂着一个清朝圣人赠送的牌匾,上面记载着世郎在争台争澎时,妈祖天妃的《涌泉集士》和《文汇报》的故事。大厅前的庭院两侧装饰着龙和白虎。三庙玉坠天妃,被称为“镇堂之母”。四寺供奉三宝佛(郑和)。在宫殿两侧10米处,有两口井是郑成功驻岛时修建的,名为“龙虎井”。3.吴屿四面环海,东起澎湖列岛至台湾省海峡,西距大陆(斗美)2海里,西南接漳浦、东山,北距厦门6海里,东北距大担3海里,距金门约8.5海里,距二担仅4500米。该地区原本盛产鱿鱼、鲳鱼、带鱼、黄鱼、大鳗鱼等。是闽南渔场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濒临灭绝,吴屿渔民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荣获全省“十大渔业之乡”称号。目前,全村共有渔船450余艘,其中钢质船290艘,全部配备了卫星导航仪器等现代化设备,年捕捞能力达5万余吨。该村有68家制冰厂、造船厂和渔具厂。岛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学校、渔民俱乐部、集贸市场、百货商店、茶馆、餐馆一应俱全。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有一排排豪华别墅,人称“小香港”。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