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打了女学生五个耳光,伤害了很多人不堪的青春。

管住学生是老师的职责,但侮辱和惩罚不清不楚是不可接受的。

近日,一段陕西某中学老师体罚学生的视频被热传。视频中,一名初中女生在教室里当着同学的面被老师扇了耳光。

25秒内,女孩被连续扇了5个耳光。这位女老师不停地咒骂,还经常骂人。

事后,该中学校长向记者解释,老师在教育上有点“冲动”,是因为女生成绩下降,背了一个与学生身份不符的时尚包。

当被问及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时,校长说:“很好,真的很好。她也是县里和市里的讲师团成员。”

视频曝光后,该老师立即被停职,也受到了处罚。学校已经委派各级领导和老师本人到学生家中道歉,也取得了学生家长的谅解。

有人说成绩不能成为好坏的衡量标准。因为成绩不好,书包好看,就当众被侮辱,真的不合适。

还有更多人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可怕经历。因为打扮的问题,被老师骂了一顿,至今还走不出阴影。

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这种束缚。当你努力打扮自己的时候,如果成绩有波动,肯定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干扰。

多少人,因为学生时代的这种抑郁,直到长大后都无法释怀。

“只有惭愧,才能好好学习。”

在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维定势下,中国大多数学校和家长都害怕任何能影响孩子成绩的事情。

青春亲情,早恋,化妆,打扮,网络等。,生长期该发生的,都被视为洪水猛兽,该防,该防。

只有内心安静,灰头土脸的学生,才能被称为“好学生”。

2007年,南京一所学校试图将校服改为韩式西装裙,遭到家长的一致反对。原因很简单:这么漂亮的校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早恋,走神。

2014,一个女同学在网上写了她的亲身经历。为了更好看,几个女生私自把校服的裤腿改了。

学校领导发现后,当着众人的面,剪了很多学生的校裤,有些女生的裤子甚至被剪到了屁股到大腿,让她们不敢走路。

有些人被吓哭了,有些人甚至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转学。

宽松的校服遏制了青春期男女对美的探索。青春期少女第二性征发展明显,但这种变化无法通过服装配饰凸显出来,会极大影响她们的自信心。

“穿上校服就能规规矩矩”不过是自欺欺人。

同样,对学生发型的过分要求也是“只堵不疏”的一种激进表现。

2016年,一中出台新规:开学时,男生要全部剪成寸,女生必须全部剪成耳长的学生头,否则不准入校。

这种无视孩子个性,强行推行的行为,让很多家长叫好:剪短了好,清爽了,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学生就应该像学生”,这种所谓的“学生式”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强加给青春期孩子的“丑陋”。

2012年,一名14岁女孩从五楼窗户跳下,因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反复给她施压,让她剪掉了一头长发。

她在一篇随笔中写道:“因为一中的校规,学生必须锻炼头部,但我不想遵守这条校规,因为头发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老师坚持要我理发,但在我的强烈反抗下还是没剪下来。”

由于“唯成就论”,其他方面的发展可以被消除甚至抹去。

一点苗头就像一个敌人,而这样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过度惩罚的形式体现出来,惩罚变成了体罚,体罚变成了侮辱。

他们对一个人正常自然发展的迫害远比想象的严重。

心理阴影很难抹去。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所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童年经历过10次以上体罚的学生,比从未经历过体罚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问题。

辽宁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让学生互相扇耳光,因为他们不遵守纪律。

有的孩子做到了,回家后一直哭,父母也哄不好。

经过调查,得知女教师家庭接连发生重大变故,情绪失控。

2014,10 10月29日,湖南某幼儿园一名年轻女教师让孩子们排队,挨个拍打孩子们的手掌。

老师让孩子们排队拍手。

当小女孩被打时,她立即哭了起来,但老师没有心软,而是严厉地斥责孩子靠墙站着。

小男孩被打的时候没有哭,但是表情很无奈很无辜。他只能盯着老师。我不知道如何抵抗。

当其他孩子被打时,旁观的孩子也很害怕,右边的女孩甚至被吓到了。

男生被打没哭,旁边女生一脸呆滞。

身体上的痛苦可能会痊愈,但心理上的痛苦是永久的。当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孩子的自尊心就会越来越低,悲剧就会发生。

哥伦比亚大学国家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Elizabeth Gail)表示,体罚可能会在成年后导致十种不良行为,如反社会行为和对儿童配偶的虐待暴力行为。

加拿大学者还就体罚对儿童的身心影响进行了大规模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受过体罚的人成年后更容易吸毒和饮酒。

侮辱体罚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在心理层面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不知道如何接受自己了

中学时代莫名其妙的“羞耻感”是很多人一生的噩梦。

老师和家长用暴力说“这样做是可耻的”,而不是引导学生“你需要接受自己”,这只是在阻挡。

挨打受辱让学生的人格审美被暴力塑造。更可怕的是,学生只是在“犯错”,从来没有被正确引导去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由。

规定统一的校服,剪掉孩子的头发,认为只有满脸灰尘才是正确的学生行为,这是破坏孩子的审美认知。

思想家麦克卢汉认为,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是社会生活中自我定义的一种手段。

得体的穿着,得体的装饰,是人们追求美的自由。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外在来弥补内心的自卑是很正常的。

复旦大学教授侯杨芳曾在微博中说,“无论你在国外看到多么闭塞贫穷的乡村,中小学生总是穿着体面倔强的校服。

相比之下,不免让人想起中国大中城市街头悬挂的麻袋一样廉价化纤校服的中小学生。

审美必须从小培养。"

导演王潮歌认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缺少另一种熏陶或者说一种教育,那就是审美的教育...它忽略了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在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也许是因为这件校服,一刀杀人不见血,一点一点被埋没。

以后,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孩子穿着非常漂亮的校服,甚至这件校服都是他们的荣耀。当他们走在街上时,他们会想站起来让你看到他,'你知道吗,我是这个学校的'。

你看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衣服。你看我的腿很美,肩膀也很美。如果他这么自觉,我觉得不会伤害我们的学业。反而确立了年轻人可以开阔眼界,树立审美观的作用。"

试图通过阻止学生追求美来获得好成绩,只是在愚昧的教育理念下拒绝尊重人性。

媒体人黄也说,“得体的校服,是从培养孩子懂得学者的体面开始的。”

因这类事件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孩子,面对错误会一遍又一遍地回忆那种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

为了避免错误,他们会避免创造,因为只有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安全的。

中国有多少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长大后还不认识和接受自己,充满奴性。

但他们会下意识地觉得顺从是美德,丑陋是崇高。

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有一部小说叫《避孕套里的男人》,里面的主角喜欢把自己裹在一个隐形的避孕套里,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惹麻烦”。全城的人都被他感染,墨守成规地要求自己和他人。

小说中的陷阱最后很快死亡,但并没有带走习惯性的压抑和恐惧。城里的居民和以前一样,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交朋友,不敢吃肉,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蜷缩在自己的避孕套里苟且偷生。

对于在校园生活中经历过这样阴影的人来说,它就像一个避孕套,会是一种漫长而难忘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