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急~ ~ ~在线等。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却是近几年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是人才的需求,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论述了家庭教育对父母的重要性,旨在让家庭、社会和教育部门共同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人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集体教育(幼儿园和学校),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些教育项目,离开任何一个都是不可能的,但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颗弹珠。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雕像需要6个雕塑家:1家庭;2所学校;3.孩子所属的集体;4孩子自己;5本书;6偶然因素。从排列顺序来看,家庭排在第一位,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者心目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出发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该是:保证儿童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和学校教育)之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孩子入园入学后,与幼儿园、学校合作,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等。,并教会孩子如何学会做人。与幼儿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育人的出发点和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早期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摇篮,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也就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启蒙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早的。一般来说,经过三年的发展,儿童进入幼儿期,从3岁到6岁是学龄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教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有句古谚:“染天则苍白,染黄则昏黄。”童年是人生熏陶的开始,人的很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年龄形成的,比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某些生活习惯,性格也是逐渐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在17岁时统计为100%,那么在4岁时就会达到50%。4-8岁增长30%,8-17岁增长20%。可见,儿童的智力发展在5岁之前是最快的,也是早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童年时期都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是他们日后成功的重要原因。比如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功,就是因为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带他去郊外郊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还特意让他在众人面前演讲,培养他的口语。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乐观向上,乐于思考,善于学习。歌德8岁就能阅读法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各种书籍,65,438+04岁写剧本,25岁写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欧洲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比如古代著名的“父子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拥有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成长过程表明,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发展非常重要。相反,有很多情况下,智力的正常发展是由于人们在童年时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受到影响的。比如印度“狼孩”卡玛拉,8岁时被狼抓走,但生活习性与人不同。他的生活习惯和狼差不多,四肢爬行,吃生肉,夜间行走。后来经过人工训练,他两年后能站立,六年后能像人一样走路,四年学会了六个单词。65,438+07岁,智力水平提高。据《中国妇女报》报道,中国南京一位姓马的工人,因为患有精神病,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迫害。他从小就把三个孩子锁在家里,让他们与外界接触十几年,导致他们智力低下,说话迟缓。和同龄人相比,智力和生活能力相差很大,接近傻逼。所以,家庭教育的早期作用不可忽视。

(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几乎2/3的时间都住在家里,整天被父母教育。这种教育是有意无意、有计划无计划、有意识无意识地进行的。无论教育是如何进行的,何时进行的,都是父母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这种教育是在不断地影响和示范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举止等。,它的微妙作用是相当大的。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教育家称父母为终身老师。这种终身教育往往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会延续几代人,甚至十代、几十代人,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世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往往会持续几代、十几代、几十代。如近代中国无锡人增补《清代故宫文选录》,统计了清代顺治三年至光绪三十年的优秀士子人数,其中***114,其中以父子、兄弟、叔侄最为著名,如苏州苗、吴、潘,常熟翁、江等。可见,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今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失业的增加,人们选择的工作范围很广。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不可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即有的家庭成员在工作中屡有建树并受到表彰,而有的家庭成员却接连犯罪。这和家庭教育的延续性有很大关系。

(三)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是指父母长辈在子女身上体现的权力和权力。家庭的存在决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和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和物质需求上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亲对子女的制约作用更大。父母的教育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父母合理利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有利,尤其是对幼儿。孩子在和其他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的时候,往往会引用父母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是对的。例如,他们喜欢说,“我父亲是这么说的。”或者“是我妈妈干的。”等一下。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幼儿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儿童首先面对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伦理的方方面面。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形成了裂痕和缺陷,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就会体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所以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性,是因为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引路人。父母教育的效果取决于父母权威的程度,这是必须建立的。

在尊重孩子人格,而不是封建家长制的基础上,明智的父母知道树立权威的重要性,他们知道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迫和主观判断,而是靠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互相协调配合。他们应该宽严相济,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善良端庄的形象,让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富有感染力的家庭教育

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的自然和亲近,使得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子女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孩子往往能理解父母的言行,感同身受。在处理身边人和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容易引起* * *。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当父母表现出烦躁和不开心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即使是孩子。如果父母不理智,情绪化,脾气暴躁,就会让孩子盲目吸收他们的弱点。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家长惊恐无措,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如果父母冷静坚定,也会让孩子冷静沉着,这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庭中父母和长辈的个体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更及时。俗话说:知子如父,知女如母。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可以说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让父母心领神会。因此,作为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及时把握孩子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一蹴而就,让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幼儿园和学校,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所以只能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性教育,也就是团体教育。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顾此失彼,甚至会因为对老师的照顾不好而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为接受集体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21世纪培养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自下而上的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孩子做起。”并提出:“2000年,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都要不同程度地掌握儿童保育和教育知识。”这个目标明确了父母肩负着21世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一代孩子能不能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到国家百年有没有接班人。福禄贝尔还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深刻地凸显了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要求的原则,不能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而要树立做国家老师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情况?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中国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思想品德好,道德情操高尚,心理素质健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的。这样的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到婴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家庭的小环境最终会进入大社会,接触家庭以外的人和事。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成年人采取隔离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会不断从不同角度反映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儿童,尤其是幼儿,缺乏明辨是非的理性能力,但他们比成人有更敏锐的感觉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密可怕的事情很敏感,这种敏感是培养理性辨别的良好基础。作为家长,要利用这种延伸,帮助孩子培养对社会生活的辨别力和心理承受力,筛选社会信息,优化幼小心灵。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孩子年龄小、接受能力弱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光明面,也认识到丑恶和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恶的正义感,从而抵御丑恶和黑暗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今天的电视视频几乎进入了城市居民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每天都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他们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事。我们可以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有各种关于政局,科技进步,世俗之事的内容,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国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让一些凶杀、暴力、荒诞的场景进入孩子的眼皮。家长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同时也要随时守规矩,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心智,防止孩子犯错,甚至违法违纪。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稳定小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拥有健康的细胞,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如果细胞生病了,就会导致身体生病。古人云:“修身之后齐家,治国之后齐家,治国之后齐国。”这是事实。所以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思想优化工作,这将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国家。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资料:

/question/951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