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关于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个人总结。
教育的根本是人,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如何做人是最基本最初级的素质。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文化素质。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审美、道德、人生观。“腹满诗书”“知书明理”所指的就是这种影响。同时,阅读不仅是一个认识和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和完善自己,从而形成自省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然而,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语文教材容量太小。古人在学习诗歌时提倡“功夫在诗外”,而这个法宝就是“课外阅读”。因此,图书馆成为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空间的主要阵地。图书馆里有各种书籍和资料,古今中外都有。充分利用这一宝藏,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陶冶品德,全方位提高文化素养。二、现状分析根据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障碍多,主要是没有时间阅读,家长老师不让读,怕影响成绩。关于课外阅读还有很多误区。第二,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当今阅读材料数量猛增,良莠不分的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他们经常随意挑选,遇到什么就看什么,随意性很大。此外,学生盲目从众、跟风、赶时髦的现象非常普遍。所有社会上流行的书籍都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如同几年前校园里的“梁羽生热、金庸热、琼瑶热、三毛热”一样,“韩寒热、网络小说热”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阵阵的热潮。更有甚者,一些色情、凶杀等低俗读物经常在中学生中流传。这种盲目阅读严重损害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还表现在缺乏阅读指导,学生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比如,有些高中生仍然喜欢看故事,甚至沉迷于漫画书,但对文学和哲学作品完全不感兴趣;我只喜欢看中国传统的创作方法,不喜欢看擅长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外国作品;只凭兴趣看故事,缺乏欣赏和评价文学的能力,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因此,帮助学生打开书店的大门,并教他们开门后如何参观,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三,具体措施是最大程度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活动基于个人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般来源于课堂学习,来源于周围浓厚的阅读氛围。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发展规律是:“在语文课上培养阅读兴趣——有意识地阅读书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这就说明了兴趣、习惯、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具体方法有:一、以听诱导阅读:教师要经常在课前或课后向学生介绍好的书籍、杂志、报纸,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好的文章,诱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欲望。也使得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广泛而不间断的阅读交流中日益浓厚。这就要求作为语文老师,你必须保证自己阅读范围广,阅读兴趣强,并且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一些学生关心的作品。二、带着阅读去阅读:为了营造阅读氛围,我还尝试在班里设立了一个小图书馆。在我的大力倡导下,每个学生都带来了自己最喜欢、最认真阅读、最有价值的书。突然间,这个班有了200多本好书。按照图书馆的编目方法,我把这些书都编了号,这样班级的小图书馆就建立起来了。结果这个小小的尝试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级图书馆不仅为学生增加了阅读书籍,而且是一种极好的阅读交流方式,因此阅读走出了个人阅读的相对封闭的狭小空间。在同学的带动和激励下,同学们的读书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不爱读书的人终于拿起了书。那些不知道如何阅读的人开始认真而热情地阅读书籍,以便在讨论中谈论侃侃。现在,类库已经慢慢走出了这个班级,走向了其他班级。班级之间的交流把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传播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三、以编促读:组织学生制作好的黑板报和手写小报,在编辑的过程中促进阅读。尤其是对于手写小报的编写,从确立小报主题、开展专题阅读、广泛收集素材、撰写评论鉴赏、排版排版排版、临摹稿件,到最后看自己的小报,学生的成就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四、以说促读: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充分交流各自的阅读经验和收获,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我所在的实验班,开展过“推荐好书”、“网络小说之我见”、“我最喜欢的作家”等阅读交流活动五、以写促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展览交流,促进阅读的深入,提高阅读的质量。在我的实验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每周要完成两篇阅读笔记。与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每天阅读,要选出三分之二的学生写100字的评语,并不定期地进行课堂交流。六、观察引导阅读: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书店,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感受阅读世界的广阔和丰富,激发阅读冲动。同时,通过图书馆管理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结构,图书的出入库方式,学习图书检索的基本方法。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班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需要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萌发阅读激情。其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指导他们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外书,避免阅读中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弊端。为此,基于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生必读项目,结合对中外文学史相关作家作品的评价,参考各界权威人士为中学生推荐的书目,我发布了我们自己的推荐书目。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的看书,或者盲目的以“有趣”作为选择标准,以至于看的书品味低下,甚至患上不健康的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如果从《香草园》学到《三潭印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晨花》,从而系统了解作家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比如,在学习了“对生命的恐惧”、“对生命的热爱”等一系列关于生命、生活、幸福的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在课堂上收集和评价以“人生哲学”为主题的警示。这样,学生的阅读自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都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第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种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目的需要相应的阅读方法。一般来说,功能阅读和累积阅读应该采用精读。因此,需要掌握默读、朗读、背诵、标记笔记、摘要、摘要笔记等阅读技巧。发展性阅读,在精读的基础上,必须学会查阅、浏览、参与等阅读方法,学会跳读、索引等阅读技巧。在创造性阅读中,除了掌握精读、略读、阅读等基本阅读方法外,尤其需要掌握速读、质疑与评价、辨伪与考证、辨别与鉴赏、制作卡片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查找、摘抄、制作阅读卡片、写读书笔记等。学习了检索方法后,学生在庞大的图书馆面前不再无所适从,而是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图书馆不再只是一个堆书的地方,而是一个真正能为学生所用的数据库,学生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各种阅读方式的恰当运用,可以使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快速浏览大量书籍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坚持摘抄,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经常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在教学期间,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周交两篇读书笔记,一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二来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写读书笔记,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再次,优化语文环境,培养随机阅读和深度阅读的阅读意识。为此,我组织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第一,家庭式阅读。家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阅读的主要空间。家庭中浓厚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建立家庭图书馆是家庭阅读的第一步,这样家庭才会先充满书籍。第二步,开展父亲(母亲)和儿子(女性)阅读一本书,让阅读和交流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饭后可能是家人埋头看书的场景,也可能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场景。这样读书氛围浓厚,两代人经历不同,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对书的理解自然也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开启智慧,提高悟性。第三步,用笔写下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的经历,让这份珍贵的读书经历变成文字,刻在学生的心里。二、专题研究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一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品格、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实验生开展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基本环节是:1,提出专题。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阅读和课后自由阅读中寻找可行的研究课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我也适时提出了一些有一定覆盖面和全面性的题目,旨在研究性阅读。2.收集信息。蜜蜂酿蜜必须向别人学习,专题研究阅读也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所以泛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广泛收集信息。这种开放式的阅读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相关课题知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合作探索。在收集并占有一定的信息后,学生们会分组讨论话题,让学生们互相争论,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转变为专题研究中的指导甚至合作。这种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4.交流评价。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作文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专题研究性阅读使学生从平时单纯获取知识转变为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意识的有机统一。第三,网上阅读。网络世界是无限多彩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形式多样,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特别是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更方便学生进行主题阅读。因此,网上图书馆这一重要宝藏尤其需要开发。从“世界电影发展”到“西藏文化研究”,再到“痞子文学研究”,再到“网络文学现状”,网络媒体以其大容量和便捷性为主题阅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利用POWERPOINT、FRANTPAGE等制作软件,学生们还生动地展示了阅读结果,进而形成了专门的知识库。各种阅读BBS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发表意见的舞台,在网络上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不知名读者交流思想,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水平,使学生的阅读逐渐向发展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转变。当然,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愉悦,但也给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带来了伤害。网络文学中存在虚幻的意识、倦怠的精神世界和另类的语言,无疑不利于塑造学生的精神和灵魂。所以我们开发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在寻找大量有生命力的媒介语言,另一方面也是将网络文学与经典文学进行对比,利用媒介快餐文化的僵化和无聊来反证经典的魅力,重建中国经典阅读的舞台。第四,看报道。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经验,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好方法。与人交流是正常人的正常欲望。通过交流课外阅读的实践、收获和经验,不仅可以巩固个人的成就感,而且这种头脑风暴、小组互动的多方位自我教育模式比老师单向的教育要有效得多。为此,我在班上搞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五本书”、“我最喜欢的作家”、“网络文学之我见”、“我看韩寒”等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我了解到学生们独特的阅读品味、阅读习惯和话语体系。他们欣赏余华、余杰等一批新锐作家的锋芒,他们喜欢“另类”代表韩寒。他们也被《生活笔记》、《根鸟》等书中的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所感动...这些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因为学生的广泛参与,对学生来说非常实用。效果应该说很好,影响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这种交流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我的班级里,曾经有过“韩寒作品读书会”“诗社”“红楼群”等读书小组。所有这些阅读活动的开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充分挖掘身边的阅读资源,在家庭、学校和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和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随机阅读和深度阅读意识。“我满脑子都是诗和书。”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学生必然会勤奋、快乐、善于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会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形成自省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第四,意大利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有利于新教学理念的实现。小小的语文课堂是无法完成这门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学生高尚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依靠几本薄薄的教科书,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森林,让他们采摘自己喜欢的知识果实,让学生的同学、朋友、家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老师”,真正实现孔“三行必有一师”的理想境界,有利于21世纪语文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世纪。新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必须具备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