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鼎盛时期是哪位君主?持续了多少年?

1837年,18岁的肯特王妃维多利亚成为英国女王,直到1901年去世。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60多年间,英国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导了世界贸易。其庞大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不落帝国”似乎“能与世界抗衡”。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自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作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驱格莱斯顿,著名外交家帕默斯顿,人才济济。

帕默斯顿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他的名言:“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帕默斯顿勋爵是众所周知的。1830年,他首次出任英国外交大臣,并担任了16年的外交大臣。他在1855年和1859年两度担任英国首相,直到1865年去世。在这三十五年间,维多利亚帝国的外交政策深受帕默斯顿的影响。纵观几百年来的世界外交史,除了中国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鸦片战争是由当时的外交部长帕默斯顿发起的。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著名导演谢晋拍摄了一部大片>:真实记录了这段历史。正如这部巨著开头的题词所说,“一个民族只有真正站起来,才能正视和反省自己屈辱的历史。”

1839年,林则徐和虎门灭鸦片,英雄救美,但也忠心报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以林则徐的精明,只要对海外的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就绝不会选择1839年禁鸦片。林则徐的失败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他真正的对手不是广州的鸦片贩子,而是伦敦的帕默斯顿。

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体。英国一步一步来到东方,直到用坚船利炮突破清朝的城门,这是必然的,但1839年这场战争的爆发,自有其偶然性。对西方缺乏起码了解的清朝,错误地选择了最坏的时机。正是在1839年,帕默斯顿实现了欧洲外交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他建立了一个国家。

法国东北部和荷兰南部的沿海地区是一片可守可无险的平原,任何控制它们的敌对势力都会对英伦三岛造成巨大压力。1815年,正是在这片平原上的滑铁卢,威灵顿公爵打败了拿破仑,解除了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威胁。从那时起,英国的目标就是确保这片土地不会落入任何一个大陆强国的手中。英国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维也纳和会将这片土地划给荷兰,1830年爆发革命。当时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的军队云集,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刚当上外交部长的帕默斯顿清楚地意识到,要确保这片平原不成为反英势力的跳板,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不仅要独立,还要中立,她的中立必须得到欧洲的一致认可。经过9年的不懈斡旋,帕默斯顿终于在关键时刻利用英军主力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多次示威,成为奇迹的创造者。1839年,英、法、奥、俄五个欧洲大国签署承认比利时独立的公约,庄严宣誓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未经比利时请求,缔约国军队不得进入比利时。

如果林则徐在1830年禁烟,一心扑在比利时事务上的帕默斯顿很可能无暇东顾,集中在国内的英国舰队也无力启程去远东。1839年比利时公约刚刚签订,整个欧洲都在为帕默斯顿勋爵的名字而颤抖。在讨论“广州事件”的内阁会议上,外交大臣用拳头猛捶桌子,咆哮道,“这不仅关系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女王陛下的尊严。”战争的决定就这样决定了。

比利时公约与俄奥关系不大,乐于通融;法国和德国都受到这个缓冲区的限制;只有英国家庭占了便宜。帕默斯顿的成功为英国“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大英帝国的国家利益成为欧洲的“正义和公理”。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英国首相格拉德斯通援引这一公约,要求交战双方不得侵犯比利时的中立,这似乎是欧洲秩序捍卫者的风格。1914年英国向德国宣战时,也援引了比利时公约。劳埃德·乔治在演讲中公开谴责德国背信弃义地入侵比利时,称其为“彻头彻尾的恶棍”。相比于美国在《上海公报》中完全接受中国的条款,现在却处处拿着小人的帽子,这不能不反映出英国绅士的“帝国手腕”是多么的伟大!

如果是帕默斯顿的一等法,海湾战争后,必须处于有利地位才能与萨达姆签订和约,然后恢复与伊拉克的贸易;同时与沙特、科威特签订条约,从法律上确定美国的驻军权;然后抓住机会,迫使以色列让步,根据美国自己制定的联合国决议,实现以巴分治。如果以色列不放心,可以正式签署美以防务条约,甚至安排以色列加入北约。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和平解决以巴争端的唯一机会,从而使美国摆脱中东的负担。如果我们走出了这三步走,中东就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为什么现在这么被动?

维多利亚帝国的衰落

“帝国手腕”再厉害,也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帕默斯顿敢于发动鸦片战争,不仅仅是因为英国海军部告诉他:“只要一艘英国军舰就可以在半个夏天内消灭清朝所有的海军师团。”维多利亚帝国的统治地位在1865年帕默斯顿去世时达到顶峰:“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为我们植树;澳大利亚牧羊给我们放羊;阿根廷为我们养牛;鲁送白银,南非纳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它正在从美国南部扩展到地球上所有温暖的地方。”

这些话稍加改动,立刻可以用来形容当今美国人当家作主的感受:欧洲国家是美国的小兄弟;俄国人被美国打败了;印度人为美国编写计算机程序;中国人为美国制造日用品;被打下来的日本是美国领导下的仆从国;石油输出国组织贡油,台省人要军火;联合国是美国的喉舌;北约是美国的官方打手;世界银行是美国的慈善机构;从格鲁吉亚到菲律宾,美国士兵正在扮演保护者的角色;从东亚到非洲,绿色美元是财富的象征;至于山姆大叔不方便做的事情,还有土耳其、以色列、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无数小家伙。......

现在的时间是美国的“维多利亚时期”,美国甚至比当年的维多利亚帝国还要强大。然而,当维多利亚女王于1901年去世时,有多少英国人意识到大英帝国的百年鼎盛时期即将随她而去,并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两场可怕的战争?事实上,维多利亚帝国繁荣的原因恰恰是其必然衰落的所在。大国的兴衰是人力所能逼的吗?

英国势不可挡的制造业,不可战胜的海上优势,无与伦比的金融体系,构成了维多利亚帝国繁荣的三大支柱。1860年,仅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的英国生产了世界百分之五十三的钢和百分之五十的煤,消费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了世界三分之一的海运。大英帝国一年的能源消耗是俄罗斯的155倍!经济学家估计,当时英国的工业在欧洲占60%左右,在世界占45%,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劳工潮”。

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国独特的地理条件赋予了她海上霸主的地位。作为一个岛国,英国的安全并不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依赖一支强大的军队。当拿破仑的军队所向披靡的时候,近乎疯狂的造船运动让皇家海军比主要对手的总和还要强大。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参战前俄国舰队的大摇大摆,英军参战后俄国人在远程火炮轰击下的躲躲藏藏,给整个欧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海权的垄断让英国人可以自由扩张殖民地。在维多利亚时期,大英帝国的“海外领地”以每年10万平方英里的速度增长。当英国发行第一枚邮票时,每当太阳升起的地方都有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

海权保护下的英伦三岛成为欧洲安全的天堂,发达的工商业和广阔的殖民地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议会制定法律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自19世纪中期以来,伦敦金融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英国成为制造业、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中心。可见英国的这三大优势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支撑着帝国不落的太阳。

然而,太阳有时会落山。1873年大萧条后,大英帝国的三大支柱迅速动摇,速度似乎与英国傲慢的霸主地位成正比。

在大萧条的冲击下,自由贸易体系彻底崩溃。新兴的美国和德国构筑了关税壁垒,严重打击了英国的出口;而美德企业则迅速吸收了最新的技术和管理,后来居上。1913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已下降到世界的13.6%,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技术领域,英国已经失去了优势。欧洲人最先发明的汽车在美国量产;以严谨认真著称的德国人,在化学工业中占据领先地位。技术进步迅速延伸到军事领域,空军和潜艇投入战场,对英格兰的海权造成了致命打击。在过去,用一支长长的舰队维护英国的安全就像千钧一发。现在,欧洲大陆上的大国不仅可以从空中威胁英伦三岛,还可以从水下攻击英国的生命线。英国在欧洲的避风港时代已经结束。当地的“绝对安全”和制造业优势地位的丧失,必然会冲击英国的金融体系,大量资金会从欧洲流向北美。后来德国又要求瓜分世界,严重威胁了英国的殖民利益。一系列连锁反应将大英帝国推入了一个危险的恶性循环。丘吉尔打赢了两场对德大战,却无法挽救英国陷入中等强国。

欧洲当时发明的汽车技术在广袤的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今天美国引进的网络技术在亚洲也更有前途。用导弹防御来维护国土的“绝对安全”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人们发现美国人做的假账比谁都多。这不是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过去惊人的相似吗?难道不值得那些口头上反美,内心却崇尚美的“爱国者”深思吗?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败下阵来,但今天的香港属于谁?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好。

传说当年吴王称雄,赏赐功臣。没想到,贡献最大的孙武坚持辞去丞相一职,并邀请他归山。吴王让伍子胥牵着他的手,孙子答道:“夏天来了就冷,春天来了就是秋天。如今,四地皆无后顾之忧。如果国王依靠他的力量,他会感到自豪和高兴。我不想自给自足,我要做一个完整的孩子。”就算是深谙春秋之术的帕默斯顿勋爵也未必能体会到这种程度。

西方文明解放了人的欲望,并从中产生了惊人的力量。所以人们总是迷信力量的强大,认为力量可以带来永恒。但是从罗马到苏联,西方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哪一个能传承到下一代?哪一个能逃脱先升后降的“马鞍曲线”?不,他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林则徐写出了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对:宽容是伟大的;墙立千里,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