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古探幽寄仙散文

4月212,21,应上饶县党外知识分子协会的邀请,我和一群才女一起到上饶县王献乡,围绕灵山的旅游开发,参观了那些古老而幽静的地方,留下了美丽的风景和许多珍贵的回忆。

日照观音银金

在上饶县灵山山脉的最北端,九牛大峡谷之上,矗立着一块巨石,形似一尊慈眉善目的万能观音像:慈眉善目,通天达理,披肩柔肩,直眉昂首俯视众生,线条流畅生动,神态逼真。坐西朝东,坐在灵山上,当地人叫它“灵山观音”。

有一个藏宝之谜与“灵山观音”有关。这个永恒的谜和灵山的另外两个景点有关——九牛大峡谷悬崖下的摩崖石刻和灵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圆峰。

王献有两个水系,一个从南到北,另一个从西到东。两条河流以瀑布的形式从高山峭壁上流下,在九牛汇合,形成了地势险峻的九牛大峡谷。三面悬崖下有三个深潭,称为“三壶”。这三个深潭深不见底,民间流传着“三花不能玩到底”的传说。“九牛”这个名字是以大峡谷下河漫滩上九块形似水牛的巨石命名的。

相传刘伯开当年曾来过这里,去了九牛大峡谷后就没办法进入了。他在九牛崖上,凿崖。有一次,一个草药医生垂下绳索,在绝壁上采集草药时,偶然发现石壁上刻着一些古文字。这是刘伯开在九牛大峡谷上留下的摩崖石刻。经过日晒雨淋,景观侵蚀,岩石风化,岁月洗礼,经过药师反复鉴定,确定应该是八个字两句——日照观音银金。

草药医生认出了这八个字,但他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回家后,他在饭后聊天中把它们作为故事讲给别人听。这块神秘的摩崖石刻以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

与灵山观音河相隔,是灵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圆峰。圆峰也是一座有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山。峰顶有近1000亩平坦肥沃的土地。历代都是儒家经典建庙的地方。现在寺前仍有康熙题写的匾额“天心禅灵”。

某年某月某日,有人发现圈顶上有新挖掘的洞穴痕迹,周围散落着一些黑炭,这是古人藏宝的常事。经过当地人的反复观察和仔细考证,发现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灵山观音的影子就正好落在这个位置。人们恍然大悟,这八个字应该是刘伯开在此藏宝时留下的预言,暗示藏宝地点是太阳照观音的地方。谜底揭晓,大家不得不佩服寻宝人和挖宝人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对发现和挖出宝藏的人心生向往。所谓“三十六大坑,小坑油麻”,就是一般大坑的金银有三十六两,而小坑的数量不确定。刘伯开是多么有才华的人,他一定是个藏宝的大坑,挖宝的人都能发财。

几年前,有好心人听到这个传说后,顺着绳子往下爬,发现崖石刻还在,但字迹很模糊,难以辨认,位于九牛电站渡槽下面的深潭上。

朱轼寺朱熹词

在王献乡高南风村,有一栋木门紧闭的老房子。这是朱家族的祠堂,曾供奉过朱的牌位。现居高南风的朱家,是朱次子的后代。

老房子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房子正面墙上没有窗户,比一般的房子更高更有威严。门上方用墨水写的四个黑色大字模糊不清。

当乡干部老苗和随行的灵山通拿来钥匙开门时,一只白黑相间的花猫迅速而灵巧地钻进了大门下的一个缝隙里,但它的长尾巴却在大门外招摇。原来,大门下的缺口是后人专门为猫捉老鼠而凿的通道。

一个用鹅卵石和花岗岩条铺成的长方形天井把朱的祠堂分成两个大厅。占地约300平方米,有一个竹子加工点,有一些机器和一些半成品。只有梁和木柱,泥墙和天井,还有雕梁画栋的痕迹。虽然修复过几次,但还是能大致分辨出当年的风格。

离朱的祠堂不远,有三个高大粗壮、平顶的。因为建房修路,古松被装在一个小土包里挂在平地上。不幸的是,其中一个已经死了。

在一户姓朱的人家,我们看到两块朱题写的木匾,黑底金漆,是一副对联:忠孝远离家乡,诗书绵长。背面盖着朱的印章。笔法苍劲,深邃。据店主说,这是他请人复印扫描的样品。最初的复制品是在一户人家的猪圈里发现的。当时有人出高价买,家里拒绝了。洗完后,他们睡在枕头下。他请了一位大师从这一家借了一块牌匾现场描绘,后期再精心加工。虽然他花了一些钱,但他保留了朱的书法,并将其传给了后代。很值得!

作为朱的后代,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看着挂在主殿的文案“忠孝远离家,诗书万岁”,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

王仙台的樟树

当时,灵山仙人胡在南风堂山顶修炼,而他的子女和家人却住在宫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两地虽可遥遥相对,但上山路途遥远。

家里的老伴儿女都很担心他一个人住在高山上的安全。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安排家人步行到离村子几英里远的地方,爬一个高坡。当南风堂山顶升起浓烟时,他们可以回来向家人报平安。老太太关心丈夫的安危,经常出去看望自己。

儿女思念山上的老父亲,惋惜家中的老母亲,于是在自家门前选了一个合适的地址,用泥石垒了一个高台,不用走多远就能看到南风堂的顶峰。平台顶部不算太大,面积有几平方米,下面有一级一级的石阶,名为“望琴台”。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家里人都要先登上亲览台,看到南风堂顶上升起的炊烟,知道父亲平安无事,已经开始做饭炼丹,大家才能放心外出打工。

就这样,南风堂厨房的炊烟升起,歇息,希望台上的一家人再上下。一天早上,家人突然发现南风堂厨房的烟不再升起。第二天我去观景台观察,还是没看到烟。第三天,几个儿子爬上南风堂,却发现老父亲赵虎终于修道成仙了。此后,人们把这个“王琴台”改名为“王仙台”,王献村也因此得名。

“王仙台”一直保存到几年前。后来,因为王献中学的扩建,“王仙台”被拆除,变成了操场。政府计划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重建一个“王仙台”。

王仙台原址旁,至今仍有一棵古樟树,五个人围着,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洞,可容纳六七个人。外围依然坚挺饱满,枝繁叶茂。就连依附在古樟树上的藤条也长成了粗壮的树干,它的枝干和藤蔓深深地嵌在古樟树的树干里,蜿蜒曲折,像一条精心雕刻在古樟树上的巨龙。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树是一个村落漫长发展史的活见证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