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实验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思而始于疑”。有疑问,就会有疑问;如果你问,你会被调查;只有调查才能知道原因。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
生物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总结、研究和探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一个人对问题存在的意识通常是他积极思考的起点。科学预见总是从问题开始,学习也是如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由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心理动力。
比如,在学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时,教师可以先运用提问的方法,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紧张、活跃、和谐、生动、有效的理想氛围。如:如何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玻片标本?染色方法是什么?染色步骤是在盖玻片覆盖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染色方法或操作比课本上描述的更简单?等一下。老师领而不发,学生问题多,求知欲倍增。然后,学生除了按照课本要求制作临时载玻片外,还尝试用碘酒溶液代替水直接滴在载玻片上。其他步骤和课本上的一样。最后观察显微镜下结果是否相同。通过自己的实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物、材料、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都感到新鲜。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探究精神。
比如验证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时,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清晰,实验效果更明显,可以将实验设计方案分为两组。一组用两个同样大小、生长旺盛的盆栽,用透明塑料袋套住一株的叶子和茎,用线把茎基扎紧。另一株植物和瓷盆用透明塑料袋套住,并用线紧紧系在盆底,以作对比。
另一组选择了有叶有茎的盆栽,没有叶只有茎的盆栽。用透明塑料袋把它们包起来,用线把茎的底部扎紧。让学生观察塑料袋内壁会发生什么。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些水是从植物的什么器官和部位流出的?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结果,学生很容易看出水分是从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说明蒸腾作用的过程是根→茎→叶→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第三,改进教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应大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按需学习”设计教学。现有的生物实验大多还是验证性的,具有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基本功,使他们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但验证实验的内容有的侧重技能训练,有的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局面,不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使其更易于操作,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学习制作临时载玻片标本时,为了消除载玻片中产生的气泡,可以用铅笔橡皮头或滴管橡皮头轻轻垂直向下弹起盖玻片,而不是用镊子挤压盖玻片。这个操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效果特别好。
再比如,在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中,如果用米汤代替面粉作为实验材料,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
第四,加强课外实验,拓展体验空间。
新课堂理念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解题方式自主化、个性化。然后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课外生物实验活动,在田间与现实和自然接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1.进一步巩固、深化、拓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课外实验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少,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接触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展各种实验活动,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比如,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条件和条件进行实验;观察植物体内水分上升的实验;在青蛙繁殖季节,捕捉一些蝌蚪带入教室,观察其身体变化,以了解其发育历史和其他实验。
2.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生物科学的初步能力。
生物界极其丰富多彩。生物课外实验活动就是要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物世界中去,去观察它,去感受它,去认识它。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设计一些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应用性强的小型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操作。如:果树嫁接;与家养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葡萄、玫瑰和柳树的扦插繁殖;以及蔬菜和水果保存。
通过多种形式的生物课外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科学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探究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全体学生的统一结果,而是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生物实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