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籍贯是哪里?
第二,袁崇焕祖籍、故里考。
《袁崇焕》第四节开头,金庸先生说:“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祖籍广西藤县的说法值得商榷。作者学的是耕读荒,世界上关于袁崇焕的书籍不能遍读,但袁崇焕故里的史书记载,如《明史》、《明纪纲目》、《通兰》、《简》、《石魁书后记》、《明纪北录》、《国缺》等我个人的猜测是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而《国缺》、《石魁书后记》、《明记北略》、《广西通志》、《杜源石砖》都说他是广东东莞人。为了统一两者,传说“袁崇焕,广东东莞人,原籍广西梧州藤县。”[民国]《东莞县志》卷六十一《袁崇焕传》说:“袁崇焕字素,一字自如,(东莞)水南(今东莞县石碣公社水南大队)。(略)14岁随祖父子彭赴粤西藤县应试,以补弟子。”以此为依据,袁崇焕显然是东莞人,祖籍当然是东莞。从广东招募三千人援助辽东的崇桓之叔袁,是广东东莞温塘(今东莞县福成公社温塘大队)人。他是崇桓的叔侄,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进士。袁崇焕的叔叔是东莞人,所以袁崇焕祖籍是东莞,不是藤县。
14岁时,袁崇焕随祖父袁、父亲袁子鹏赴广西藤县赶考,在藤县补弟子。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赴桂林参加乡试,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自然就进入了《藤县》等等。袁崇焕是藤县人,有《怀宗》、《国阙》、《石魁书后记》、《明记北略》等记载为依据。所以《藤县志》、《广西通志》都把袁崇焕当做藤县人。自60多年来反复修改的《明史》问世以来,一直认定袁崇焕是东莞人。从此以后,袁崇焕的所有历史著作和《辞源》、《辞海》、《中国人名词典》等大型工具书都说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去年广西学术论坛发表了《袁崇焕籍贯考证》一文,考证袁崇焕籍贯为广西藤县。是以《明进士碑文碑》、《国缺》、《明纪北录》、《石魁书后记》、《藤县志》等材料为依据,只在袁崇焕父子彭的所谓墓碑上加了可疑的碑文。固有资料中袁崇焕是藤县人的说法一直被学者们所忽略,此处不再讨论。袁崇焕父子彭墓志是构成滕县袁崇焕籍贯说的新材料,需要加以区别。袁崇焕籍贯考证说:
据署有“崇桓、崇残、”三个名字,墓碑(袁崇焕父子彭)重修于光绪二十三年。碑文载有袁《嘉靖初年赴广西》,是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籍贯广西白马乡(藤县)的又一有力证据。
本文引用的碑文有两处错误:
第一,袁崇焕兄弟顺序不对。袁崇焕在《天启四年三乞假赈》中说:“我自万历四十六年乘车离开,已离家七年。七年来,我失去了我的一哥,三叔,还有我的表哥,他把我的父亲抚养成了今天的犹子。(略)只有一个小弟拜于,无知。”明明是常崇灿、慈崇桓和纪。
第二,元嘉靖早年到广西,是一个错误。【民国】《东莞县志》卷六十一、《平南县志》卷十六、《藤县志》卷二十三都记载了袁崇焕父子从东莞出发到广西。袁子鹏死于天启四年(公元1626年)七月初五(见袁崇焕《天启四年初乞乞》)。从嘉靖初年到天启四年,已经一百多年了。袁子鹏去世的时候,还有他的第三个儿子于冲,他“经验不足”。可见,袁子鹏绝不是百岁老人。如果袁子鹏所说的“嘉靖初年到广西”是指袁子鹏去了藤县,那么他死时一定是二三十岁,而且100岁还能有个儿子——袁于冲。【民国】袁崇焕《东关县志传》明确指出,袁崇焕“十四岁随祖父子彭赴粤西”,考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袁崇焕十四岁,即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万历二十五年,袁和袁子鹏从东关来到天峨。可见碑文所谓“嘉靖初年到广西”是错误的。
墓碑重建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袁子鹏去世已经271年了,时代已经中止,难以置信。而且对袁崇焕兄弟的先后顺序和袁迁居广西的时间记载有误。这块重修的墓碑能否作为袁崇焕籍贯广西藤县的“有力证据”?
金庸先生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这是正确的。
答,袁崇焕自己说他是东莞人。
东关县水南乡有三座寺庙。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七月,魏忠贤使党认为袁崇焕不救锦州,拜桓乞休,回到东莞水南,长老重修三界庙。袁崇焕写的《文淑论重修三界寺》(水南三界寺有碑,高三尺,宽一尺五寸,十七行四十八字。随笔中有云:“我崇立中三界寺”,“我的家乡俭朴”,“请告诉我什么是合适的,同镇的老人都密谋在一个乡做好事,寺里是第一个邀请的。”署末“天启七年腊月十八,土生土长的右侍郎、右侍郎袁崇焕,愿写”。该寺位于东莞水南,碑立于寺内。袁崇焕散文中的“玉立”“我的故乡”“同乡”“立人”的“故乡”“李”一定是指东莞水南,袁崇焕是东莞水南立人。
袁崇焕《举修罗浮名胜》开篇说:
我对山川有恋物癖,就是高山峡谷,舍不得走。所以14路公交车,外强中干,在房间里走了好几趟。却说罗父自往虞家,行了不下四十里,却是没空。死在外忘在内,余有罪。去年冬天,我回到家,被叫去盖了一个房间,这也是不得已。没到家,又被催出门,路漫漫其修远兮,下了十几天的雨,塞了个老公。
而《养修罗飘名胜》中有云:
老公隔着40里外的名山,我也没办法(据:李云龙,网友)。
若天朗气清,南水北调,罗浮群峰依稀可见。袁崇焕离罗敷的家有四十里地,一定是在东莞,绝对不会在一千多里外的广西藤县。
b、袁崇焕的同事、下属、朋友都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吉辽登来天津军务,部分部门多次催促在家乡东莞的袁崇焕上路。当时留在国内的国子监主编陈子庄(与袁崇焕同列一品)邀请了、、匡、崇焕木、宾登臻、等19人,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欢送晚会。见面会上,他们每人写了一首送别诗,由赵继孚画成《元独辽送别图》,各自赠之。陈子庄是崇桓的同道中人,《明进士铭碑》也有他的名字。当然,他看到过记载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文献,他要求匡庐在“袁崇焕”号上以“东关”为名。很明显,参加告别会的人都以为崇焕是东莞人。匡庐的从弟,匡展志(据:匡庐字展若,展当是其从弟字),曾为崇桓部员,死于辽东。匡路和庄焕木斌季良是好朋友。他当然知道崇桓的籍贯,所以选择了“东莞”。
在李米的送别诗中有这样一句话:“罗敷春色动轮,岁月功名日新。”袁崇焕来自卢浮宫。屈怀年诗曰:“仙洞府已飘于罗浮,入世后犹为一等。”指出袁崇焕的家在“罗浮山”,他们诗中的“罗浮山”并非真指罗浮山。东莞离罗浮山很近,所以前人常常用罗浮山来代替东莞。比如元年(公元1647年),张佳羽到东关角乡抗清,包围增城时大败,投野塘自尽。匡庐《二臣颂》诗自注:“王师败,粤东又降,公(据:指张佳羽)倡义正。”指的是“罗敷”对东莞的证明。可见,李米和曲怀年认为袁崇焕是东关人。
屈大均《悼念王裕安先生》云:
庚子年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于在会稽拜谒裕陵,如有王裕安先生,延至其家。(略)尝谓于曰:“子故里,有大儒,拜桓,有监生,赐众门生于幕下,唯知其忠勤于国。不一定死在政府,而是死在门户,世人未必知道。(略)他的稿子和余继生、程庚生的官司和恩怨,已经藏了很久了。现在,我给他生了个儿子,想着再选一天国史就可以了?”(《翁山文超》卷一百)
曲大军是番禺人。“阿福在子故里拜桓”这句话,说明王裕安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人。袁崇焕籍贯,不像广西平南、藤县之争;在广东,只提到东莞。也就是说,王玉安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王裕安是王全的别称。袁崇焕计划斩太祖,王自始至终同行,并参与其计划,是崇焕的心腹(见《颜斋歌集》),有理由不知道崇焕的故乡吗?
崇祯二年(公元1629),于大成为太仆寺官,袁崇焕下狱。大成写了一封关于救世的信,后来他又试着写了《割肝录》,详细描写袁崇焕的委屈。《割肝录》有一句话:
一是下属廖某村村民谢尚正,诬告主,给余廷栋三千元,推销福建镇。
谢尚正,本名云仁,东莞茶山人。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武将是袁崇焕犯下的“死士”,被调至袁崇焕府任大都督。于大成说谢尚正是袁崇焕的老乡,自然以为袁崇焕是东关人。
袁崇焕家族的叔叔带领广东士兵去帮助辽。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被南京军事科学部赐职。当时刑事科向黄推荐,有一句话:“勇武,足智多谋,应调北救急。”黄祖籍修水,曾任广东按察使。他和的* * *,当然知道他们的老家,话说那个袁崇焕是的侄子,也就是说袁崇焕是东关人。
c、袁崇焕的下属多是东莞人。
袁崇焕在辽东打仗的时候,手下有很多东莞人,可以考,包括:
韩润昌,东莞人,是袁崇焕的宠臣,调任袁崇焕为都司。崇祯送给袁崇焕的方上剑是韩润昌的。崇祯召见袁崇焕上台,只有祖大寿、吴三桂(祖大寿的侄子)、韩润昌三人跟随。崇桓被囚禁时,祖大寿和吴三桂大惊,冲出山海关,回到锦州。韩润昌投狱,袁崇焕被杀,韩润昌驻防陕西范伟镇,死于明朝,还乡出家。([民国]《东关县志》引《袁之行为》)
林祥峰,东莞人,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武术家,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30)文学家。调任袁崇焕,任辽吉粮督,袁崇焕所谓“现任吉镇粮督林祥峰,忠臣,宽厚知兵,善武,天启二年与官有极厚之约”。(见《东莞县志》卷四十六和卷四十七《选举表》)
来自东莞的谢尚正(见上)
黄有光,东关人,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武人,调任袁崇焕,镇守辽东钱宁路杖。(同上)
叶相日,东莞人,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武术家。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被选,袁崇焕任守备。(同上)
丁、袁崇焕与东莞人的密切关系。
袁崇焕与东莞人的密切关系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两点,即宗室叔袁征三千兵助辽,袁崇焕的部下多为东莞人,还表现在明末东莞人怀念、悼念袁崇焕的诗词中。天启七年冬,袁崇焕求饶,回到东莞。次年四月,崇祯被召回。当时东莞水南人陈卓友写下了《新月之夜别傅园》这首诗:
绿色的浓溪上,有淡淡的春烟,歌声在夜色中奏响。* * *相信酒席必等月,要懂得交友忘年。人可以告别蕾丝,谁疯了要喝醉?万陈又扫了一天,又是一天阳光明媚,洋洋得意。
袁崇焕在辽东前线时,水南人陈雪壮有《送》诗说:
花轮约会时间不长,海之国期待报效国家。我可以在地段外灿烂,我可以在心里溢满春天。日月日月明而圣,日月静而尘。挠头在南方玩,我在看麒麟。
袁崇焕被冤杀后,陈欢(梁明人,崇祯十二年习武)写了两首诗,挽元付梓:
他一关上门,就突然来菲律宾搬天。那时候,* * *喜欢上了平台。今天我从大理回来了。这是五年一报,谁让六月见霜飞呢?万里长城现在在哪里?文道观山被围。
男人应该是世界的奇迹,在满庭中向神圣的知识致敬。我已经忘记了白马的计划,我已经向黄龙发过誓了。韩范在军中胆小怕事,而张苏作为国士多疑。看完《金拓》,我深思。(以上见《东莞诗词录》。)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佳羽进京赶考,瞻仰了袁崇焕故居和淞沪旧址,并题写了《吊袁杜诗于燕市》诗:
黄沙白雾皂雕旗,全靠孤臣挥臂。血是招死人的书,包着疮准备打仗。所以汉朝的士兵都惊呆了,* * *一扫恶魔气息,打出了凯旋而归。谁值得努力工作?钟山为什么诽谤舒菲?(张佳羽《文烈公基》卷七)
李咏元年(公元1647年),起兵抗清,过水南,拜袁崇焕祠堂,写下《翁元先生祠堂忆傅》诗:
寺中几泪,辽阳回首,化事为事。离开沧江寒寺,却见犁庭铁马归。星星还嫌雨暗,风高我还想飞。只有今羽在赶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再次摆脱它!(同上)
明代以后,东莞悼念袁崇焕的诗更多了。为了节省篇幅,我就不赘述了。
(e)东莞袁崇焕遗骸。
袁崇焕有《重修三界寺文淑碑》,位于东关水南乡三界寺,写于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二月。(见《东莞县志:石略》)袁崇焕故居在水南乡首义坊罗翔二星村后面有一月亮楼(见《东莞县志:古迹略》)。在东莞市内,有一座明代袁崇焕的牌坊,题名为“祭料柱”。(见《东莞县志及史迹》)。东关县有五座纪念袁崇焕的祠堂:(1)水南乡三界庙后座。袁崇焕被冤杀后,同乡陈日昌可怜他,生前在三界寺后厅悬挂“待泄露图”,作为纪念场所,后成为祠堂。(2)水南乡兴宁门右侧,称“相元司马先生庙”,为唐棣、陈铭超在道光时所倡。(3)在莞城郑东街(东莞中学右侧),它叫“元庙”。(4)温塘乡中和市场,建袁氏。(5)茶山乡,元人建公。
东莞袁氏家族有两张袁崇焕的画像,其中一张是正面画像(《染有皇族血统的宝剑》第二页图中袁崇焕的画像之一,是这张画像的头像),上面写着“袁先生真像”,由清末东莞人陈编辑。一个是侧面图(也就是《染有皇室血统的剑》最后一集第12页袁崇焕的第二张画像)。这两个雕像和“心不能得罪天地”的横幅属于袁的神社。1911年,张伯苓从北京回东关拍片,影印在《袁遗事集》中。
以上四点是除《明史》、《明记》、《童鸣鉴》、《通览》、《广东通志》之外,袁崇焕是东关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