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历史课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摘要:本文从人格和健全人格的含义出发,强调了中学历史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在中学历史课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健全人格历史教学人格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说:“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而是完整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健全的人格。”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全的人格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倡导。
什么是个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性格、气质、能力等人类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角度看,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从法学角度看,人格也可以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人的资格。简而言之,人格就是个人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优点的总和。“人格教育”既是培养个体良好品格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也是“人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能力”的培养过程。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一切都可以通过以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来弥补,但是人格的培养是从小培养,更早塑造的。虽然各国教育法的提法不同,但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强调对学生个性的教育,培养符合民族精神的能够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良好品质,并把这一切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历史是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深化对历史中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抵御挫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历史的重要功能。"
因此,历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教师应树立“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和“历史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观念,正视人格教育的各种因素,开发和利用身边各种可供人格教育的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试图用实例说明如何在历史课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引起更多的关注。
1,以人为本,讲究“人”和活动。
中学历史向学生展示的是一部人类为文明、进步、民主与和平而奋斗的历史。在英雄、血泪、人民奋斗的历史中,“人”永远是一切的关键。在历史课中,我们突破了现有教材对政治、经济重于人文、技术的强调,以多种形式适当丰富了历史发展中的“人”的形象。
①教师的语言叙事建构了“有血有肉”的主人。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要适当补充洪秀全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洪秀全为什么要结合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为什么中国的土地制度不能实现,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人物的位置(包括阶级位置)为线索,进而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让学生关注历史发展中的“人”,而不是机械地背诵理论和线索。
(2)辩论,质疑,创造完整的人物。在学习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时,很多同学对李鸿章的“避战议和”政策深恶痛绝,骂他是“汉奸”。但也有同学问“李鸿章虽然涉嫌贪污受贿,但他签条约真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吗?”为此,我们课后查阅资料,寻找历史证据,晚自习课还举行了辩论赛。从“爱国”和“卖国”的定义出发,关注李鸿章的生平话语,丰富李鸿章在言语交锋中的形象和处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修正对历史人物的综合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创建一个脚本来体验角色的位置。在学习清末“预备立宪”时,引导学生从顽固派、立宪派、慈禧等角度审视这场自救式改革,了解各历史人物在此次事件中的立场和对策,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混淆概念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反思历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途径,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人在一个社会中的复杂性,同时完成历史教育的知识功能,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人的活动、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为班级和学校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2.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开展挫折教育。
高中生的年龄正处于最不稳定的青春期。在当前各种文化充斥市场和生活的环境下,很多同学装深沉,装酷,“玩的是忧郁”。面对挫折时,他们往往悲观沮丧,缺乏得过且过的动力。当现实与想象不符时,或者当他们发现社会阴暗时,他们开始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信心...这些现象都让老师们担心。但是,对他们说空话往往收效甚微。总结我的教育行为和实验后发现,这个时候,举一反三的“榜样教育法”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但也是一部各阶层人民的奋斗自救史。在教学中,我们用丰富的史实展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毅力,用一幕幕史实让学生了解我们百年来的艰辛和坚忍,用各种史料见证不屈、勇敢、无畏的中华民族。从而以榜样的力量感动学生,以历史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
而这一切,为了让学生有* * *声,我们要把历史还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放在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去揣摩和想象历史人物的心态和另类做法。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影视创造场景,再现历史。可以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学生;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从某一句话、某一个现象入手。博古论当下;可以关注生活史,让学生调查了解祖先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这种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仿佛自己在历史中穿行,丰富人生阅历,增长见识,促进反思,在榜样的引导下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一种越挫越勇的大无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
①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信心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接纳和相信自己是别人信任自己的前提,也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必由之路。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鼓励和欣赏去激励学生信任自己,用骄傲和自豪去感染学生,用细节去引导学生做自信的生活主人,及时向学生反馈积极的信息。
教师在关注反馈信息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研究。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表扬和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在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便下一步进一步调整信息反馈方式。
总之,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关怀,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自立是指人格主体不依赖他人,靠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取得成就的人格特质。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动荡时期,对老师和父母的依赖依然强烈。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在研究遵义会议的意义时,老师可以问:“政党的成熟和人民的成熟有相似的标准。学生认为什么才是成熟的人?”从而引导学生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就像一个政党一样,应该能够独立判断、决策、行动,也就是自立。在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个困境(比如在渝谈判时,“毛泽东等人会去...如果他们不去,怎么选?”有争议的问题(如: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思考问题(比如应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要在思维上自立,然后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独立、判断、辨别。
③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放飞梦想。
人因为有梦想而伟大。人因梦想而充实。人因为梦想而充满斗志。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往往是一个缺乏动力的人。根据笔者近几年对学生的了解,大部分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根源在于缺乏动力和梦想。所以,其实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让学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发现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美国,很多中学会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帮助学生进行“理想职业分析”,也会提醒学生需要哪些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这个职位。
分析的关键不在于这个结果是否真的预测了学生的未来,而在于它能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找到自己想要的,进而挖掘自己内心的梦想。
其实也可以通过讲座、问卷、演讲、作文、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反思,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甚至阅读传记,达到榜样鼓励和借鉴的作用,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
(4)举一反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学生所具备的美德首先要体现在教师身上:自信、勤奋、耐心、守时、诚实、思路清晰、持之以恒、认真、可靠、宽容等等。老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被细心的学生观察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努力自我成长,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掌握良好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有同情心,有统一的人生观,有自己的梦想并付诸实践。(参考艾伯特的人格健康六大标准。)
特别是要把对生活的忠诚、对工作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带到课堂上,贯穿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在相互感染、相互肯定的良性循环中体验到那种活力和快乐,增强自信心,积极乐观、不知疲倦地迎接成长过程。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强基础学科——历史,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我认为只有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每一个人,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人格特征,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最终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教育功能。
主要参考书目:
1,柯云路著,童话人格,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2004.338+0。
2.于晓峰。哲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王世群。论完善人格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
4、王绍华。论人格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2年
5.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