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东坡的书法水平

论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 ~ 1101年),宋代(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名“东坡居士”,四川梅州眉山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以文学闻名,在世界上被称为“苏三”。此外,唐代的苏轼、韩愈、柳宗元与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还擅长书法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被誉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现存作品中最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本朝善书者,以(苏)为先。”

研究苏轼诗词、散文甚至生平事迹的人很多。作家的伟大光环是如此耀眼,以至于人们看不到它作为书法家的光辉。苏轼的书法,今天研究的不多。我冒昧尝试一下。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1,浓墨重彩。苏轼的书法总给人的感觉是丰满的。瘦金身以瘦著称,苏轼书法以肥而美。当然,戒指有胖有瘦,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有些人对苏轼的书法一见钟情,而有些人对苏轼的书法第一印象不好。赵孟頫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好可怕”。黄庭坚也认为苏轼的书法用墨过多。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很少见到干笔飞白,但字意丰富。苏轼所有的作品都有这个特点。如“辩论老师帖”、“跟董特首帖”。。

2.结是平的。与拳头细长的形状相反,苏轼的书法多为扁平状。这一特点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红墙赋》、《洞庭春赋》等。

3、横轻竖重。这充分说明苏轼的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色在他的作品《将来时与Xi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4.笔画拉伸。学过黄庭坚书法的人,对他书法的舒展深有体会。黄庭坚曾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甚深,苏轼的许多轶事都与黄庭坚有关。所以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哪里?研究苏轼的书法和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写法上,甚至在文笔上,都有一个* * *相似之处,就是都很舒展。

5,轻重有散。散乱轻重,主要指苏轼的书法,尤其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往往有一种用笔轻重的节奏感,造成字体的散乱分布。比如武昌西山诗帖里的那句“夕阳却在淡黄的尘埃里低落”,就是一大一小拼凑出来的。有时候几个字很重,几个字很轻,轻重结合也给人很强的节奏感。比如《答钱穆诗帖》中说“以你的妙语,写不出春色,却顾不上风琴”。“借你”字重,“妙”字轻;“语言中的春”字重,“忍”字轻;“谷峰”这个词是重的,“秦步成”这个词是轻的,“侬”这个词又是重的。

6、大小差别很大。笔的轻重和字体的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色。但在同一幅作品中,苏轼的书法因字体大小悬殊而独树一帜。比如冷食帖中的“哭画穷”一词。这三个字的比例大于上一行五个字的比例。这种字体大小的悬殊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实际上表达了当时写作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7.迷人又天真。黄庭坚在《京道立太子书》中说“翰林苏子瞻书法优美,虽用墨过多,但韵有余”。这种迷人的魅力让人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没有一点疯狂和做作的意思。再加上浓墨重彩的平结字,看起来温柔贤惠的淑女,却并不觉得陌生,反而突然觉得亲近温暖。于13初中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上面附有一些名家作品,供当地欣赏。其中有几行苏轼的《赤壁赋》。在众多名家作品中,杜苏轼的作品给我这样一种独特的感受。还记得“月上星少,鸟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那些迷人的,天真的,温柔的,简单的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附录里的其他人的作品我想不起来了。

二、苏轼书法的来源

苏轼自己说“我不可能创作出一本书”;又云:“要创新,不练古人。”

苏轼声称他的书法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他并没有扔掉这些法令。他也讲究方法,但那个方法和唐朝的不一样。苏轼说他不练古人,不代表他不学古人。至少,他的书法受到了颜真卿的影响。颜体特点横轻竖重,蚕燕尾钉头钩。只不过苏轼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吸收了其横轻竖重的特点。其实他也很佩服颜真卿。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体评价时说:“诗达,文达朝鲜,书法达颜,画达吴道子,但古今之变,可以成就世间万物。”。意思是他认为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都很完美,可以达到他们的水平,所以世间万物都可以止于此。

苏轼显然研究过很多名家。有人说他师从晋唐五代名家,拜王僧虔、李咏、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为师而自成一家。

苏轼的书法从颜真卿的书法中汲取营养,前面已经提到。至于他的书法从王僧虔、李咏、徐浩、杨凝式那里吸取了什么营养,笔者没有作过比较,不敢乱说。

三、苏轼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

古往今来,研究古代书法的人不计其数。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在转换成自己的文字时,难免带有自己的个人色彩,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当然从古人那里吸收了营养,但毕竟他的书法还是自成体系的。这种风格从何而来?

我认为,要研究苏轼的书法风格,就必须研究苏轼。所谓字如其名。从根本上说,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研究他的人,甚至他写书时的心情。

1,苏轼的书法风格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一代大文豪,诗词歌赋都写得很好,字写得好,画得好。特别是在词上,他把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派,使宋词与唐诗、元曲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绘画创造了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础。应该说,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也很难再找到一个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

在米沙的帖子里,苏轼看到米沙的字后感叹:“我绝不会停止写诗写书法。”另一方面,苏轼曾高度评价他的诗和书法。

才华横溢的人,自视其诗文书法,自然有点自大。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学问越高,见识越高,品味和境界也就越高,所以书画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了。在苏轼眼里,作文、写字、画画都只是表现的东西,只是求自然。正因为如此,苏轼“能文不求人抬,善画不求人卖,写得合我意,因其不求人卖,所以自然。”“你问我怎么写我的真心话,你好好说才合适。”“万物皆悦人,不足以动人,如书画。”揭示了作为士大夫的苏轼,以书画为抒发情怀的载体,追求自身气质的表达。

有人因此将其归为“尚义”。而且不同于唐以前的书法,即讲究法度。他还把苏轼视为“尚义”的领袖。

对此,笔者并不认同。

众所周知,在古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书写或书法实际上是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兰亭就是如此,《祭侄》手稿也是如此。为什么要说唐代以前的书法是“尊法”,到了宋代苏轼以后才变成“尊意”?我觉得不是,只是因为苏轼不仅是大文学家,还是大书法家。站在他的高度,他第一次公开讲出了书法的特点。并不是书法“尊意”始于苏轼。

苏轼的书法之所以古朴、厚重、平和、挺拔、端庄秀丽,没有矫揉造作和狂放不羁,在书坛独树一帜。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和他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因为只有他真正明白,书法应该是表达情感的工具。知道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的作品以书信和即兴诗为主,很少刻意去抄前人和他人的诗了。正因为如此,他留下的书法进一步验证了他的书法观,即“因为不卖所以自然。”

当然,这种观点未必完全是苏轼的。

有人说宋代文人墨客书法是大趋势。当时书法的发展趋势是文人心态清雅飘逸,官僚姿态庄重肃穆。他还说苏轼倾向于士大夫,并以此作为“尊意”的论据。本以为苏轼是个秀才,但从21岁开始,他就一直做官,尽管仕途坎坷,却一直是个官僚。那么,他的书风在哪里发展呢?有人说苏轼,黄庭坚等。在书法面前表现出了典型的士大夫心态,学识渊博的士大夫阶层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更好地用自己全面的艺术才华塑造自我的士气,试图脱离使用书法。苏轼的“本书开篇就没想让于佳好”“本书非我意所能成”“点画靠不住”“不在乎壁美”等言论,证明苏轼属于崇尚个人趣味的风气。

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苏轼是文人和官僚的结合体。对他来说,做学问和做官是一体的,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在两种走向之间没有选择。他一直坚持的是自然表达。很容易理解有两种趋势。这是常识,由于礼仪,不方便随意书写,所以留下的墨迹是庄严肃穆的。最典型的是蔡襄的《谢于次书》,写得恭恭敬敬。即使对苏轼来说,的帖子也是社会回复,所以比较正规,红墙上的傅也不够潇洒。这是否可以用来鉴别苏轼书法风格趋向官僚局面的庄重?当然不是。后人在宋代的书坛上画出两种走向,不是很荒谬吗?

2.苏轼的文风和他不合时宜的性格有关。

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与其个人性格有关。

苏轼最突出的个性是什么?不适当的

在一篇介绍苏轼三个妻子的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是他的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当苏轼最困难的时候,王朝云总是陪伴着他。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最多,称她为“维摩女神”。可惜,晁云被平反后过了十一年,也就是在苏轼之前去世了。晁云死后,苏轼一直守寡,没有再嫁。苏轼遵照朝云遗愿,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齐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并在墓旁建六亭以资纪念。写的对联是“过时了,只有朝云能认识我;一个人弹着老调,每次下雨都想你。”这幅对联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东坡退朝一日,吃。”古慢慢地走着,对仆人说:“你们这一代的道是什么?”一个女仆突然说‘都是文章’,坡不同意。另一个人说,‘充满知识’。坡特也没想到会是什么时候。对云说,‘光棍的肚子过时了。爱伦坡突然大笑起来。"

正是因为苏轼生不逢时,导致人生大起大落,官场失意。一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所以不准他在朝廷;当新党势力倒台,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上台,苏轼被召回重用,苏轼不喜欢新兴势力拼命打压王安石集团人物,废除新法,再次反对新党。在这一点上,既没有被新党容忍,也没有被旧党原谅,然后就被转移释放了。新党再次上台,又被降职。

苏轼的不合时宜体现在他的书法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别人用墨适中,他却用墨极强;别人写方,他求平;别人的写字大小是对称的,他的写字大小却大相径庭;别人强调法令的严格性和严肃性,他强调随意性和自然性;别人追求华丽时尚,他追求简单粗暴。还有人说苏轼的毛笔也不一样。他的握笔手法和现代人握笔差不多。这方面,没有研究。

他是如此的不同。没错,在他的性格中,既有“江河不归,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梦夜来,忽归故里。”小轩窗,穿衣。无字相顾,唯有泪千行;既有“老人谈少年狂,左拉黄右抱苍,戴金帽貂皮裘,骑千卷平岗”的豪情,又有“空中煮凉菜,厨房烧芦苇”的尴尬;我讨厌这个身体很久了,但是我没有。我什么时候能忘记营地?夜半风平浪静,线条平平。小船从此离开了,离开了河流和大海,度过了他们的余生。又有一首绝唱:“心似灰木,身似未系舟。我问你的职业,黄州徽州儋州”。

而这些,跟他的书法,不是一脉相承的吗?

3.苏轼的写作风格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早年用笔精当,不及老板自然”;又云:“到了黄州,笔力甚大。”

但晚年苏轼受到海外风浪的影响。此外,他的学识、胸襟、学识处处出众,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书法风格跌宕起伏,苍茫无垠。看他的书法就能想象他是一个人。换句话说,苏轼的书法,早年、中年、老年都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人生经历变化太大。换句话说,苏轼的书法风格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这从他的编年史就可以看出来。

1036苏轼出生;1054嫁给王福;1057中金石;母亲的葬礼;孝顺(1057.4-1059.6);1059家人到京都;1061为凤翔评委;1064在历史博物馆工作(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5妻子的葬礼;1066父亲的葬礼;孝三年(1066.4-1068.7);1068嫁给王闰之;1069回京;作为历史博物馆工作;1071任何监督;在杭州当法官;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徐州太守。这期间仕途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没有得到重用。只是亲人相继离世,在感情上受到了一些打击。

从1079被任命为湖州太守开始,苏轼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在监狱里呆了100多天,差点丢了命。1080流放黄州;1084到常州。

此时朝廷新党瓦解,苏轼的仕途再次出现转机。1085到邓州;任登州太守;到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用翰林学士的知识做了圣旨;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员;1091为吏部尚书;去京都。但是京官不好,就把他请到了外面。任颍州太守;1092任扬州太守;战争历史部;礼史。

1093妻子的葬礼;太后死了;这个新党重新掌权。苏轼的仕途风波再起。他开始被边缘化。第一,调整郡守太守;1094开始被贬惠州;流放惠州;1097到海南;流亡海南儋州。

有人在朝廷再次想起他,召回他,已经是1101年了。他开始返回北方;去常州;不久就去世了。

他的人生就是这么跌宕起伏,倒数计时。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暴的洗礼,才会有各种激情的诗词书法,或悲或安,或喜。这种情感随着生活的波动而变化,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书法中。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我们才能把生活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中,写得如此大胆而深刻;体现在书法上,可以如此丰富跌宕,无邪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