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导师制
为了进一步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双溪中学编写了《指导案例》。“指导性案例”的使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它的特点是学案与学导紧密结合,重在“导”,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我要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为了用好辅导案例,双溪中学日前举办了辅导案例使用研讨会。加盟老师一致认为,使用辅导案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教程案例备课,重点“指导”备课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小细节设计。老师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备课:(1)让学生做好知道学习路径的准备。学生不仅要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还要为学习过程做好准备。既要针对所有学生,也要考虑那些盲目不懂学习的学生,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2)备课时要注意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步快跑”,让学生既感受到前进的节奏,又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向更高点攀登的信心和勇气。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苦涩的活动,只有不断尝试成功,不断激活内在潜能,才能不断充盈自己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斗志。(3)准备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所以要准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他们如何阅读,如何识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如何合作探究。二、及时收集“指导案例”,及时批改和及时复习“指导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学生预习后,教师可以阅读,以便了解学习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学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预习。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个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反之就会流于形式。每个老师对“指导案例”的处理都有一些差异。我做过两个对比实验:预习题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预习。课前收集制作好的“指导案例”,认真复习,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集中问题,再发给学生。他们也会根据老师的复习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所以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效率很高;如果不接受,学生预习的效果会更差,突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不好,效率会低。所以老师要做好课前的批改和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他们觉得不认真准备是做不了作业的。第三,课堂上使用“导学案例”,强调“导学案例”使用的“灵活性”。重视课堂问题的生成,需要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是一门大学问,是一门大艺术,是“导学案”的精髓。如果教师不能灵活运用导学案,不能生成课堂,那么导学案就会成为“习题案”、“板块案”、“绊脚案”、“死教学案”教师要根据导学案的主要线索,灵活巧妙地将导学案的主要问题插入课堂,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衍生出新的问题。要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展示,发挥他们的力量,用学生的答案生成新的平台,让学生实现跨越。第四,“导学案”在课堂上的运用,说明“学”和“导学案”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变教师外在的生硬给予为学生内在的主动寻求,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和方向盘。我们认为使用“指导案例”的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指导案例”中给出的学习目标,认真学习教材内容。“自学”要做到三读,即粗读(读全文了解大意)、精读(逐字找重点)、精读(理解记忆的重点内容)达到记叙文;读书必须“三”,即眼、手、脑;实行“五步走”,即圈、点、排、批、挑。其次,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找出重点和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完成辅导计划的内容。做题时一定要做到“四心”“五要”。“四心”即决心(坚持自我训练,努力不要求别人)、专注(排除干扰,集中精力自我训练)、细心(解决问题慢而稳,不马虎)、耐心(遇到问题一步一步想,多方面想,不半途而废);“五要”是:第一,认真审题;第二,选择方法;第三,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第四,明确解题格式;第五,认真计算论证。第五,利用“指导案例”推进“兵对兵”指导,并不是教师的专属。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让学习好的学生发挥老师的作用,老师适当引导,取得好的效果。第六,重视辅导案例的延伸。教程案例处理后,不能搁置。我们可以这样做:(1)吸取一个教训后,在学习计划后的空白处写下我们的经验或收获。(2)努力理解并及时纠正错误。典型问题收集整理。(3)经常积累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找到规律,提升自己。(4)定期巩固复习,“温故而知新”。“辅导案例”是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载体,是学前诊断的“温度计”,是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才华的舞台。它的使用符合“先学后教,上课达标”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导学案”一定会成为学生培养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实现成绩飞跃的最佳载体。在使用中,我们还有一些困惑:存在的困惑。一、教程案例怎么写?大家都知道“学导”就是要体现导字,在导字上下功夫。但是,这在学习计划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困惑二:有了补习计划还要教案吗?老师们总是在课堂上遵循教案。有了辅导计划,原则上可以代替教案,但老师的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改变和调整。辅导计划就像一个剧本,学生按照剧本学习。老师的艺术性在哪里?困惑三:“辅导案例”适合任何课型吗?对于一节新课,如果学生在看到学习计划的时候已经知道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问题,课后又把所有的信息都找了出来,反馈看起来是正确的,那么他真的会知道吗?困惑四:学生如何保证课后补习是自己劳动的成果?面对这么多问题,他不会,采取一点行动,效果又怎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