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中学的历史变迁
淮北盐运司书记佟炼在板浦后街创办敦善书院。书院的名字取自陶渊明的《彭吉泽》中“土匪善于博采众长”这句话。童琴制定规章制度,捐赠1300册图书供书院收藏,并在书院东角开设育婴室,使书院成为海州的一处旅游胜地。韶、陈百川、张、吴祥福、张伦清等著名关韵名人都诞生在这里。清末废除科举,兴学。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开明的地方绅士热情地推动学习,并将书院改为学校。
1906(清光绪三十二年)
敦山学院更名为“华北中学”。据说这个学校和坂中的前身有关系。1914(民国3年)
撤州建县,县政府办公办普。灌云县第一高级中学是在板浦寺巷国庆寺原址上创办的。
1924 (13)
经省里批准,在灌云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基础上成立灌云县初级中学,简称“关中”,即今天的坂中。第一任校长王宝贤和院长方楚湘。当时高一只有一个班,40多名学生。学校建筑由20多个房间组成,分别是国庆寺、大寺佛殿、东西廊。
1933(民国22年)
唐继任校长。“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关中师生不仅给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将士打电话表示慰问,还组织募捐队沿街开展募捐活动。学生的爱国行动深受人民的支持。
1938(民国27年)
农历四月十一日,板浦失陷,学校先在河南张庄上课,后迁至龙王荡徐大兴庄。师生义愤填膺,常常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夜不能寐。他们经常唱抗战歌曲来表达内心的悲愤,有的甚至痛哭流涕,令人心碎。
日伪军频频扫荡,国民党县政府撤销教育局,改为督察署。事实上形成了无政府状态,学校因为坚持不下去了而关闭。
1947(民国36年)
5438年6月+10月,学校并入“淮海三中”,北撤山东。与淮海区其他中学教师合并,命名为“联合中学”。
4月20日下午,下课后,学校从板浦场搬回国清寺原址。当时的学生张丽仁《返校记》描述:“返校时,校旗在前,军乐齐奏;街上挤满了观众。”1954年初,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希金的讲课和凯洛夫的教育学,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开始课堂教学,将100分计分法改为5分计分法,但入学考试仍沿用100分计分制。
1958,学校转制为完全中学,更名为“灌云县板浦中学”,规模扩大。
1962
学校由原来的五级评分法改为百分评分法。在此期间,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升学率。与此同时,掀起了一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热潮,许多学生达到了“劳动卫生系统”的标准。
1979
全校师生讨论总结,决定将“勤奋、求实、团结、进步”四个字明确为校风。
1989
板浦中学校友会设立奖学基金。在校友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严、吴忠诚、王启东、、、朱润之、王、陈卓、孙志军等9人被推选为奖学基金管理小组成员。奖学金用于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习优秀的学生。
2004年
学校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
2008年
学校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