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刘李清平
?李清平
* * *党员刘是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山口村人。
刘的父亲是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崔家村人。从小失去父母,孤独无助,被山口村南村一户无儿无女的家庭收养。养父母去世后,他们孤身一人,长年外出打短工为生。直到解放后,30岁的我嫁给了自己,感激* * *生产党的领导,时刻不忘教育孩子要听* * *生产党的话,跟* * *生产党走。
刘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把“爱国”二字刻在心里。从小我就怀揣梦想,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文化,掌握科学知识,立志长大后参军当兵,报效祖国,效忠国家。
从65438到0966,刘从单县三中初中毕业,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坚持参军。1968 1踏上军旅生涯,奔赴祖国大西北,中苏印边境喀什,在某炮兵团服役。部队轮流看守喀喇昆仑山口,它位于高原旁边的沙漠里。空气稀薄,寒冷缺氧,条件恶劣,环境极其艰苦。刘的前军是的第359旅,有着“高原生力军”的光荣称号,轮流守卫中印边境的喀喇昆仑山检查站。1962外出自卫反击印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刘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学习军事技术,执行军事管理法规和规章,努力做到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过硬。保持和继承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炎炎烈日下的夏天,冰天雪地的冬天,我们坚持艰苦训练、摸索、宿营,严守军纪,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他连续多次被评为五好士兵。入伍第二年,1969光荣加入中国* * *生产党,担任班长。
刘担任班长后,带领全班战士,一丝不苟,敢打敢拼,敢啃硬骨头。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和军训任务。多次参加全师步兵、炮兵联合实弹演练,指挥全班战士,以过硬的军事技术发射炮弹准确命中并摧毁目标,射击演练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师首长表彰。
1969期间,中苏关系紧张,东北珍宝岛反攻,新疆塔城铁路勒克提反攻。上级命令部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战斗。这时,父亲病重,刘和二哥都在新疆部队服役。两兄弟保持初衷,放弃对父亲的孝心,为国家鞠躬尽瘁。两兄弟都没有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直到父亲去世三年后,刘才回家探亲。我非常难过。作为儿子,我一天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在父亲的坟前哭不起。入伍以来,每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之一。先后参加过三次军队平息暴乱、救援中巴公路、救援西巴尔水库、救援喀什电厂、千里宿营、徒步训练。参加过步兵炮兵演习、军队农场建设等多项重要任务。五年军旅生涯,淬炼了革命意志。跌宕起伏,磨炼,更坚强,更痴情。满腔热血,报效祖国,忠于国家。带领全班战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高标准严要求,走在各项工作的前面,当好先锋,勇当尖兵,践行初心,不负青春。把青春和热血洒在祖国的边疆。
1973年3月,刘服从军令,光荣退役。回到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山口村,在山口中学工作,教政治课和体育课,担任总务,管理后勤。他从部队退役后并没有变得消沉。他的斗志坚定,英雄气概犹存。常说此生无悔,革命征程永远是军人。他服从领导安排,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保持军人本色,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团结教师,关爱困难学生。工作作风雷厉风行,敢作敢为,有军队的虎气。上政治课,有说服力,反复灌输。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上体育课,不厌其烦,孜孜不倦,耐心认真的教人,手把手的教学生每一个动作。当时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教材和设施。刘,因为他的朴实,按照军队的军事训练,训练学生形成队列。由于军训时间长,学生从新奇中感到枯燥,于是刘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将军训改为军事游戏。班级公告:这节课:抓间谍。什么是间谍?一张写着字的纸代表特工。上课之前,刘已经把这些卷子藏在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课后会提示密探可能的藏身之处,然后开始活动。
体育课在快乐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们所熟悉的通过地形和地物进行判断的军事侦察理念。
夏天,大雨滂沱,山口河水泛滥,灌满河床,海浪翻滚咆哮。家在北岸的学生被吓得不敢上岸。刘不顾个人安危,反复涉水过河十余次,把学生们一个个背过北岸。
当时,刘被学区评为优秀教师,并被评为模范党员。
1975.上级部门安排刘到陕县建煤矿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在矿供销科做采购员。
干供销社文员这一行,全是钱和事,最容易贪污中饱私囊。但是,他从来没有在优势面前得过月亮,利用工作之便占了大众的便宜。刘被安排做采购员,因为他诚实自律,有原则,有责任心,有安全感。
做供销员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常年一个人,独立工作,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事。上上下下,东奔西跑,汗流浃背,奔波于全国各地。尤其是上个世纪,物资匮乏,做这个工作很不容易。记忆犹新的是,在1975、1976接受矿领导布置的艰巨任务,独自踏上万里征程,前往东北大兴安岭北极村为矿催柴。到大兴安岭,途中要多次换车,还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才能到。按规定可以坐卧铺,但是为了给矿上省钱,去了几次东北都没有坐卧铺,所以愿意坐硬座。
当时是大兴安岭的冬天,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气温零下30多度,我的脚、手、脸都冻伤了。但是,我从不抱怨,不怕困难,愿意吃苦。走南闯北,来回好几次。南下齐齐哈尔铁路局批车皮计划,北上回大兴安岭,要多次往返加格达奇林业局阿里河取木材。最后,一些货车和一列特殊的木材被送回矿山。省里拨给矿上的木材,计划年底报废,全部抢救过来。有效地保证了国家下达给该矿的采煤指标任务的完成。受到了矿领导的表扬。每年工作成绩突出,能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多次被评为矿、县先进工作者。离开多年,风来雨去,起早贪黑。饮食不规律,饥饿,饱餐,东奔西跑,过度劳累,落入胃和十二指肠丘溃疡。但他很平静,此生无悔。说:“这是我工作的职责。”也是对党应有的贡献。"
刘打工五年,媳妇在三门峡市汇兴棉纺厂上班。65438年至0980年,为照顾夫妻两地分居,照顾家中孩子,组织协调刘在汇兴棉纺厂子弟学校做会计工作,教政治课。之后担任总务处主任、工会副主席,负责安全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无论什么岗位,都能发光发亮。愿意当个小螺丝钉。爱岗敬业,恪守指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己奉公。以小事为主,为了学校省钱,严格控制财产,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开展勤俭节约活动,旧物再利用,自己动手修理坏掉的教学用品和生活用品。这项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腿勤快,脚手不闲。跑来跑去,看到什么就做什么,忙个不停。因此,老师们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刘欢”。它意味着努力和快乐地工作。由于强烈的事业心,尽职尽责,业绩突出。受到校领导和厂领导的表扬和表彰。被评为校级、厂级先进工作者,并被提拔为职工代表,参加棉纺织厂第五次职工代表大会。24年了,24年的辛勤汗水和努力。回想自己,深深觉得此生无憾。
2004年,根据国家文件精神,为减轻企业负担,职工子弟学校全部与企业脱钩。全部交给政府,汇星棉纺织厂子弟学校由三门峡市教育局管理,改为三门峡市第八中学。2006年,优质整合教育资源,撤销八中,师生分流至二中、二实验小学。刘和学生们一起被分流到第二实验小学。借调到市教育局财务处,继续负责原八中包括门面房在内的校舍和物业管理工作。一个人独立,各司其职,默默无闻,敢于承担责任。
在门面房管理上,要做到一丝不苟,严于律己。绝不让国有资源和国家利益受损。对租客服务周到,上门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热情,处理及时。解决租客提出的合理问题。有的租客邀请他们吃饭,而不是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也有一些租客,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出于个人目的,送去请他吃饭,但都婉言拒绝;给办公室送烟送酒的个体户都会拒绝。不能请客就不要送礼。这是他为自己制定的三个章节。所以教育局和财政厅的领导对他特别信任,放心使用。
2009年4月,刘六十大寿,光荣退休。在60岁的时候,你应该平静地生活。不过他对工作极度负责的精神是出了名的。一个入党5年以上的老党员,局领导用得放心、满意。舒适。领导决定继续聘用。
到2020年,70岁以上,车不仅会推,还会在普通岗位上散热。
刘参加工作以来,为人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勤奋为荣。不要因为小善而做,也不要因为小恶而做。学习雷锋精神,常做好事,堵住井口,给市政工程部打电话。积极自觉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祭扫、植树和社会募捐活动。帮助别人,帮助老人,帮助穷人。帮助贫困山区的人民,关心学校的贫困学生,购买学校和生活用品,在街上遇到乞讨的穷人,特别是老老少少和残疾人,总是给钱互相帮助。我经常把家里人穿的小衣服洗好叠好,送给街上或者家乡的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他积极捐款到200元,2020年武汉疫情,他第一时间把自己微薄的稿费捐到300元。平日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讲究温饱。只要衣服合适,受欢迎。一件衣服,一次穿十几年,从不注重款式,从不跟风。有人说自己永远落后于形势,落后十年,永远落后于别人。袜子破了,补了又补,袜底剪了,袜腰还能再补,舍不得扔。
这些年来,父母村的邻居都有红白事。无论大小,只要听说了,都要去他们家看看,帮忙做饭,给钱安慰孤儿家庭。改革开放40年来,刘从不滴酒不沾,从不搞不正之风,从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从不中饱私囊,以此作为做人的底线。其实他做事,是个正直的人。俗话说,人留名,雁留声。我做了大半辈子金融,跟钱和事打了几十年交道。我公私分明,一分钱不沾。我绝对正确。我很干净,一尘不染,而且很出名。一直得到同志们的认可。
刘性格好,心态好,对很冷淡。七十岁了,身体依然健康,精神矍铄。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坚持写作。第一,陶冶情操,找乐子,做点老的。第二,发自内心,真情实感,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人间真善美。50多年来,我没有官职,没有高薪,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感恩国家的情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始终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 * *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执着追求* * *产党的理想,永葆军人本色,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爱国敬业,对党忠诚,坦诚善良,开朗豁达,清正廉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生命之花。这些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2020年4月28日,高铁郑州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