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笔下人物的人生

于先生一生坎坷,历尽艰辛。但是,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呕心沥血,勤奋不懈的。经过60多年的锤炼,终于成了大业。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歌、艺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虽然儒雅正直生前沉稳不求闻达,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英雄人格赢得了刘海粟、潘天寿、沙孟海等艺术家的倾慕,其形式多样的作品也深受大众喜爱。

余,1908 165438+10月9日(农历十月初五),出生于荔浦镇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地方艺术,民间戏曲,中国的书画,丰富滋养了这个天赋异禀而又敏感的少年,使他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

1924年春,于,17岁,赴杭浙江美术学院、浙江艺术学院学习西洋画。由于家境贫寒,于仅休学两年半便回到家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书画艺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余先后在诸暨市小学、荔浦小学和萧山、嵊县、杭州等地的中小学担任美术老师。在此期间,他还在诸暨、草塔和杭州作画。从此,抗日战争开始了。当时,正在大东小学教书的余拿起画笔和切肉刀,满怀激情地创作抗日救亡大字报。当时学校两边的壁画都是大大的抗日,是余写的。

1940年秋,于背井离乡,随复兴商业公司浙江分公司到永康、松阳、南平,到龙泉。"他日夜疲惫,回首故乡。"他的忧国、思乡之情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和寄托。

1945年3月,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于和金发起成立印刷团体“龙源印刷社”,研究印刷,在我国篆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胜利后,于随公司迁回杭。曾在省西湖博物馆(现浙江博物馆)、省杭州人教博物馆工作,后定居杭州。此时,由于他生活安定,交游广泛,特别是与黄先生、潘天寿、等人的学习,使他受益匪浅,书画艺术有了质的飞跃。20世纪50年代初,于在杭州成立了自己的“金石书画工作室”,致力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和创作。

65438-0956加入浙江省文联艺术团。他立足于传统绘画的发展,深入浙东写生,收集创作素材,融合生活、传统、借鉴,探索出一条现代中国画艺术的新路,创作出一批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

从65438年到0959年,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国画研究室第一位专业画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专业画家。他以强烈的创作热情,直面生活,深入自然,积累素材,丰富创作题材,寻求山水画新意境,呼应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1962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创作巨幅山水画《富春江雁翎来钓台》。从此,中华大地面临十年浩劫。在这十年中,于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和折磨,他对艺术的执着从未动摇。尽管生活贫困,日益贫困,但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勤奋的实践为新时期的政治改革做准备。十年动乱结束时,余的视力几乎失明,但他手中的画笔从未停止。在晚年的艺术生活中,他超越了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故乡的山水,雁荡、西湖、富春江是他晚年画得最多的题材。在他心目中,作为一个画家,他应该是一个“山川写照”,为时代传神。余一生坚持“做人要正直,做人要真实,待人要诚实”,“穷则淡泊”,“孤则忘荣辱”是他的自律箴言。他一生致力于艺术,为民族艺术的发展默默耕耘了60年。直到最后一口气,他的人品、艺术德行、艺术创造都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敬仰。

1984年3月2日,于突然去世。他一生精湛的艺术创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