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3]]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调查对象:长沙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24班。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向班上58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了58份。
结果和分析1。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据问卷统计,34.4%的学生认为学生压力太大;
58.8%觉得“还行”;
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87.5%的同学感到不堪重负,所以在进入高中后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是否感到不适应的问题上,71.5%的同学选择“有时”;
18.4%选择了“一直如此”;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超负荷了。说明与高二、高三中学生相比,高一学生承受着更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高一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难度增加,教学进度比初中明显加快。此外,高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发现一般规律。同时引入大量延伸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老师也有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也更注重系统化、系列化和渐进性。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化,方法的改变,学生很难快速适应老师新的教学方法,在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然沿袭初中的旧习惯。所以,虽然高中教学的内容基本符合“可接受原则”,但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大一新生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2.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当他们来到一所新学校,面对新的群体时,一些新生感到不舒服或难以融入新的生活环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3.4%的学生对班里所有同学都不熟悉,40.2%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心理距离较大。对于学校环境,45.1%的学生表示不习惯新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而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想念以前的学校和同学。这说明学生对新环境还不熟悉,恋家情绪普遍,学生之间的交往还处于浅层次,还处于情感融合的初期。
3.男生的适应能力比女生差
男生的适应不良和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面对困难和新环境,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向亲友倾诉或者用其他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开心,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女生来到新环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三五个朋友,而青春期男生的特点是强烈的心理叛逆和成人感,男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比女生弱。这些性别特征导致男孩的偏执、适应不良和心理失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孩。
4.目标有多迷茫?
调查显示,58.3%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目标,76.8%的学生认为班里学习氛围差。124班学风不够积极。学生在初中特别是初中阶段都很勤奋努力。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中全力以赴。当他们终于考完中考的时候,有些同学放松了,失去了之前的拼搏精神。这些同学以为考上高三就可以休息了,高三没必要太紧张。你不妨先放松一下。另外,班里的学习氛围也不浓。感觉进入大学没有希望了,学习意识和积极性都在下降。我简单的放任自己,被动的应付每天的任务,对未来失去方向感,感到迷茫,感到失落,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迷茫中,失去了人生坐标。
5.早恋心理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谈恋爱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的烦恼,他们更容易为了理解和照顾而早恋。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对男女关系的意识加强,让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越来越亮。渴望爱情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是,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老师的教育,使大部分中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过早地爱上早恋。然而,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来自考试、家庭的压力,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低的学生情绪发展不稳定。这期间没有父母的关心和引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会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尤其是同龄人的友谊,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这种友谊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所谓的“爱情”。
三。要求和建议
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负面影响都是显著而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情感和意志是优秀道德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感和意志的好坏不仅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质量,而且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更高层次的班主任,一是要做好“超前指导”,防止心理失衡,二是要重视辅导工作。下面,我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和从事教育教学的经验,谈谈对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引导。
1.改变你的想法。教育者要转变德育观念,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道德化。教师应该认识到,正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是最容易冲动的,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归结为思想变质、缺乏进取精神、品德低下,更不能冷眼看待学生,全盘否定。教师应该认识到,对高一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时代的要求。
2.引导学生正确自我定位,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一学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所以可能会出现上面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发挥潜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教师如果能对学生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就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从而减轻家长对学生的压力。
3.学习方法指导。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高。有些同学从一开始就没有调整好,没有掌握高中正确的学习方法来适应这个转变期,所以会感觉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因此,高一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制定学习计划。这样,从预习到考试,他们都不会感到压力,从而无形中减少了他们的焦虑,能够应付考试。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好的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来自于他们与集体的不良合作。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教”,开导他们的缺点,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满足自尊心。同时,要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学生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生产等课外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多数学生在各类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特长。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了愉快积极的心情,又促进了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辅导工作。
5.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之前的熟悉,很容易导致个体欲望的冲突和失衡,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注重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引导的同时,从长远来看,还应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德,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会不知所措,在面对表扬时不会得意忘形。因此,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学生的过度关爱,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刻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成功与失败,随时保持冷静,以理性的态度思考问题。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教师只要能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在学生中树立公正无私的教师形象,用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辅导工作。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下)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高中生占15.76%,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鉴于如此严峻的教育形势,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明确规定:“中等及以上发达地区的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检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下,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为了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我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的心理档案建设、一些研究项目和教育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
65438+
1.1被试抽样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从一个班中抽取40名学生(男25,女15)作为大随机样本,然后从其他五个班中各随机抽取10名学生(男5,女5)。抽样群体的年龄分布在15-16和17的中学阶段(共调查学生248人,抽样比例为37.5%)。
1.2调查实施* *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并附有说明。科目结束后,他们把答题卡还给考官。共收集有效答案215份,有效率为73%。
1.3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涵盖了心理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人格等诸多社会问题。每个问题配有四个答案(有的是两个),被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作为答案。调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个人背景调查;第二部分是心理健康子调查;第三部分是学生个别问题的自由调查。
1.4数据处理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采用百分比统计和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
2.1总体理论定义和评价
根据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具体划分,初中生处于中学时代(15,-16,17岁),在此期间,个体将完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过渡。其间,由于个体生理发育的早期成熟和心理的后期成熟之间的矛盾,这个时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存在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正如日本的西山丽清一郎在他的《中学生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的,青春期“在人生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处于特殊的地位,有着特殊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对这些特殊问题进行心理保健治疗,就会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疾病,这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的心理与社会发展理论,中年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努力与自卑之间。如果他们发展顺利,他们将成功地塑造自己学习、做事和做诗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有障碍,就会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这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朱智贤教授曾将其概括为“过渡时期,是从童年(婴儿期)到青年(成熟期)的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期,是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的复杂时期。”至于这个评价是否符合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就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寻找答案。
2.2具体分析
2.2.1环境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目前,竞争和挑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生存和运行机制。一个人只有适应能力强,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迅速摆脱困境,发挥出应有的能力水平;适应能力差的人只是心慌,不知所措,最终因为与时代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据调查,由于身心的限制,中学生不可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断奶”环境。70%的学生表示能慢慢适应新环境,只有5%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对新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并对其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
2.2.2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思想和感情的接触过程。
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培养人的自尊自信,提高人的社会价值感,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保障人的人格健康。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沟通障碍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交往的扩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想要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的愿望,渴望拥有一份平淡真诚的友谊。
数据显示,除了70%的学生意识到进入高中后知识学习的质和量的巨大变化外,21.25%的学生也认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对待朋友方面,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理性,比如87.5%的学生“能够接受朋友当众指出自己的缺点”;在交往原则上,85%的学生选择了“平等和相互尊重”,这说明现时代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民主的社会态度,这是后童年的发展任务。
2.2.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是指人在自己的意识中感知自己的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来越完善,自我调节的系统越来越发达,于是青少年开始注意分析自己的性格,关心自己的优缺点,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表现出极大的敏感性。他们渴望自主和自理,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尊重,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走向社会。调查显示,初中生自我意识的最大问题是认同危机,即理性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冲突。
高一新生是一个梦幻的群体。他们为自己和未来做了理想化的设计。但在现实中,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成长任务、独立地位、解决问题的行为能力等因素,往往会产生挫败感和失败威胁感,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在自知力问题上,65%的学生认为很明确,29.4%的学生认为很模糊。
2.2.4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们有意识地克服困难,不断调整个人行动,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是其心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坚强的人可以通过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始终如一的奉献来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无论智商多高,也很难有多大成就。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具体体现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等品质上。
本次调查表明,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和发展是理想的。比如“当你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时”,65%的同学选择了“果断选择”;“当你面临重要选择时,你会的。这些都显示了初中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自控能力。
2.2.5情绪是指个体受到刺激而产生的身心兴奋状态。俗话说:“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情绪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大量事实证明,当个体长期处于过度不良情绪状态时,会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形成思维停滞,记忆力下降。由于精神状态不佳,意识狭隘,心理反应过于敏感或迟钝,势必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偏高:过重的课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的情感增加了一道厚重的闸门。他们觉得有些合理的情绪无法正常宣泄,渴望与老师沟通,外界压力迫使他们假装“成熟”听话。难怪38.75%的学生觉得“太焦虑”;35%的学生感到“孤独”,当这一切无法解决时,他们只选择“静坐”(56.25%)和“发火”(33.75%),很少有人(3.75%)选择适当的共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2.6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是个体在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环境中的一切事物时,与他人不同的人格。中学生因为知识学习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更能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等深层次问题。
3.存在的问题和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3.1学生的心理成长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如:
3.1.1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存在不适应,环境适应能力差。
3.1.2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行为自控和行为解决的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3.1.3情感丰富和内省探索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孤立。
3.2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品德等心理素质在发展的同时,行为却有些不成熟,往往会出现知与行不符的现象。
3.3中学生身体成熟度较高,心理发育相对落后,无法把握友情和爱情的区别。从平时的咨询和采访中得到的信息来看,很多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仅仅因为同学、老师、家长的“责备”和“教导”,就发生了质变。这无疑警醒了我们平时的教育方式。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第三部分:研究目的
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中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性和家庭教育的弱化,许多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此,我对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
此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将更少受到约束,并将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老师和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适当改变一些教育方式,增进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二、研究对象:* * 54名高三10班学生。三、研究方法:匿名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54份,有效回收54份。
四、研究时间:周二班会
利用班会分发、填写和回收问卷。
动词 (verb的缩写)问卷内容和调查结果
表格缩写
六、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状态差,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上课时,专心学习的时间短,容易走神;别人不督促,就很少主动学习;当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74%的学生拿不定主意,而0%的学生选择积极学习。44.5%经常想学习,但无法专心学习;只有5.5%能按计划学习;77.7%的学生学习精力有高有低;等一下。与初中相比,高一学生所承受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更重,高一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难度增加,教学进度明显比初中加快。此外,高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发现一般规律。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化,方法的改变,学生很难快速适应老师新的教学方法,在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然沿袭初中的旧习惯。所以,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刚进高中的大一新生来说,确实是难以接受的。
2.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42.6%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9.2%的同学经常为自己的成绩短时间内没有提高而苦恼;42.6%的学生经常讨厌考试;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学生们说,他们被各方面反复警告,高考过的独木桥是阳关大道,但如果过不了,就会坠入深渊。在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层层加码,在校时间长。同时,课后作业繁重,考试频繁,成绩不断公布,学生承受着身心的双重负担。如果考前有心理讲座,53.7%的同学希望内容是情绪调节。
3.学习目标不明确,但可以及时调整。
只有5.5%的学生对自己的第一个高中生活有详细的计划;92.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必须要做的事情;62.9%的学生有时能按计划学习;等一下。学生在初中特别是初中阶段都很勤奋努力。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催着他们在初中全力以赴。当中考终于结束的时候,有些同学放松了,没有了过去的斗志。这些学生以为考上高中就可以休息了。他们在高中第一年不必太紧张。他们不妨先放松一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下降。对未来失去了方向感,感到迷茫,产生了失落感,学习目标不明确,失去了人生坐标。但72.2%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可能无法实现时会缩小学习目标;51.9%学生有时候为了达成一个大目标,会给自己设定小目标;等一下。说明学生一旦认识到现状,就可以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心态。
4、责任心不强,缺乏责任心。
3.7%的学生想当班里的干部;约65,438+04.8%的学生主动参加班里的各种活动。大部分同学都很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都靠自己。他们不会集体照顾他人或班级。他们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班级集体荣誉感淡薄。
七、思考和改进措施
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负面影响都是显著而巨大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班主任,首先要提前给予引导,防止心理失衡,其次要注重疏导。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引导。
1.关心学生心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虽然老师已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但是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比较困难。其实中学生有自己特殊的心理,比成年人更敏感,更脆弱。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心理问题,首先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证。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信心和勇气,还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自我定位,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一学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所以可能会出现上面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发挥潜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教师如果能对学生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就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从而减轻家长对学生的压力。
3.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