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韩中学
项是谁?
项,陕西汉中人,1956。1987年贷款5000元创办汉中魏徵西服厂,92年创办魏徵服装有限公司,1998年改制为陕西魏徵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集团实现产销量650万台,销售收入3。
当年很多人创业都不容易,但从陕南一个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项,早年是个瓦工,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他是汉中当地很多长辈都知道的能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传奇。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讲一讲这个曾经在汉中乃至陕西叱咤风云,大家都快要忘记的本土企业家。
项出生时家境贫寒,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为了生存,他从小就要学会挑粪、喂猪、种地。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都是早期的主人。为了给母亲治病,他需要去城里收泔水,只收五分钱。
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渴望学习。他很聪明,从小就喜欢思考和努力学习。然而在1968,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一场灾难,永远离开了校园。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到处的战斗让他们根本无法上学。
这还不是最无奈的,最无奈的是他的父亲。因为某种原因,他的父亲生来就和他在一起,他从小就看不起他。往往一言不合就是一棍子打死,他爸觉得他是个怪胎。好在聪明的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他终于在1972和父亲分手了,他决定离开家人,去城里的建筑工程队当苦力。什么是苦力?其实就是用灰干点活,搬砖。今天,它是一个搬砖工。
但是,生性倔强的他,绝对不愿意只是做一个苦力。他从小善良老实,性格比较内向。他努力工作,逐渐得到了所有老师的认可。然而,在最初的三年里,他只做了一些手工。有空的时候,他学会了砌砖和抹灰,攒了一些生活费。
直到1975,他才决定系统地学习粘土瓦的技术,觉得给家庭厨房造一个粘土灶大有可为。于是他煞费苦心地研究土灶的结构和工艺,自己在家学会了用泥土砌砖,然后拆卸重建。最后,他自己开发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土灶风格——马蹄形回风灶。其实他“发明”的原理也很简单,但他敢于尝试。据说他设计的这种炉子不用拉风箱,还结实。很快,他就出名了,周围的人都来找他建炉子。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接下来的几年,为了挣钱,他到处打工,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挣了一点钱,但由于长期弯腰工作,他的腰开始剧烈疼痛。后来来到汉中的医院,被诊断为腰肌劳损。医生告诉他不要再做那份工作,否则他将终生瘫痪。年份是1980。
这消息真是晴天霹雳。这意味着他必须永远放弃自己苦学了五年的泥瓦匠技术。他最终让“发明”化为乌有,心里很不甘心,但也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他最终放弃了。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俗话说“人寻衅滋事,富贵在天”。24岁,刚刚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他,因为命运不得不放弃,一切都被推倒重来。那时候真的很难。
那段时间,他想了很多。由于他不能站着工作,他找到了一份坐着工作的工作。
于是他想到了裁缝行业。他自己综合考虑后,加上改革开放后,人们有做漂亮衣服的需求,他得出结论,服装行业潜力很大,想了想就马上做了。
他卖掉了自己值钱的东西,用几年做泥瓦匠攒下的钱,买了一台缝纫机,通过打听汉中响水镇的一位师傅,去拜师学艺。响水镇位于汉中市南郑县。离家几十公里,山沟很深。他带着不多的路费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把好话都说了一遍,希望师傅能带他进去学点缝纫技术。主人最后收下了钱,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每天在主人家里练习针线活,学习如何操作缝纫机。一开始师傅只教他缝裤子和包包,只给他演示过一次。从此再也不关心他,就按照师傅教他的去练。然而所谓“隔行如隔山”,缝纫技术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这是一份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通常只适合女性。习惯了拿着瓦刀,刚开始好像很不自在,师傅觉得他很傻。他每天练习缝同一个裤袋,但一直缝不好。一会儿,他一个人走到后山,站在那里发呆。他怀疑自己不是做裁缝的料。他面对大山好几次对自己说:“我这么幼稚,竟然去杀别人,我该怎么办?”
很难把他所有的家当都凑起来学缝纫技术。现在他放弃了,他很不甘心。况且他腰有问题,瓦工也干不了。他不能回去了。他还能做什么?他对自己说,这是必经之路,不走也会有机会。
后来他还是每天练习缝裤袋,每一针每一线都反复练习。他拿着师傅缝制的裤包,仔细端详。他白天工作,晚上做梦梦到如何缝针。最后,上帝会报答那些帮助他的人。他的裤子越来越好,他的缝纫机极其熟练。师傅渐渐认可了他,教了他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
通过近五年的精读,他逐渐掌握了裤子、上衣、衬衫,甚至西装、中山装的制作技术。要知道,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了几年的时间,用了这些技术,用了几倍于常人的勤奋,才走到了今天。这些有多难。后来他成功后,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哭。他说他要感谢他的主人收留了他。那些艰苦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最难能可贵的是,项总是好学,爱研究自己的东西。后来他总结出了一套做裤子的“项裁公式”。有了这个配方,任何款式的裤子从裁剪到最终成型都可以加工,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现在想来,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也能制定出一套下料公式,可见他的脑子还是很足的。
学会缝纫技艺后,他与师傅深情告别,决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选择回到汉中。他找了个简单的门面房,开始了自己的店铺生涯,带了几个徒弟。因为他做的西服质量好,价格合适,他渐渐出名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做衣服。几乎每天都有人排队让他缝衣服。当然,最初几年,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口袋里赚得盆满钵满。
赚了钱就应该创业。65438年至0987年,他和家人及店里的7个伙计商量后,决定向银行贷款5000元,创办一家服装厂,取名汉中魏徵西服厂,厂址在汉中人流量较大的城南建国路上。
当时是80年代末,汉中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汉中几乎没有一家私营服装厂,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更是少之又少。他是汉中第一家私营工厂,虽然规模不大。这是他人生成功的关键。
建厂头五年,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他工厂的所有西装都要经过比其他工厂更多的检验程序,其他扣子只需要3到5股。他要16股,要做25公斤的承重实验。如此严格的质量要求必然会增加他的生产成本。但是,向说,我们的工厂才刚刚起步。要占领市场,质量必须比其他厂好,成本高也值得。他的眼界还是高于常人的。起初,他想得最多的是市场,而不是利润。
1992年,生意逐渐走上正轨,但他发现原来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毅然改革,选择拥抱国内大市场。他对公司进行了改制,成立了汉中魏徵服装有限公司,那一年,他还去了当时服装业非常发达的香港,对香港知名服装公司进行了深入考察。回到公司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不满意就退货。
这个措施即使在今天可能也玩得很烂,但在1992年的大陆,尤其是在西部这样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这是非常大胆的。当时公司管理层觉得这样会导致恶意退货,损失会非常大。但他认为,只要服装质量真的很好,最终只有少数人会恶意退货,所以我们应该对消费者的心理有信心。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决策,毫无疑问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对人性的把握是他成功的法宝。
果然政策前半段有很多恶意退货,因为当时没有概念限制。不仅包括魏徵的系列服装产品,还包括魏徵经销的商品;包括“虎豹”皮衣,还有上海皮鞋;既包括因产品质量原因导致的退货,也包括因消费者兴趣变化导致的退货,而且没有规定退货时间,有点类似于7天无理由退货。所以有的人就是穿了几个星期就退了,然后穿了又退,然后退了又买。为了验证承诺,和朋友打赌,穿了五年的西装也退了。在这个动荡的秋天,各种心态的人想要退钱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然而,大量心态不佳的海归也让魏徵经历了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不良信息,看着一捆捆、一堆堆的退货,除了项,所有人都不耐烦了,所有人都在为项捏一把汗。
项是个生性倔强的人。他一直相信大浪淘沙。他想通过这个措施筛选出真正信任魏徵的客户。暂时的损失只是实验的费用。他还不断给公司里的人做思想工作,相信正常的消费心理。他还在公司推出规定,任何不执行不满意退货政策的人都将被罚款,甚至被解雇。
最后经过半年的沉淀,恶意退货的越来越少。更多的人觉得魏徵的东西真的很好,无理由退货,复购率提高了。半年来,利润亏了30多万元,项却没有怨言,认为迟早要赚回来。
他的政策在当时非常大胆前卫,提振了整个消费市场的信心。魏徵的名声从这一刻开始。市场上的每个人都知道有一个叫魏徵的服装品牌,它的销量增长很快。
魏徵也因其在国内率先提出“不满意就退款”的优异口碑,被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评为“全国口碑良好企业”,并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服装企业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最高奖——消费者保护杯。
不满足于这些,他继续关注衣服的质量,并在1995提出,你买衣服,我洗,我烫。这意味着任何购买新魏徵西装的人都可以在魏徵商店享受三次免费洗涤和熨烫。这些都是他从南方工厂学到的经验。没有办法。当时南方在服装工业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内陆尤其是陕西还很落后。
项是一个聪明人,他善于发明创造,但同时又善于学习和模仿别人的好经验,这是他成为企业家的重要品质。
因为魏徵的服装质量在90年代确实过硬,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企业成为了中国西南、西北市场的明星企业,产品在西部地区站稳了脚跟。
当时一个缝纫工,从陕南汉中这样的落后地区成长起来,做一个私企老板,很不容易。而且他的学历只有小学水平,这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汉中人的骄傲,也是陕西的骄傲。
1998年,为适应股市,他将公司变更为陕西魏徵服装有限公司,并将公司总部从汉中迁至xi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了二次创业。他的魏徵店曾经开在Xi安繁华的东街上。这次股份制改革不仅夯实了魏徵集团未来发展的基础,也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服装行业的巨大冲击。企业一举在山西、河南等省拓展专卖店400余家。这一年,他42岁,终于当上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在想,他会追求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没有读很多书的遗憾。
他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特别注重员工的文化素养,他要员工“老实勤快”。他知道,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所以文化还得由受过教育的人来经营。
因此,自他创建魏徵集团以来,他一直强调人才的培养。只要能留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他愿意出高价。在公司一直发展壮大的几年里,他一再用高薪吸引各级人才。
1996年1月,新年伊始,在社会上公开发布招聘公告,招聘公司副总裁,年薪65438+万元,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年薪5万元。虽然这在现在算不上优厚的待遇,但也超出了当时同行业的高薪,一时间成为报纸上的爆炸新闻。招聘公告出来没多久,硕士、博士,甚至大学教授、国企厂长都争相打电话来应聘,3500多人卷入招聘大军。
可以说,没有优厚的待遇,如何吸引各级高级人才?他就是这么说这么做的。只要他真的有才,所有的好处都会一一兑现。他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公司不可能靠自己发展。他需要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并肩作战,他视人才为兄弟。
在公司运营的这些年里,他给员工的福利一直是源源不断的。5438年6月+1998年10月,伴随着军乐队雄壮的军乐,一群被魏徵集团命名的“孝子”和他们孝顺的父母一起被带到Xi安观光。他派了四名优秀员工去日本学习;它还派出十名先进工作者,包括一名厨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观光。
经过近十年的奋斗,2001年,他的企业年产销量双双突破650万台,实现年销售额3.2亿元,这在20年前的陕西民营企业是不可想象的,但他做到了。一个从陕西汉中穷山沟里走出来的瓦工,彻底震惊了三秦大地,也引起了西部服装业的舆论哗然。
一时间,整个西部地区的服装行业都在猜测,项到底是谁?他怎么会是一个穷山沟里的瓦工?
很多同事都很疑惑,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农村人,怎么从一个瓦工变成一个缝纫工,最后成为一个拥有亿万财富的企业家。
其实他成功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智慧,二是超出常人的勤奋,三或许是上天给他的机会。他曾经总结过自己成功的四个字——善良、真诚、智慧、勤奋。
所谓善良,诚实,勤奋,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善良,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做生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好的胸怀。其次,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没有诚信人是站不住脚的,尤其是衣服,普通人每天都要穿。他们要老老实实工作,不敢作假。而且,智慧就是运用智慧,多思考。没有智慧的人什么都做不好,勤奋是最后一件事。他认为,再聪明的人,如果懒惰,也是一事无成的。他们要勤奋,要比比你优秀的人更勤奋。他的理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最让他骄傲的是,2009年,他还和有日本商界圣人之称的稻盛和夫发生了心灵上的联系。
那是2009年6月165438+10月1的晚上。在五洲皇冠假日酒店,他准备用崇敬的心情迎接一位来自日本的客人。为此他也重拾了几十年前对书法的爱好,写了一首词,说‘修心,悟道,加持天下;他的书法虽然不是所有人的风格,但字里行间的智慧已经跃然纸上。
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著名企业家,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王先生对他说:你先做瓦工,后做缝纫工,才使你成为全国知名的服装企业,而且对佛教如此上心。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
53岁的向和77岁的稻盛和夫进行了一次自然而深刻的对话,他们在许多问题上都发出了* * *的声音。他们对如何将佛教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而帮助企业经营发展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临别之际,稻盛和夫先生握着向的手,真诚地说:“我们是心灵相通的人,难得...我们是灵魂的朋友!”
走出汉中的企业家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出生的土地。2011,他毅然决定在汉中包河物流园建设智能制造服装产业园,作为他的汉中分公司,同时解决了汉中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他觉得回汉中已经太晚了。1996年搬出汉中,用了15年的时间回馈汉中老乡,但他也尽力了。
现在是2021,项65岁了。他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现在魏徵集团是一家从服装到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管理的大型多元化股份公司,注册企业员工近2000人。个人财富早已上百亿,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他为汉中370万人赚足了面子。
但谁能想到,他从瓦工做起,半路转行做裁缝,只有小学学历。也许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