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故事精选:人民艺术家老舍
在伦敦西部荷兰公园圣詹姆斯花园街31号,有一栋三层的黑色小楼,被英国文化部正式列为伦敦“名人故居”。这座被列入名单的“蓝房子”是中国作家老舍在英国居住过的地方,它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注意。
在英国获得“蓝房子”的30多位外国名人中,老舍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他曾经在英国生活了五年,他的创作生涯由此开始。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岳》和《二马》的前半部,此后几十年如一日,以独特的深度和幽默、复杂、精彩影响着后世。
穷妈妈才是真正的老师。
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野蛮入侵北京。作为一名保卫帝都的战士,老舍的父亲顽强地坚守阵地,战死沙场。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早逝注定了这个家庭的贫穷和艰辛。
老舍小时候营养不良,身体瘦弱,3岁还不会说话。当他长大后,他妈妈想让他上学,但她付不起学费。直到9岁,老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后来,在一个亲戚的资助下,老舍上了一所私立学校。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了至少20位老师,有些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但真正的老师,传承了我的个性,是我的母亲。我妈妈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活的教育。”在老舍的记忆中,母亲的手常年红肿,微肿。白天她给人洗衣服,即使屠夫送来黑如铁的布袜子,她也洗得白白的。晚上,我妈一直点着油灯,缝衣服,直到深夜。母亲的勤劳、整洁、朴实、慷慨、好客深深地刻在了青年老舍的脑海里。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日后的老舍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因为生活的艰辛,老舍经常饿着肚子上学。但他最爱读书,聪明好学。他会背很多古诗,作文和演讲也经常被老师表扬。当时学校实行复读班制度,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老舍经常被指定为低年级学生的代课“小老师”。
小学毕业后的这一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但因为交不起学费,在没有告诉母亲的情况下,在第二学期偷偷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老舍在这所学校印象最深的是,学费、伙食费、书本费、校服费都是学校提供的。
写作在文章中不断探索救国之路。
“也许我没有特别的天赋,但我很勤奋。”老舍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事实也是如此。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坚持写作,在不懈的奋斗中,写出了一系列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
26岁时,老舍来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老师。东方学院的图书馆相当大。老舍五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伦敦度过的。平时除了上课,他在这里学习、备课、休息。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环境给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后来,老舍在回忆在英国的生活时说:“我希望有机会再去英国,在这个图书馆里多写两部小说。”老舍正是从这里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他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用廉价的作业本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1926年7月,老张的《哲学》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这极大地鼓舞了他,激发了他的文学潜能。后来,他在英国完成了两部小说《赵子岳》和《马尔》。
1930年,老舍踏上了归途的航船。他热衷于创作,开始在船上创作。在他的小说中,他描述了一对在伦敦的中国男女。穷人救了富家女,然后他们相爱了。男方陷入无边的爱情,女方只把爱情当成一种娱乐和感恩,毁了男方。小说写到四万字,我却因为路费不够,舍不得在新加坡下船。盛夏的新加坡就像一个烤箱,老舍像拿着介绍信一样,拿着小说月刊和作品,到处去求职。最后,他在华侨中学找到了一份语文老师的工作。老舍在新加坡期间,目睹了许多华侨华人为建设家园付出的巨大努力。老舍意识到,相比之下,她以前小说中的儿童亲情太“渺小”了。他想写这些在南阳赤足数百年的真正英雄。他希望通过他的小说传播他所看到的精神。
就这样,老舍工作了,攒钱了。他终于筹到了足够的旅费,回到了中国,并在齐鲁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老舍回国后,离人间疾苦更近了,文章中的爱国主义也越来越明显。他在小说《大明湖》中,描写了一对母女的悲惨遭遇,写出了家国命运。老舍把手稿送到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在即将出版的时候,“十一·二八”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人把商务出版社炸了,包括老舍的这本小说,连一个字都没留下。三年后,老舍重写了《大明湖》,但最后只写了几个片段,即《月牙儿》和《黑白梅》。
从1931年东北三省沦陷,到1932年甲午战争爆发,老舍着手完成寓言小说《猫城记》,希望通过《猫城记》的悲剧,让当时的人们觉醒,振作起来。就这样,老舍的作品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向成熟。
《骆驼祥子》的成功是老舍艺术创作的巅峰,老舍花了半年时间收集素材,着迷不已。他意识到:“司机外表上的一切,都要有生活中、生活中的依据。我一定要找到这个根来写这个努力的社会。”就这样,一部关于外国人力车夫的小说在老舍的脑海里成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使老舍终日伏案写作,《骆驼祥子》打响了老舍“作为职业作家的第一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老舍成为抗战中最积极的文艺实践者。国家危在旦夕,但中国一些城市还在“赌无禁止,卖烟”的奢侈中。全国文艺工作者齐聚武汉,老舍在这里结识了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先生。他们都想防止民族继续堕落,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当选为执行董事(实际董事),任期8年。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骨干。在他的影响下,爱国文人一致开启了中国文人大团结的时期,这对国家生死存亡起了巨大的作用。
老舍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沉浸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埋头苦干。更不用说敌人的空袭骚扰,嘈杂的环境,打乱了老舍的生活规律,打乱了他的作息时间,多多少少影响了他的写作。老舍没有抱怨。他明白战争的残酷,也意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1940年冬天,老舍因赶写剧本而头晕,又因长期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而贫血。由于抗战时期的流浪生活和饮食不当,疾病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他。每当疼痛和疾病袭来,老舍也知道自己应该休息或吃一些补血的食物。但随着物价上涨,稿费不涨,文人的生活变得很艰难。老舍并不是因为疾病和贫穷才停止写作的。只要他还能挣扎,他就会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直到头晕得厉害,他才放下。
这年春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委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杨振声致信老舍,邀请他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中文,遭到老舍的断然拒绝。他不想因为教书耽误了“文联”的工作,也不想轻易辜负大家的期望,更不想为了一份固定的收入而耽误自己的写作和搁笔。对于老舍来说,笔是他的武器,是他的资本,是他的生命。他总是把写作放在第一位。他的写作是真诚的,非功利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不能放下笔。
高涨的爱国热情推动了他文艺观念的不断创新,《四世同堂》由此诞生。抗战让老舍的写作范围突破了以往的市民生活,他把目光聚焦在抗战背后的社会现象:国民党消极抗日,官员借机发财。老舍以讽刺的形式描绘了这些现象。
从65438年到0949年,老舍回到了他的故乡——北京。他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历了旧时代,他视北京为珍宝,真心投入新生活,重燃创作激情。老舍之子亦舒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品质是勤奋。“我觉得生在他身边,被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他用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父亲的感情。
事实也是如此。老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仅是他的儿子和他的家庭,无论是老张哲学中的新理想公民的独立、务实、求实、爱国,还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守旧、懦弱、谨小慎微、平和的作风,还是《骆驼祥子》中祥子底层公民的绝望、卑微、努力,老舍都是用自己赚钱的。他沿着平民文艺的道路走向辉煌的艺术殿堂,最终成为文坛上的一面旗帜,真正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