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浙江分校上市引发的争议是什么?
在这个海港小镇的几十个公交车站,衡水一中平湖学校(以下简称“平湖衡中”)的招生海报依然占据着每个车站宣传窗口的整个橱窗。海报底色深红色,字体黄色,突出“全国招生,不限户籍”字样。顶行小字宣称平湖衡中是由河北衡水第一中学、嘉兴港区管委会、广州高辛集团联合打造的长三角示范性优质学校。
今年3月26日,平湖衡中举行揭牌仪式,随后质疑和争议此起彼伏。
学校位于乍浦镇的东北角。我在镇中心上了一辆公共汽车。看了六遍招聘广告,到了学校门口。保安对每一个要进校门的陌生人都进行了登记,仔细询问进校的目的。
一个多月前,争议最激烈的时候,十多名记者涌入学校大门。平湖衡中法人代表肖家兴在招生海报上留下手机号码进行招生咨询,成了记者的采访专线。除了争议前接受某媒体采访,小嘉兴一直很客气地说,采访需要学校主管单位嘉兴港社会发展局批准。
经过一个多月的争论,肖家兴用同样的一套说辞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嘉兴港区社会发展局局长张伟根听到记者的来意后挂断了电话,随后的每一个电话都在响三声后提示“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这场争论的另一方是浙江省的教育官员、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中学校长。
最恶心任性的“踩线招生”
“提前招生和奖励招生,平湖衡中招生是踩线的;奖励招生的做法无异于诱惑学生赌博,教育发展拒绝赤裸裸的商业逻辑。”第一个发言的是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他在接受浙江媒体采访时直言:“衡水中学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它眼里只有分数,没有人。与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他们觉得先进,我们觉得落后,浙江不需要。”
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王建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相当自信地回应了方红峰的抵制:“其他地方是否需要衡水模式,不是由当地官员决定的,而是当地家长的需要。”
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峰看来,舆论从一开始就把浙江教育界对衡水中学的抵制解读为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偏离了问题的核心,容易掩盖平湖衡中的真实问题。
“平湖衡中引起了浙江教育圈人士的反感。首先,它采用了一些我们不太认同的招生方式。在招生和办学的规范上,从一开始就在踩线。”张峰说,踩线主要表现在提前招生和奖励招生。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方展华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认为平湖衡中的这两种行为“太任性了”。
平湖衡中高级中学2017招生简章显示,第一批新生将于4月15日到校报到,比浙江中考提前了两个月。肖家兴向媒体解释,注册并不是开学,而是新生适应高中课程的准备。
方红峰在回答媒体关于平湖衡中提前招生是否违法时,发表了浙江不需要衡水的言论。他说,无论学校在“报名”二字上玩什么文字游戏,都明显违背了省教育厅2014制定的《关于改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随后,平湖市教育局核实平湖衡中违规招生行为,学校将学生报名时间推迟至6月中考后。
关于奖励招生,根据学校的招生简章,平湖衡中将对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被香港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学生,每人一次性奖励65438+万元;录取全国排名前十的国内名校,一次性奖励3-5万元。这比衡水中学合肥分校2015给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奖励的20万元多了30万元。
张峰指出,奖励入学的做法本身不是一种教育行为。在他眼里,这种方式无异于引诱学生赌博,而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则表示,这更像是对学生的一种贿赂。
“打败对手,成就自己,不择手段,利益最大化,教育发展拒绝这样赤裸裸的商业逻辑。”张峰说。
“中学全国招生,废话”
“衡水中学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掐尖。浙江教育界反应如此强烈,最大的担心是会破坏浙江相对均衡的县级中学的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研究衡水模式多年的教育学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东平在看到平湖衡中招生简章中有关提前招生和奖励招生的规定时,感到一种熟悉的厌恶感。
据他介绍,这些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的小动作,是河北衡水的惯用手段。除了提前招生和奖励,还可能涉及超规模办学和跨区域招生。
根据平湖衡中的调查,学校将设置高中和初中两个系。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将不再局限于户籍,而是面向全国招生,发展规模为144个班,6000名学生。
根据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2年发布的《城镇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普通高中最大规模为36个班,每班50人,学生总数***1800人。2012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要求,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普通高中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000所。
“虽然这些规定不是强制性的,但平湖衡中的预估规模显然远远超过了国家的推荐规模。”杨东平说。
至于跨区域招生,杨东平表示,国家为了促进民办教育,赋予了民办学校自主招生的权利。平湖衡中作为民办学校,有跨区域招生的权利,但有一个原则,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有很强的属地性质,服务于区域内的居民。“那全国招生呢,简直就是乱。是大学还是高中?”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2012印发的《关于做好民办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学校跨区域向生源地有组织招生,同一生源地招生规模超过10人的,需提前明确并纳入生源地招生计划。
据杨东平介绍,这些提前招生、奖励招生、超规模办学、跨区域招生的手段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掐顶。也就是说,在尽可能扩大招生范围的情况下,通过提前招生、提供奖励等方式,从全省各地抢夺优质生源,最终建成一所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跨区域掐人行为的本质是吸血和掠夺区域教育资源,会导致区域教育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会出现‘县内贫困’现象,‘县内贫困’会直接减少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损害教育公平。”杨东平说,破坏区域教育生态,进而损害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是对衡水中学为代表的超级中学的最大伤害。
“浙江教育界对衡水中学的加入反应如此之大。最大的隐忧之一,就是这样一个蛮族的入侵,会破坏浙江相对均衡的县级中学的教育生态。”杨东平说。
所谓“县域衰落”,是指区域内的超级中学将包括生源、师资在内的所有资源集中到自己身上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县域中学将难以为继。
以河北省为例,据《南方周末》报道,在2010中考中,邢台市10名前几名学生中,只有30人留在了邢台,其中近70人去了石家庄二中和衡水学校。2011中考前赞皇县有200名学生,只有60名学生留在赞皇中学。
“‘死在县城’对区域基础教育的破坏引发多米诺骨牌式反应,最终危及义务教育阶段。”杨东平说,山西中部等地的实践表明,只有稳定了高中,才能稳定初中。如果一个县的高中垮了,义务教育就很难稳定下来,初中的学生和老师就会严重流失。
杨东平进一步表示,在“县域萧条”导致的基础教育滑坡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超级中学最终损害了这些学生的教育公平。“像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因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给农村孩子创造上升通道的学校,但这种道德正义是假的。”
据媒体报道,根据衡水一中的生源结构,近80%的学生来自衡水以外的地区。很难说是为本地学生服务的,更别说是本地农村学生了。
杨东平认为,办好每一所县级中学,才能让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有更好的教育出路,才能保证省内高中资源的相对均衡,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