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的一生
从1951到1957,李良荣在山门小学完成了六年的小学课程。他的班主任叫张平,对他很好。李良荣崇拜张老师,尊重他认真负责的性格,模仿他漂亮的字体。每当暑假有空,他就去住校的张老师那里借各种书看。比如当时看的水浒传。张老师收藏的水浒原著最后几页已经被老鼠啃光了,但李良荣依然津津有味地读着。李良荣以后能写出好文章,应该和当年泛读打下的基础有关。
在学校,李良荣是老师和同学眼中聪明的好学生。在家里,他也是一个懂事的男孩。虽然因为父亲在上海工作,家里条件比一般农民好,但李良荣没有女人味。李良荣在家里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承担了劈柴的任务。他的手上有很多细小的伤痕,那是他小时候在山上砍柴时,山上杂草和荆棘留下的痕迹。
1999年,李良荣在离开家乡41年后回到柴桥:山还是一样,水还是一样,村里还有勤劳的人们...虽然小时候家里那条很宽的河,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的小,虽然他几乎不认识那些熟悉本地口音的年轻人,但他还是感觉到了一种别样。只有南山脚下的老榆树,哪里都找不到了。一问才知道是1958炼钢时砍的。
小学毕业时,他拿到了山门小学唯一的保送名额,去柴桥中学上初中。1958年春天,李良荣在柴桥中学读了一个学期后,随家人搬到了上海。
大学:考最难的就行。
荣生性好强,喜欢冒险,喜欢做别人看起来很难做的事情。他一开始就和复旦新闻系结缘,完全和他自己的性格有关。
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其实连“新闻”是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对新闻有什么热情或者憧憬,但是当他听人说复旦大学新闻系最难考的时候,他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上来了——我们来考最难的吧!没想到,他真的考上了。
由于历史原因,在复旦大学读本科的5年间,李良荣和其他同学一样,在“文革”中度过了两年,“四清”中度过了一年半,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极其有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甚至从未涉足新闻业”。1968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吉安地委宣传部工作,真正接触到新闻报道,开始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江西工作了十年,李良荣考研复旦新闻系,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其他困难都好对付,最要命的是考英语。李良荣高中本科学的是俄语,英语连ABC都不懂,一点基础都没有。但是现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考了,他更有干劲了——自学英语,从字母开始!
他开始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由于买不到参考书,他努力学习仅有的两本教科书和一本英汉词典。由于找不到老师,他就用自己的方法背单词。无论走到哪里,英语单词都是背下来的,甚至开会的时候还会拿出单词来看。那段时间,他在江西农村搞了一个“农营”。没有电灯,他不得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晚上看书看久了,煤油灯的煤烟都吸进鼻子里了。晚上迷迷糊糊睡觉不知道什么时候,早上醒来发现鼻孔变得漆黑一片。
这个从没上过英语课,也没听过正规英语发音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考研的英语难关,回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复旦课堂。这一年,李良荣32岁。
李良荣学英语的故事还没有结束。1979年秋天,在研究生第一年的第一堂英语课上,他的老师张曾祺教授大概是想了解一下这些新生的英语水平,让每个学生站起来依次读一篇文章。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流利,但李良荣的心里却忐忑不安——虽然通过了英语考试,但自学的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土法”拼写单词。他怎么能认真读他呢?一边思考,一边在教室里如坐针毡,别人什么都听不进去。
很快,就轮到李良荣读书了。李良荣刚念了一句,下面就有同学笑了。当他读完一段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笑得前仰后合。
李良荣知道自己的英语基础还很薄弱,接下来的学习自然不敢放松。最后,他在第一年研究结束时的英语及格考试中取得了82分的好成绩。后来毕业后和张曾祺教授成为同事,关系非常好。奖学金:李良荣,原创,复旦新闻学院最老的老师。在从教的几年里,他有很多出国或者去媒体发展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说他仍然想成为一名教师。他把这种快乐总结为“知道”的快乐。他的学生有的是年轻的本科生,有的是报社编辑、电视台台长等媒体骨干,有的像他一样成为了大学教授。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能形成“谈笑风生,博闻强记”的场面,李良荣尤其享受这种互动带来的乐趣。
李良荣讲课的习惯是不带课本,不带讲义。只要他有一杯水,他就能机智而有说服力。刚留校的时候,李良荣也很困惑:学生上课怎么听?有一次,当他在收音机里听到刘兰芳讲故事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故事讲得多好啊!情节的起伏处理得多么巧妙啊!每次说到重点,观众的心弦总能被讲故事人的语气紧紧扣住。李良荣突然意识到,如果课堂能像讲故事一样精彩,学生肯定会喜欢的!
因此,他在课堂上借鉴了刘兰芳讲故事的优点,注重讲课的节奏,不急于灌输知识,而是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和恰当的幽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就这样,他连续多年被新闻学院的本科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李良荣从事理论研究多年,出版了《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述》、《中国报纸理论与实践》、《西方新闻学概述》等9本书。其中,《新闻学概论》是“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01年3月至今,第二版已出版15次,12万册,被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这是最广泛使用的新闻教科书。并担任全国第一套完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主编,《媒介视野》系列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主编,《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新华出版社)编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