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四十七中学的历史沿革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九峰山脚下。是海淀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的校园原本是一个多入口的传统四合院,这是清朝秦春宫负责人范长喜的房子。李大钊被捕前,曾来此暂住。1924——1925冯玉祥、孙岳、胡景翼(号,李和尚)(国民革命军三大军长)捐图书馆(李和尚堂)及门前石桥。这两座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前身是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创建于1923。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1921年,中国* * *产党诞生。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 * *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中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辛亥革命时期跟随孙中山的李世曾,在京西温泉村创办了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

我们学校的创始人李玉英于1881年出生于河北莱文。其父李鸿藻在咸丰、同治、光绪时,历任财政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各国政务大臣。李世曾出生后,慈禧认他为养子,赏赐他官职。虽然被官职遮蔽,但他从来不穿满族官服;父亲虽然是宰相,却走上了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李世曾曾赴巴黎,就读于蒙达顺俄农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到巴斯德学院和巴黎大学从事研究,成为中国著名的生物学专家。李世曾曾组织《世界社》出版《新世纪》周刊,宣传“弘扬真理,倡导革命”。1906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与同盟会成员彭刺杀顽固反对清帝退位的满清贵族梁的活动,投身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1928年,他只身前往沈阳,劝说张学良采取“改旗易帜”的爱国行为。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欧美从事反侵略外交活动。李世曾先生在巴黎留学回国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后历任中法大学校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北平研究院院长。

李世曾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十分重视教育。1912年,他和吴在京发起组织“留法勤俭”,章程宣称:“改良社会,教育为先。”节约型社会宗旨明确提出:为“创造新社会、新公民”而努力1915年,李世曾帮助李光安等人组织“勤工俭学”,其宗旨是:“勤工俭学,增进劳动者的知识。”于是,李世曾和蔡元培于1916年发起成立了法中教育协会,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导致了举世瞩目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的出现。1920年,李世曾、蔡元培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23年创办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

“发展个性,培养品格,训练技能,培养健全公民。”李世曾先生的这一思想已成为温泉中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并贯彻于各种教育活动中。温泉中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创建的。学校的创始人决心通过改革和教育振兴中国。他们坚持用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所以温泉中学从建校开始就是一所爱国进步的学校。他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追悼会,铭记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他们开办平民学校,教农民学习文化,向农民宣传爱国思想。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誓死不做被征服者!”口号、示威和宣传。“一二·九运动”期间,温泉中学的学生和北平的爱国学生一起请愿示威。学生们唱着《毕业歌》,对着反动军警的大刀、水龙带、鞭子奋勇前进。徐州失陷后,该校因拒绝参加日伪组织的“庆祝”活动,被勒令停办。尤其是解放前夕,温泉中学已成为北平地下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据点。当时温泉中学师生400人,地下党员1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5%(北平地下党员3000多人,占北平200万市民的0.15%),人民团50人, 占全校总人数的12.5%(北民团有5000名学生)温泉中学的校友们,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为民族命运而英勇奋斗,在母校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温泉中学也非常重视一个健康公民应该具备的纯洁品格,提出了实事求是、敢做我是、忠诚、朴实、活泼、勇于培养优秀品格的要求。温泉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要发展生产,丰富强兵,使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生存,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员,成为一个健全的有能力的人,以此来应付其他一切环境,建立实际的社会经验。绝不是默读,观察固有的文化,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吃的理论不消化,就算教育功能用尽了。”温泉中学进步的教育活动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温泉中学在当时的北平享有很高的声誉。

北平解放后,改名为北京中法大学附属西山温泉中学。同年,中央重工业部拨出巨资改造校园,成为重工业部子弟寄宿制学校,更名为“中央重工业部职工子弟温泉中学”。党的罗同志(何长工同志的老师)成了我们学校的校长。65438-0953,我校隶属北京市教育局领导,更名为“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校园宽敞、教学设施齐全的大型全日制完全中学。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逐步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生动的局面。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进入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黄金时期,被列为北京市20所重点中学之一。从65438到0955,参加高考的同学基本都考上了高校。高教部从考生中选拔一批出国留学预科生,学校选拔12人。后来两次从学校选拔出国留学预科生。

文革后学校由重点中学改为普通中学,由全市统一招生改为当地农村招生,加上文革的影响,生源明显不如过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大家努力使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1984年升学率达到62%。从65438到0986,高考文科升学率跃居海淀区第五。1993 10,学校迎来七十周年校庆,数千名校友欢聚在欢聚一堂,祝贺母校七十华诞。他们对母校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深情的回忆,他们关注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冯、曲、李光、、颜怀如、李淑玲、张、张宏庆、、鲍天振等纷纷题词祝贺。李世曾先生生前的机要秘书钱志祥先生从海外归来,与李世曾先生的曾孙女朱朱一起到学校庆祝七十周年,告诉他:“我们一定要办好四十七中。”

如今,这所拥有80年辉煌历史的名校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1994年,四十七中与清华附中签约,确定两校联合办学的方针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附中清华附中的名校效应带动四十七中的发展”。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但是,47岁的中国人勇敢面对现实,努力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迎接更大的发展。

针对农村学生素质不高,社区文化水平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义务教育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的实际,学校于7月成立,1997,副校长郭京华任校长,家长与学校签订《义务教育协议书》(规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经过六年的探索,学校现在。今年学校被评为海淀区家庭教育先进单位,并被推荐参加北京市“百家好家长学校”评选。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初步形成了德育网络。“德育有效性研究”是学校所在市、区的集体课题,学校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教学上,我们正以新课程为契机,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探索自主学习的新课堂,建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引进外教,注重东西方文化交流。探索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

今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郭京华总裁提出了“对内重质量,对外重形象”的工作方针。学校在团队建设、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十年来,在几代校长的努力下,四十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建了办公楼和宿舍楼,对教学楼和实验楼进行了重新加固和装修,建设了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塑胶操场等。,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正以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发展提升四十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