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校教学领导听课评课的体会。

程红兵(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课程是三维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教材、课程资源等要素;相对于课程而言,教学是线性的,从课程规划到备课、上课、辅导、测试都是一个过程。相比教学,教室星罗棋布。学校教学领导要在课程、教学、课堂上做文章,第一位的应该是课堂。

那么,学校教学领导应该如何听课评课呢?

一、看专家怎么说。

学校教学领导要明确观课评课的目的。评课观课的核心点是促进教师的发展。所以,课堂评价要回归“原点”。

(1)专家如何评价课堂

我们首先要研究专家是如何评价课堂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说,一堂好课有“五实”。这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

长度坚实的阶级

实课是指有意义的课。学生听课和不听课是有区别的。这个课是有意义的,否则,这个课是没有意义的。

笔者听了一堂语文课《天上的市场》。一开始,老师用电脑呈现了一张非常漂亮的图片,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市场在哪里?”班里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就是天上的市场。”这个链接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很多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无效的,七八分钟过去了还没说到点子上。

2.人数众多的班级

实质类是指有用类。有些老师胡说八道,经常上不完课。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学生们很讨厌老师喋喋不休,喋喋不休地讲他们在课堂上已经知道的东西。

3.丰富的类别

富裕阶层指的是生活阶层。课堂最本质的特征是师生之间的即时对话,这种对话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师生之间的积极对话。

有一次,笔者去一个很不错的幼儿园上课。上课的内容是讨论六种动物是否应该穿衣服。最后师生讨论的结果是六种动物都不需要穿衣服。这时,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蛇是不会穿衣服的。”我听了之后非常开心。这个孩子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这是这个班级成功的标志。我不知道,老师说:“对不起,我们今天不讨论蛇。”问题一下子就被压下去了。我在评课的时候问,幼儿园有必要这么“课程化”吗?有必要这么“专注”吗?

4.普通班级

普通类是指普通类。现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已经脱离了常态。研究师范课堂,真正把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5.真正的阶级

所有的课都应该是遗憾的。但是,现在一些所谓的示范课、公开课太离谱了,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甚至孩子的答案都是提前设计好的。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宇易在82岁高龄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当了一辈子老师,我学了一辈子为人师表;我上过一辈子课,上过一代人后悔的课。“这是一位教学水平如此之高的德高望重的人说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

(B)专家如何评价教师?

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评价老师的。

长度大脑中有“类”

你说的“大纲”是什么意思?《纲要》是课程标准。教师应对课程标准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表达了一门学科对特定年龄的学生应该有什么学科要求。很多老师备课的时候不看课程标准,对课程缺乏宏观系统的把握。

2.胸中有一个“本”

胸中的“本”(即教材)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对教材了如指掌。很多优秀的老师上课几乎不需要看课本和教案,课本上的那些内容早就背熟了。宇易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中文不是她的专业。她要求自己记住所有她想听的课文。二是教师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什么是真正的理解?用什么方式我才能真正理解?我在上海建平中学当校长的时候,请老师把现有的所有版本的教材做了一个比较研究,有江苏版,人教版,语文出版社,山东版,上海版。把这些教材放在一起,老师就能清楚地明白什么是教材,哪些教材有长处,哪些教材有短处。这样老师就可以集合各个学校的长处,为我所用。

3.订单中有“人”

老师是教学生的,应该了解学生。一天下午,我在上海某重点中学听了三节课。在评课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很粗暴的观点:这三节课,三个老师分别提了很多问题,但是没有一个老师让学生提哪怕一个问题。我们往往凭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认识学生,却不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所以,老师让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有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眼睛把握学生此刻的思维状态——是困了吗?是顿悟?是《文恩拳》里的吗?

4.手里有“法”

有一次去一个鲜为人知的农村学校听了一节数学课。听完之后,我很佩服老师。这是一个农村中学的普通老师,既不是学科带头人,也不是高级教师。是什么让人佩服他?他让困难的学生上台解决问题,中等的学生改正错误,优秀的学生上台讲解,介绍更好更简单的新方法。这个老师很厉害,这一招相当于覆盖了所有类型的学生。他没有发表过任何关于资深老师的文章或评论,但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优秀的老师。

第二,看学生怎么评价。

现在,我课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拉着三五个同学坐下来和老师聊天。在谈到很多问题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感叹:“真没想到学生会这么想!”“这说明很多老师对学生的预测是符合实际的,有的则相反。学校教学领导要在一个年级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一)学生如何评价课堂

我只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自一个想在课堂上听到三种声音的学生。

1.喝彩

他希望听到老师或同学深刻精辟的观点,简单的想法、思路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希望在课堂上获得一些真知灼见。我觉得对学生的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一节课下来他们会满意吗?

但是我现在听的初中小学的课,很多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基本上老师鼓掌,孩子鼓掌,“啪,啪,啪,啪”,很有节奏。但这种掌声没有用,是形式上的,不是发自内心的。

大笑

他希望老师的课生动活泼,让学生有兴趣走进教室。复旦大学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人气教授”。第一位是《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教授。有人问陆教授,为什么你的课让学生这么喜欢?鲁教授说:“我必须让学生在每堂课上至少笑三次。”

3.辩论的声音

他希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进步。

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思维在与他人争论时最为活跃。当然,此时老师的教学效率也是最高的。

(B)学生如何评价教师?

有的同学说,好老师就是上课的时候比平时看起来漂亮的老师。老师虽然很苦很累,但只要进了教室,就应该容光焕发,用这种情感去感染孩子。

学生认为老师微笑时最美。有些老师已经上了十年二十年的课,但只要走进教室就不会笑,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永远欠学生100分。结果他们考了98分,还欠两分。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掉了。当我用石板迎接它的时候,指针在石板边缘轻轻一敲,大家都笑了,她也笑了。”西方有句教育谚语:“老师是带着微笑的知识。”

“察言观色”也应该是学校教学领导观察和评价班级的一种方式。可以和老师交流:上课要有这样的笑容,这样的姿态。我现在经常上课。上课的时候,我喜欢坐在可以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的角落。孩子的面部表情会说话,孩子的眼睛闪闪发光。这门课很成功。

3.我如何评价课堂?

至于如何评课,我提出“三观”:一是目标,二是过程,三是效果。

(1)看目标

1.看目标是什么意思?

第一,知道老师想干什么。如果五分钟后你还不知道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做什么,那么这节课就有问题了。第二,问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标取向,就是他的依据在哪里。目标依据来自学生、课本和老师。如果老师在设计目标的时候失去了学生,只按照课本来设计目标,就会出现问题。第三,继续问,这种教学有学科特色吗?如果数学课不是数学课,语文课不是语文课,那就有问题了。第四,再问一下这门课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当然,这种评价不是机械的,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从宏观上衡量。

2.教学目标最大的问题:目标模糊。

听了几百节课,发现教学目标最大的问题是目标的模糊性。老师写在教案上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东西却让人疑惑为什么。

去了上海一个很有名的学校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好。学生们期待着听到有专家来听课。结果我听了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非常想帮助老师,不停地举手发言(我们知道,高中生很少举手发言),但学生从来没有把握住老师真正想做什么,所以他们总是帮助。孩子们在流汗,老师也是。后来我很不客气的跟老师说,同学们都想帮你,但是一直不明白你这堂课在想什么,所以你越帮越忙,全班乱成一团。

3.解决教学目标模糊的对策

教学目标模糊怎么办?有三种解决方案:

第一,成绩证明。成绩证明通常是理科老师喜欢采用的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教师使用以下显性行为动词来表达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列举、定义、计算和演示。文科老师一般不用这种方法。其实他们不妨借鉴一下,比如学生读什么,联想什么,定义什么,判断什么,论证什么。当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方法时,课堂教学目标就会明确。

第二,行为条件。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将预期成绩的必要条件具体化。学生了解必须使用什么条件来满足要求。这样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第三,水平要求。目前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层次的概念,没有层次概念的课堂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水平是什么概念?要有时间、速度、准确、质量的概念。比如这个班是英语间谍,单词要教。老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拼写正确率达到90%以上,这叫水平概念,水平要求。有些老师只是说说而已,根本不知道孩子会得到什么。这叫无水平要求。

我当了多年校长,很少听体育课。现在我也开始听体育课。我听过一个体育课关于篮球的讲座,这个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投篮。下课后,老师把学生叫到一起,组织学生锻炼肌肉,然后分解射击的几个环节。老师示范,然后让两个学生示范。接下来,提供了许多篮球给孩子们投篮。快下课了,老师把学生集合起来,总结,最后解散。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学了什么,多少人学了,花了多长时间学了,老师也没问。我们来看看一个有水平概念的体育老师是怎么让学生在三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上飞机的。这是一个等级要求,有时限,有量化概念,有准确度。

以上三种方式都称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缺点是强调学生外在的行为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把内在过程和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设定目标。学习的本质是内心心理的变化。所以教育真正的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改变,而是内在的能力或者情绪的改变。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明确陈述记忆、感知、理解、创造、欣赏、喜爱、尊重等内在心理变化。

(2)看流程

1.注意教材的处理

关于教材的处理,我们经历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所谓“教教材”,就是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说什么就教什么。这是我们过去的一贯做法。我听了一堂关于徐志摩告别剑桥的课。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叫剑桥,为什么不叫剑桥。我听课的时候很烦。我在评课的时候说过,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老师不服气,说:“程院长,对不起,那是教工说的。”但是如果老师把东西从教工手里胡乱搬到教室里,他们需要什么?

我们今天提倡的是“用教材教”。“有教材教”就是我们不只是说教材有什么,我们只教学生需要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律来决定教学结构和规则。

那么,老师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呢?第一,找出学生已经知道的,老师只能查学生已经知道的。第二,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学生自己读课本能理解的内容。如果学生总结提炼失败,老师会给予指导和帮助。第三,教师应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即使不理解课本,也能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哪些内容。每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是预先设计好的,他们的组成应该是异质的。我在建平中学当校长的时候,提拔了三个副校长,一个教数学,一个教物理,一个教生物。我是一名语文老师。这三位副校长的思维结构和我不一样,思维方式也和我不一样。他们可以弥补我的不足,让我们的团队利益最大化。第四,老师一定要教,学生看完教材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澄清。第五,教师要针对自己不懂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理解的内容设计和演示活动。比如语文老师上课讲边塞诗,学生没有感觉。我们曾经包车,组织600多名师生从上海出发,第一站是Xi安的兵马俑。孩子看了之后,马上就能明白什么叫做厚重的汉唐文化。第二站是嘉峪关、阳关、玉门关。孩子们到了玉门关,马上就学会了什么“春风不过玉门关”;到了阳关,孩子们立刻明白了什么叫“平白无故出西阳关”...可见,特定知识与特定空间、特定活动有着内在联系。

2.注意教师的语言表达

现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一强调学生,老师就少讲,甚至少讲,导致老师的语言能力弱化。教师语言有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想清楚,说清楚,让学生听得懂,说得通。教师至少要达到第一层次。我在建平中学招老师的时候,一些名校的硕士博士也会来应聘。如果有人应聘数学老师,那么我们会让他做几道题。在他算出这些问题后,我们会请他把问题带到班上,并解释清楚,我们会问他。语文也是如此。我找一篇文章,让应聘者看三遍,最多九遍。之后,我请他把这篇文章带到班上,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我们想要他。如果他连想清楚、说清楚都不行,那他就不适合当老师。

第二种境界是有声有情,生动优美,让学生身临其境。

第三境界:词有限,意无穷,让学生充分想象,思考无穷。这是教师语言的最高境界。

3.注意教学策略的选择

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所谓“启发式”就是“问答”。“一问一答”其实很精致,但是老师们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在应用中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机械问答。老师出的题根本不值得思考。

第二,单模。主要是老师问,众生答。结果很多学生的问题被掩盖了。让孩子单独回答问题,有利于暴露孩子的问题。上课的目的是揭露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问答。老师一问问题,学生们马上站起来回答。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呢?没有经过思考的回答是低效的,低级的回答。

第四,把问题设在不该设的地方。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段课文“用尺子去钓鱼”。文章称,在丹麦捕获的22厘米以下的鱼必须放生,否则将受到严惩。老师把问题设在不该设的地方。他问学生:“他们会受到多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受到了老师的训练。当他们听说老师的话重音落在“严厉”上,他们就在严厉方面猜出了答案,回答:“把渔夫扔到海里去!”老师摇了摇头,发现学生的答案里没有问题。学生觉得老师一摇头,肯定不够。“让他坐牢20年!”老师继续摇头,学生继续回答:“判他无期徒刑!”老师继续摇头,学生只好回答“拍!”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强调公民要有法律和道德意识,要遵守法律,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却只是独断专行,漠视人命,这与文章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原因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设置不当,价值引导错误。

4.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

我上课的时候特别注意老师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上了一堂物理课,我知道这位老师用的思维模式是演绎法。他先让孩子们一起解决定义、定理、公式等问题;然后,带学生应用公式分析题目;最后,让黑仔做作业。演绎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再比如我听了一堂数学课,发现老师用的是归纳法。他从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出发,帮助学生明确方程与方程的区别,总结出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方程的解。然后,他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定义研究他们的错误。这是一个从个体到一般的过程。

这两种思维方式要一起考虑,一起使用。

5.注意开放性

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能不能开一点窗,增加自己的开放性?比如数学老师计算99×2等于几,能否换一种方式计算,比如100×2-2=198,增加开放性?当今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前我们说“课本是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说“世界是学生的课本”。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

在一堂以情人节为主题的英语课上,学生们正在讨论当年流行的“蓝女巫”。有同学感叹蓝色真好看!老师有了计划,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蓝。老师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同学回答:“蓝色。”老师接着问:“有什么意义?”有几个同学回答:“忧郁”。老师接着说,英语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高贵”。欧洲贵族通常被称为“贵族”,所以我们说贵族们经常抑郁,他们总是不开心。要幸福,就得穷,所以叫“穷幸福”。孩子们被他逗乐了,立刻记住了这个词的几个意思。老师乘胜追击,然后说:“蓝色还有一层意思——淫荡。”蓝皮书是一本黄色的书。”孩子们吓了一跳,瞪大了眼睛。这时老师放开了“中国文化中最高贵的颜色是什么?”学生回答道,“黄色!皇帝的长袍和宫殿的颜色都是黄色。”老师说,“好。在中国文化中,什么颜色代表淫荡?”“黄色?“学生们很惊讶,不禁思考中外文化的差异。老师接着说:“哈哈,原来在任何情况下,贵人都是好色的!" "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思,还开始思考文化。这就是开放的价值,需要老师的功力。

6.注意侧例和反例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特别注意正迁移。对于一类题目,有的老师先在课堂上分析解释一个例子,然后提供一个与之相关的例子,好像所有同学都学过了。而有经验的老师不仅会给学生正面的例子,还会给学生侧面的例子和反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任何例子和反例,只强调同一性,不强调差异性,那么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有同性和差异性。

(3)看效果

1.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

老师怎么教往往取决于学生怎么学。

第一,从认知角度,关注学生以前不知道的,通过这节课学到的;学生们不知道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第二,从情感角度,关注学生以前不喜欢的,现在喜欢的。

要看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最好是看学生的表情,注意学生是否全部参与,眼睛是否在动,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交流状态。

2.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考虑其即时性的短期效应,即“三高”。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学习强调效率)。二是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态度积极,情绪高涨)。第三,学习的幸福感高(学习乐趣、快乐、健康)。

我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的长效性,即“三化”。第一,知识技能结构。第二,过程和方法的系统化。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合理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一是求真;第二,问题。如果这堂课老师不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那老师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吗?最近出版的《大背叛》一书揭露了一些伪科学的东西和所谓科学家犯下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我的语文课是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但是,我要求他们:一是自说自话,二是讲道理,有证据。

我听过一节物理课,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都没有问题。那么这个班是效率最高的班吗?在评价班级的时候,我坦白的说:我没有看到这个班有什么问题,而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老师提问后,同时解释,孩子就没有犯错的机会了。也就是说,老师给了学生牙套和拐杖,却没有给他们方法。老师总是领着学生,那么学生会不用拐杖走路吗?以后学生会独立发现问题吗?

3.关注新课程理念

看课堂效果,还要看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激情与智慧合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