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孩子学习很好,到了高中就跟不上了。我该怎么办?
很多学生只注重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些同学根本不预习。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览有什么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预习中要: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和之前学过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这节课的内容与之前知识的联系,找出需要的旧知识,补上此时的知识;找出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讲课的重点);对于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用笔画或者提前做笔记。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课上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听力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在每次上课前有意识地要求自己“上课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反正有书,课后可以看。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往往不想听,或者上课遇到障碍就不想听。导致课内宝贵时间被浪费,课后学习负担加重,这大概是部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
上课注意听讲很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态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时每刻选择性地反映事物;注意力的集中可以使事物清晰深刻地反映在人脑中。正因为注意具有方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活动的功能。思考是思考的线索。听课时,你必须理清思路。要清楚地了解教师讲课时使用的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目的是向教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思维,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进入更高的层次。分心是注意力的反义词。注意力分散不是缺乏注意力,而是对当前的学习任务缺乏专注。心不在焉必然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而不知其味”。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好处是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学习后通常出现的快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记忆后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之后逐渐变慢。因此,我们应该复习刚刚学过的内容。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拉长。“趁热打铁”正当其时,学习也正当其时。学习后避免长时间复习。这样,学过的东西就会忘记,相当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可以获得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是指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达到了新的整合程度。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意味着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从整体、整体或联系上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体系中的应用位置。其次,知识的系统化可以让越来越杂的知识变少变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从“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知识系统,容量大,好记,好用。最后,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记忆。原因很简单:孤立的东西容易忘记,相关的东西不容易忘记。要想把知识系统化好,第一,平时要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搭建一座“知识大厦”准备材料;第二,要愿意坚持努力思考。懒惰、逃避苦思的人,是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第三,要学会科学思考。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很明显,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效果。经过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知识是否理解、记住,记住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仅靠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你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记住了,是不是能应用,只有在你做作业的时候通过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实很多同学通过做作业来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公式的变换也更加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考[微博]和[微博]维度的能力;面对作业中的问题,会引发积极的思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应用了新学到的知识,还得到了“思维锻炼”,使思维能力在回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提升。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精挑细选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即使是你做过的习题,也不要一下子扔掉,要定期整理,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
5.练习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做过强化练习,但是做完题目并不算完全成功。重要的是延伸、拓展和深化知识。所以,反思是解决问题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做完练习后,要从五个层面进行反思:1。如何制作?解决问题的方法;2.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想解决问题的原则;3.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思考解决问题;4.还有别的办法吗?哪种方法比较好?想各种办法,培养不同的思维;5.可以换成另一个练习吗?对一个题目的思考是多变的,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当然,如果有错解,就要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回答类似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克服常见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有很多好习惯是应该培养的,比如有疑问就提问的习惯,有错误就纠错的习惯,做实验的习惯,找参考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索的习惯等等。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也有预习认真、听讲专心、复习及时、独立完成作业、主动考试等良好习惯。
6.积极参加考试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评价,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为了检查教与学的短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在考试复习前动员,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些同学在考试中得不到应有的水平?这就涉及到考试的准备、考试的表现、考后的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决定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和能力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条件;一个是方法因素,也就是要不要考的问题。应该怎么考?首先,你要对考试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不要再给自己压力了。考试前,不要去想考试的成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要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试失败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现实一点;正确处理外部压力。其次,考前好好休息。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保证身体健康。再次,在考试的过程中,注意答题的顺序,按照先易后难的答题方法,认真审题,如果记不住,先放在一边,做好了再仔细检查,改正错误。
7.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课本,可以独立理解知识,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分析知识与时间的关系,反复推敲,理解课本,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水平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全国高考[微博][微博](Q吧)为了选拔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
8.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开启智慧的“天窗”。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适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个词有两层意思。“观察”就是看,“考察”就是思考。不去思考,就不是真正的观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没有意义。要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脑处理信息,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9.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学记》上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之间在学习和思维上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相帮助学习讨论。每个人都要努力吸收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他们像蜜蜂一样,不断吸取方群的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蜜。
10.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一章、每一节中的知识都是分散的、孤立的。为了形成知识体系,课后一定要有总结。总结所学知识,抓住应该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混淆的概念。每学一个专题,就要把分散在每一章的知识点连成一条线,辅以一个面,形成一个网,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思维活跃。
上面提到的十大学习习惯并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教条。在这里,我只是希望能吸引玉。如果学生想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体验,那我们就来看看新课程的优秀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