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必备课件

作为一名无私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使教学更加科学。教学计划应与时俱进。教案怎么写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static/uploads/YC/20211220/53 ee7e 2e 361f 247 f 8 ffc 07 b 948 b 884 ca . jpg " width = " 484 " height = " 300 "/>

#地理联考课件1#

一、教学目标:

1.用例子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

链接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天元广场

2.亨廷顿理论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圆的。

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理论和数字。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的了解。

链接二:测量地球的“身体”

了解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和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花了三年时间环游世界,今天乘飞机航行只需两天。地球有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球表面积来回答。

链接3:全球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了解地球上的设备。

3.纬度和纬度。

4、经度和精度

5、练习如何使用经纬网定位。

链接四。本节主要知识部分(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

3.纬纱和经纱

4、经纬网定位

链接5,任务:

工作簿第1节地理填充图集第1节

#地理中考必备课件2#

教学目标

1.亚洲的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单位。

2.亚洲的河流。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亚洲的地形特征,地形单位。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播放《亚洲英雄》的MP3或动画,引出话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1)地形起伏大,河流长:(板书)

1,亚洲地形区分布:

展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位,再看地图找出对应的地形单位。

学生走向讲台,指出所需的地理单元:(根据地形分成三组)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问:我们以什么顺序寻找它?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征:

展示PPT并提问:

告诉我亚洲主要地形区域的位置,以及根据高度计测得的它们的‘大概高度’。

找到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有多高。

总结:地形起伏。

点击“亚洲概况”

总结:北纬30°沿线的亚洲大陆地形,中间高,东西低。

最后,总结了亚洲地形的特点:

地形起伏不定

中间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看书,展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亚洲的3条主要河流:

阅读这本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到讲台上找河流:分成四组。

黄河、长江和湄公河

恒河和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和锡尔河

在寻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动方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恒河和印度河流入印度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向北冰洋。

最终没有流入大海的是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是如何不同地流动的。

南,北,东,西

(3)亚洲的河流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个分布和地形分布有什么关系?

亚洲河流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中间高,四周低,大部分发源于中间的山地和高原,流向四周较低的平原和丘陵。

(4)亚洲河流有什么特点?

亚洲幅员辽阔,中间高,四周低,这使得许多河流历史悠久。

活动:P9页面

1.总结北美的地形特征。

(1)找出沿海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的位置和大致海拔高度。

(2)根据“相对一致性和空间连续性”的原则,将北美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并给出了这三个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脉和高原。

(3)阅读地图,指出北美大陆沿北纬40°由西向东的变化特征。

沿着北纬40°的纬度从西向东,北美大陆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概括起来,北美的地形特征如下

地形多样,东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说明北美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找出图片中的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因为北美东部和西部是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所以许多河流从东部和西部发源,流向中部,汇聚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地理中考必备课件3#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用地形图讲述亚洲地形特征,知道亚洲河流的流量特征;

2.能够推断地形和河流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一个大陆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

2.通过参加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亚洲这个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良好感情,形成强烈的自豪感。

二,教学中的难点

焦点

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困难

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第三,教学过程

链接1:引入新课

谚语介绍。通过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谚语的介绍,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然后指出它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是地形,二是河流。这就引出了本课对亚洲地形和河流的讨论。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征

活动1:了解地形

①阅读“亚洲的地形”地图,对照图例在三分钟内找到以下地形区域,阅读海拔信息,并试着记住它们在亚洲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脉:东西伯利亚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根据老师的提示,请一会儿读出一个地形区域。大家先举手回答。先举手的同学在你右边的地形图上标出代表地形区域的“名称栏”和“高度栏”。来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牢,标记最快。

用珠穆朗玛峰和死海的高度差解释地形学的概念。

活动二:讲故事。

前后四个学生为一组,按照以下分工完成活动:按照情景1分组人数为单个,按照情景2分组人数为偶数。请记住你们的分工。

情况1:你的团在亚洲大地上沿着80 E经线由北向南行进;

情景2:你们一行人在亚洲土地上沿着北纬30°自西向东旅行。

一路上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域?他们的高度是多少?请大家讨论后用流利的语言与同学分享自己对这条线上地形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你看两个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它们是沿着80 E和30 N的亚洲地形剖面。

老师总结:亚洲地形特点:地形起伏,中间高,四周低。

转折点:现在请回忆一下老师的那句话“水往低处流”,地形特征已经画出来了。你觉得这个时候亚洲的地形会对他的河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亚洲河流的特征

活动3:了解河流

①阅读《亚洲地形图》,在图中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水流特征。

一、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北冰洋)由南向北流动。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从西到东

C.恒河和印度河;(印度河)从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从东到西

老师总结:亚洲河流的特点是放射状,从中间向四周流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链接3:巩固和扩展

拓展:在分析某个大陆的自然环境时,我们的思维应该是怎样的?

分析一个大陆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阅读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的大致情况;

2、能概括大陆的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

第四步:总结作业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分析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老师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亚洲水往下流的体现和原因,还能真正让人往上爬,永不止步。

作业:北美的地形和河流有什么特点?两者是什么关系?

第四,黑板设计

#地理中考必备课件4#

教科书分析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和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其抽象性和较强的空间概念,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选择,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显,强调现象描述,忽视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全过程,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和昼夜交替。

(3)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动手示范感知地球的运动,开发空间想象力。

(2)在探索自然现象成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地理终身有用”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其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中的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运动规律。

2.给出正确的例子来说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和教具的准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 * *探索。

第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第一节中,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并知道一些关于它的数据。播放动画《席地而坐日行八万里,观天象,观千河》。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学生回忆旧知识,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什么特点?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课本内容和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生自主学习(1)”的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1)”

让学生展示自己,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是如何发生的?

如果地球不旋转会发生什么?

(2)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会发生什么?

探索昼夜的形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一边演示一边解释。

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看北极和南极,可以简单的说地球从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指导。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明白我们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有用。

老师和学生* * *学生关于时区的知识。

跟老师学习时区知识,完成“师生共探(一)”中的空白。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统一时间?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习计划《师生共同探索(一)》。

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时区有初步的了解。

老师以诗歌的形式总结了地球的自转。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复习知识。

播放动画《穿越四季》。

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习“太阳的高度”和“昼夜的长短”。

和老师一起学习,完成学习计划上的“师生探索(二)”。

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为下面的“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做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索“太阳的革命”

合作探究能力。

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了解?用动画来补充或强调。

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测试合作学习。

理解科学史上“天转地”的争论。

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区的划分。

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扩展。

延伸和扩展

思考并回答。

测试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你感觉如何?

总结反思。

培养整理和巩固知识的能力。

五、黑板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轮换: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变化,时差。

2.革命: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五区。

#地理中考必备课件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能准确分析城市发展的问题和条件。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看图、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初步形成保护聚落的理念。

二,教学中的难点

焦点

城市住区和农村住区的区别。

困难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第三,教学过程

链接1:引入新课

多媒体介绍与展示:乡村与城市景观。人类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有趣的“活”景观。请看下面的图片。它们在哪里反映了景观?这些景观有什么特点?这就引出了“结算形式”这个话题。

环节二:新课程教学

1.定居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城乡景观图,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问题

(1)什么是结算?

(2)结算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师生总结,聚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地方,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

2.城市住区和农村住区的差异

问题

(1)城乡景观有什么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住房密度、高度、道路分布、人口分布、生产活动类型)

(2)为什么城乡景观差别这么大?

观察学生活动的图片。在前桌和后桌四人一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教师入职培训

农村是人口少的居民的居住地。最小的叫村,大一点的叫集镇。农村的房子一般不高,但是经济实用。农村周围有农田,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农村居民有集中的,有分散的,大部分是依山傍水,沿着河流或公路的山麓。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产业的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聚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城市住区中的问题

生活在转型中的城市有很多优势,比如娱乐活动丰富,信息流通快,教育条件好,但城市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城市有哪些问题?

学生的活动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

师生总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工业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犯罪率高等等。

4.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在过渡之前,我们了解了定居点的形式,主要包括城市和村庄。但自然界中的地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的村庄发展成城镇。

教师活动PPT展示了农村向普通城市演变的示意图。

本文简要分析了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索读图。(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分析)

教师和学生总结说,定居点的形成受到水、地形、气候、交通和其他条件的影响。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环节三:巩固提高

梳理一下书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第四步:总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分享并总结本课的要点。

作业:查资料,收集南北聚落的建筑风格差异,试分析原因?

第四,黑板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