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①宫殿

中国古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包括殿和厅两类建筑,其中殿是供奉宫殿、仪式和宗教的建筑。大殿和寺庙的名称都出现在周代。“厅”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早,原意是指建筑正面对外开放的部分。大厅左右两边井然有序,夹在中间,两边是房间和隔间。这样的一组建筑也统称为厅堂,一般指皇帝、王子、医生、学者的居住建筑。“庙”字出现较晚,原意是Kobuko的出现;用于建筑物,表示高大,地位突出。自汉代以来,厅堂一般指府衙中的主要建筑和第一宅,但宫殿、寺庙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为厅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寺庙和大厅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台阶,房屋主体和屋顶。其中,台阶和屋顶构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寺庙和殿堂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寺庙和大殿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的比较早:大殿只有台阶;寺庙不仅有台阶,还有特色,就是除了自己的基座,下面还有一个高高的平台作为基座,用长长的台阶连接起来。寺庙一般位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等建筑的中心或主轴线上,平面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寺庙的空间和构件规模往往较大,装饰手法也较为讲究。一般来说,大厅是大厦、办公室、住宅和花园中的主要建筑。它的平面形式多样,体量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简单,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色。

(2)展馆

中国古建筑中的多层建筑。早期的建筑和亭子是有区别的。楼是指沉重的房子,亭是指下部架空,底部高悬的建筑。一般亭子平面近方形,两层,可横坐,在建筑群中能占据主要位置。比如佛寺里有亭子,都乐寺的观音阁就是一个例子。建筑狭窄弯曲,在建筑群中往往占据次要地位,如佛寺中的佛经楼、宫殿中的后楼、阳台楼等。,位于建筑群的最后一排或左右隔间。后世的“亭”和“阁”两个字没有严格的区分,在古代也有很多建筑形式和用途。塔出现在战国时期。汉代的塔都达到了三层楼。阙楼、石楼、王楼等。都是汉代广为使用的亭台楼阁。汉武帝相信神仙方术,认为建高阁可以成仙。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的佛塔建筑也是亭台楼阁。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四十余尺”高,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山西应县佛宫寺萨迦塔建于辽代,高67.31米,至今仍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可以登高远眺的风景建筑通常以亭台楼阁命名,如黄鹤楼和王腾亭。中国古代的亭子大多是木制的,有很多种框架。井场形状的正方形重叠而成的高楼叫井型;单层建筑层层叠叠,形成整体建筑,过磅房型。唐宋以来,楼层之间增加了一层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楼和地板,其外檐挑出来形成平台。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不连接,结构连接方式复杂。明清以来,亭阁结构将各层木柱连成长柱,并与横梁重叠形成整体框架,称为柱。此外,展馆框架还有其他变化。

(3)展馆

在中国传统建筑周围开放的小规模点状建筑,用于人们停留和观看,也用于仪式,俗称亭台楼阁,出现于南北朝中后期。“馆”也指古代的基层行政机构,它也有招待所的形式。一般亭台楼阁都设置在人们可以驻足观赏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山丘、水边、城头、小桥、花园等。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亭子,如碑亭、井亭、祭亭和钟亭。除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形、链形、梅花形、扇形亭形等多种形式。展馆的屋顶有复杂的点、丘、锥和其他形式。大亭子可以建重檐,也可以四周建筑。陵墓和祠堂里的碑亭和井亭可以做得很庄严,比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子可以做得富丽堂皇,比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亭子可以做得轻盈飘逸,比如杭州的三角亭。不同形式的展馆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结构做法,亭子结构多为木质,也有砖石结构。亭子大多由金字塔形屋顶和圆锥形屋顶构成。四角锥顶出现于汉代,八角锥顶出现于唐代明代。宋代《建筑法式》所载的“亭斗尖”与伞架结构相似。这种做法在清代南方的园林中可见一斑。明清以后,方亭用角梁,多角亭用烤梁,层层叠叠。长方形亭子的结构与建筑基本相同。

(4)画廊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有盖通道,包括回廊、游廊,具有防晒、防雨、供人休息的基本功能。画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厅檐口下的走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建筑造型中形成真实感和节奏感变化的重要手段。庭院四周的回廊对美化庭院空间的格局和体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造成庄重、活泼、开放、深邃、闭塞、连通等不同的效果。园林中的游廊主要起到划分景点、引起各种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的作用。在走廊的细节中,往往有几何形的栏杆、长凳、鹅颈椅(也称美人斜倚或王子斜倚)、悬挂、彩画;隔墙经常用各种各样的透光窗、漏窗、月门、瓶门和其他装饰性建筑构件来装饰。

(5)台湾馆

在中国古代,地面上高高的夯土墩叫梯田,梯田上的木屋叫亭子,两者统称为梯田。最早的露台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开放式大厅,有圆柱,没有墙壁,建在夯土平台上,用于俯瞰,盛宴和拍摄。有时它有防潮和防御的作用。太虚境内遗址众多,如春秋时期的金盾新田遗址、战国时期的燕下渡遗址、邯郸的赵国古城、秦代的咸阳宫等。,所有这些都保留了巨大的阶梯夯土平台。亭子也指一个四面敞开的大房子。唐代以后,临水或建于水中的建筑称为水榭,但与亭台楼阁完全不同。

(6)寺庙

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形式要求严肃整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祭祖的寺庙。中国古代皇帝和王子以及其他供奉他们祖先的建筑被称为祠堂。皇帝的祠堂叫太庙,庙制世代不同。祠堂是最高等级的建筑。贵族、显贵和贵族家庭祭祀祖先的建筑称为家庙或祠堂。模仿祠堂的朝向,位于大宅东侧,规模不一。有的祠堂附设义学、义仓、剧场,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2.供奉圣贤的庙宇。最著名的是孔丘的孔庙,也被称为文庙。孔丘被认为是儒学的始祖,汉朝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崇拜儒学。山东曲阜的孔庙是最大的。供奉三国时期名将关羽的庙宇,叫关帝庙,也叫武庙。有的地方建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很多地方也供奉名臣、圣贤、义人、解列,如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那里供奉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河南汤阴祭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王越庙”、“岳飞庙”。

3.供奉山川和神灵的庙宇。中国自古以来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立寺庙供奉,如后土寺。最著名的是供奉五岳的寺庙——泰山、华山、衡山、衡山、嵩山,其中泰山的岱庙最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和财神庙。

(7)祭坛

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国。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谷经坛、国坛等。北京内外。祭坛不仅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个建筑群的总称。祭坛的形式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比如天坛和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是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是圆的,地是圆的理论。天坛所用石头的数量和大小都是奇数,这就是古人以天为正,奇数为正的说法。祈年殿有三重重檐,上覆三色琉璃瓦:上檐的蓝色象征蓝天,中檐的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的绿色象征万物。乾隆十六年,三层楼都是蓝色的,是为了祭天而设计的。

(8)塔

供奉或收藏佛教遗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骨等的高耸的点状建筑。,又名“佛塔”、“宝塔”。宝塔起源于印度,也常被称为“佛像”、“宝塔”、“浮图”。塔是中国古代最具多样性的建筑类型之一。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础、塔身、塔顶、塔闸组成。地下宫殿包含遗迹,位于塔基础中间的地面以下。塔架基础包括基座和底座。宝塔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莲花、盖碗、相轮、宝珠组成。还有一座宝塔,宝盖,圆灯,初升的月亮,轮顶的圆球。

塔的种类很多,中国现存的塔有2000多座。按性质分,有佛塔、僧墓塔供祭祀;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金属塔、陶塔。按结构和形制可分为亭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等特种塔。著名的亭阁有Xi安慈恩寺塔、兴教寺玄奘塔和苏州云岩寺塔。著名的米岩塔包括登封宋岳寺塔,Xi安建福寺塔和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著名的单层宝塔有历城神通寺的四门塔、北京云居寺的石塔群、登封惠山寺的净藏禅师塔等。宝塔漆成白色,俗称“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和山西五台县塔院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因北京正觉寺的金刚宝座塔而闻名。

(9)影壁

建在庭院大门内侧或外侧,作为大门对面屏障的墙,也叫照壁或照壁。影壁可以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与街巷相连,但限制在大门内外。明清时期,影壁在形式上分为一形和八形。北京大型住宅的大门两侧有许多八字墙,与马路对面的八字影壁相对,形成比大门前街道略宽的空间;门内用一面之字形的影壁,与左右墙壁和纱门组成一个方形的院子,成为街道到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的影壁多建在门外。农村房屋的影壁也是用夯土或土坯建造,上面有瓦顶。宫殿和寺庙的影壁大多镶嵌玻璃。明清两朝的宫殿、寺庙、办公室、第一宅都有影壁。山西大同著名的九龙壁是明太祖的孙子朱元璋的儿子朱贵面前的琉璃影壁。北京的北海和故宫的九龙壁也很有名。

(10)方桌

中国古代具有表扬、纪念、引导或象征作用的建筑包括牌坊和中国钟表。牌楼又称牌坊,是一种只有单排柱子的建筑,用来划分或控制空间。单排柱有额头,其他构件无顶的称为牌坊,有顶的称为牌坊。这种屋顶俗称“楼”,柱子上端高于屋顶,称为“飞檐走壁”。当牌楼建在宫殿、园林、寺庙、陵墓等大型建筑群体的入口处时,其形制层次较高。田冲牌楼大多建在城镇街道的关键点,如道路的起点、十字路口、桥梁的两端和商店的门面。前者成为建筑群的前奏,营造出庄严、肃穆、深刻的氛围,为主体建筑起到陪衬作用;后者可以丰富街景,标记位置。在江南的一些城镇中,许多牌坊相继建在街道的对面,大多是为了“显示名誉和荣誉”或“表彰孝顺”。在山区景区,牌坊也建在山路上,这不仅是参观寺庙的前奏,也是山路进步的标志。

华表是一对柱子,起象征或纪念作用。汉朝称桓彪。元代以前,中国的手表主要是木制的,上面插着十字形的木板,顶上立着白鹤,多位于路口、桥边、办公室等处。明朝以后,中国的表大多是石头做的,下面有须弥座;石柱上端雕有云纹石板,称为云板;原来立在柱顶的仙鹤,改成了蹲踞的猛兽,俗称“吼天”。华表被石头栅栏围着。精美的浮雕应用于中国手表和栏杆。明清时期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也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的卢沟桥头。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华表和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十三陵碑亭周围的华表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一,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它闻名于世。

长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建造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赵、魏、齐、燕、楚等诸侯国修建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卫。秦国吞并六国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劫掠,公元前213年启动了修建长城的浩大工程,将原来的秦、燕、赵、魏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整个工程* * *征用了30万农民工,用了10多年才完成。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沿黄河至内蒙古何琳,北至阴山,南至山西雁门关,东至辽东长城,全长3000多公里。因为长城工程极其艰巨,民工的处境非常悲惨,所以留下了孟姜女在长城哭泣的传说。

汉代除了重修秦长城,还修建了内蒙古河套以南的朔方长城和凉州以西的长城。凉州西段北起内蒙古居延海(今额济纳旗),沿额济纳河,经甘肃金塔,西入新疆至安西、敦煌、玉门关。整个长城是“五里一槛,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汉朝以后,北魏、北齐、隋朝、晋朝等朝代都部分修建了长城,到了明朝,又全部重修。长城建于明朝,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约6700公里(13000公里)。整个重建过程持续了100多年,可见工程的庞大和艰巨。其中山西以东的长城采用内夯土外砌,山西以西的长城采用夯土。整个长城上有很多关城,都是建在险峻的地方。著名的有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气势雄伟,布局缜密,结构严谨,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相传修建这座雄关时,不仅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而且用料计算也十分精确。关城建成后,只剩下一块砖,被后人放在关城的小楼里作为纪念。人们现在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重建的,而以前的长城只剩下一些遗迹。

绵延10000多英里的长城,穿越高山、激流、峡谷等险峻路段。工程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磅礴精神和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勘察、规划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和军事技术的高超水平。

第二,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1087亩,占地72万多平方米。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故宫建于1406,是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时修建的宫城。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所谓的外院和内院。外院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廷由正史、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组成,是皇室居住和生活的区域。按照四柱为一室的传统,有近万间,建筑面积约654.38+0.5万平方米。

宫殿被紫禁城环绕,高10米,护城河宽52米。整个城市有四个门,东、西、北、南。南门为午门,北门为宣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座塔楼。每座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结构复杂,风格奇特,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关于炮塔的建造,还有一个传说是鲁班编了一筐稻草作为模型演示。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整,主次有序,通过形体的变化和起伏,空间丰富多变。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城墙墩上建有一组建筑群。中间是宫殿顶上的九间宽的重檐大厅。两边檐脊相连的庙宇向外延伸,每个角落都有一个高高的角亭。这组建筑叫五峰塔,雄伟壮观。进午门,过一个大院子,过金水桥,进太和门,就是外院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后,依次建在高高的工字形桥台上。桥台高8.13m,分三层,汉白玉材质。每层都有一条石雕御道,两侧装饰有围栏、岗哨和水龙头。据统计,有1414雕刻栏杆,1460雕刻云龙翔凤图案的岗哨,165438水龙头。这些石雕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和功能上起到引流作用。栅栏下和瞭望学校凸出的水龙头口都刻有小孔。每当下雨的时候,水就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就像一千条龙在喷水,这是一种壮观的景象。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大殿高35.05米,宽63.96米,深37.20米。它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其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螺栓基础上架设一根木柱,将木柱搭在横梁上,在横梁上架设一根小短柱(瓜柱),再在框架上搭一根较短的横梁;从大梁到顶部,可以用小柱子把几层梁重叠起来,层层加高,每层的梁又层层缩短,形成双檐;顶层架设脊瓜柱,两组框架之间交叉檩条;檩条上铺木椽,椽上铺木板(看板),板上铺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级加高,横梁逐级缩短,形成坡屋顶;屋檐由斗拱挑起,既能承重,又能增加装饰效果,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采用了这种结构。用73根大木柱支撑梁架,形成双檐屋顶,上檐斗拱跃出,单斜、三斜、九阶,下檐单斜、七阶。整个建筑雄伟壮丽,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与国外要求富丽堂皇、庭院开阔不同,内院作为皇后的生活居住区,呈现出庭院纵深的特点,东、西、西六宫融为一体,排列有序。还有一个后院御花园,美丽幽静,可供游乐。

整个故宫布局,以午门至神武门为中轴线,对称布置。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天安门广场,向北延伸至景山,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重合。登上景山远眺故宫,飞檐重叠,琉璃连片,瑰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建筑之瑰宝。

第三,颐和园

园林集建筑美、艺术美、自然美于一体,是科技与艺术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果,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精致园林。颐和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现在保存完好。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部,距方圆8公里(16英里),占地4350亩,规模宏大,风景秀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晋朝。金章宗曾在此建有金水书院,是当时西山八大书院之一。它的山叫金山,玉泉水引至山下作池,叫金池。元朝时,传说有个老人在山上挖了一个石刻骨灰盒,把金山改名为翁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两次将玉泉之水引至山下,将金池疏浚扩建为大型水库,改名翁山泊和达波湖,俗称西湖或西海子,从湖中挖出的土运上山加高翁山,成为山高水阔的风景区。到了明代,翁山改为金山,翁山公园改为金海,袁晶庙依山而建,湖滨还建了一个不错的山景园,统称为山浩园,俗称西湖胜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袁晶庙的基础上,为庆祝母亲生日,修建了大弘治,改金山为万寿山,疏浚金海,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叫清漪园,工程用了15年才完成。此后,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景明园、香山的景逸园、长春园、圆明园都被称为“三山五园”,而清漪园更是独树一帜,有“燕山何处最悠然,无双浪漫月归昆明”的美誉。让人气愤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三山五园遭遇厄运。被洗劫一空后,又被放火焚烧,清漪园除少数建筑外,化为灰烬。1886年,慈禧贪污海军经费,历时10年,建成并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被八国联军劫掠焚毁,1902年,慈禧再次复辟。现存的颐和园,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技艺的高超造诣,也将列强侵华的罪行和清末统治者的腐败行为摆上了历史耻辱柱。

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风貌和造园手法,并有所发展。全园布局大致可分为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整个花园有以下突出之处:

1,以水取胜。水域面积占整个公园的3/4。设计师根据开阔水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布置。主要建筑和景点面向昆明湖或俯瞰湖面。为避免开阔湖面的单调,用长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区域,湖中还布置了凤凰码头、镜亭、造剑堂等岛屿,以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三大神山,使水域既开阔又有趣。

2.湖光山色。湖北岸边的万寿山高58米,像一面绿色的屏风直立着。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千山是整个园林的中心,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从山顶的智慧海出发,有佛香阁、覃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会玉宇坊到达湖边。其中琉璃瓦无珠殿(智慧海)和高度为41米的佛香阁气势恢宏,是最具特色的建筑。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排列着许多箔式建筑。宝山湖周围有长长的轮廓和石头栅栏,清晰地区分了湖和山,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对比鲜明。前山建筑金碧辉煌,后山建筑掩映,景色幽静;昆明湖气势磅礴,后湖(苏州河)幽静玲珑,东宫门建筑密集,西堤、西堤风景秀丽。强烈的对比使游客感觉不同,从而增加了更多的兴趣。

4.场景跟随步骤。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将建筑、梯田、亭、阁、厅、榭、亭、阁、曲廊、假山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景点。景点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有机的联系,让人在公园里漫步,景色处处变化,层出不穷。

5.借景。设计师不仅考虑了园中景物的相互配合和借用,还充分利用了周围的景物,使西山的山峰、西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看起来都像是园中的景物。这种巧妙的园内外景手法,给人一种园林范围更加扩大的感觉。

6.花园里有一个花园。在万寿山东麓,按照无锡惠山园建造了一座幽默园。它以水池为中心,有厅、亭、阁、廊、小桥。有自己独立的格局,成了花园中的花园。而且典雅安静,与东宫门密集的宫殿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7、设置场景写。园内景点众多,但并非硬性模仿,而是独具魅力。如谐趣园仿惠山园,西递六桥仿苏堤,堂、景明楼仿黄鹤楼、岳阳楼,苏州街仿苏州街等。,但是有很大的区别。

颐和园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精华。它是“人造的,就像自然一样”,是园林建筑的杰作。

中国建筑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独立的体系,两千多年来风格变化不大,一般称为中国古代建筑。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大量引进外国建筑,尤其是西方建筑风格,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称为中国近代建筑。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已经成熟。是一个历史最悠久、分布区域最广、风格最明显的独特体系,以汉族木构建筑为主,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朝鲜、越南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后对欧洲也有影响。

与欧洲古代建筑艺术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和政治伦理价值是高度统一的;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整体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