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毕业于哪所大学?

周总理最高学历是南开大学文科。

附:周恩来学习史:

周恩来五岁时受到启蒙,开始上学。随着居住地的迁移,我在我的祖父万佳、我的继承人和我的堂兄龚的家中学习。在我十二岁之前,我已经学习了四书五经的一些章节,在爷爷家读了大量的书,接触了一些新思想和时政知识。1910年春,周恩来的叔叔周益谦赴辽东殷罡书院(今辽宁铁岭县)求学。同年秋,他搬到叔叔周以根家,进入奉天第六、二小学(后改名为东莞模范学校)就读于辽宁省沈阳市第四班。在校两年,我“各科勤奋,擅长阅读散文小说和新闻杂志”,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也是在这期间的一次修身课上,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说的。

1913年春,随叔父周迁居天津。在父亲周绍刚的陪同下,他去北京报考清华,却因为是南方人而受到歧视。回到天津后,周恩来在小泽英语和数学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多月的英语。8月16日考入南开学校,19日到学校报到,入读3班(后改为2班)。南开学校仿照欧美现代教育制度,学制四年,相当于中专。主要科目是语文、英语、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每年都有,英语课每周十个小时;分科目有物理、化学、中国史地、西方史地、生物、法制、体操等。从二年级开始,除了语文和中国历史地理外,所有科目都用英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每门课一个月考一次,期末有大考,很多同学不及格被淘汰。在周恩来入学之初,他很早就以中文亮相,英语不及格。经过努力学习,他很快赶上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开学第二年,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经老师推荐,学校破例免除了他的学杂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生。1917年6月26日,周恩来参加南开学校第十届毕业典礼,获得语文最高奖,并代表毕业学生答辩。以平均分89.72毕业。在毕业同学中,周恩来被评价:“你家里穷,情况最困难,学费也不好,但你在各种困难中都是多才多艺”,“善于说话,能写文章,在工行工作”,“数学好”,“毕业成绩还是最好的”。

有大量原始档案证明周恩来在沈东关模范学校和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比如周恩来最早保存下来的文章《在东关模范学校两周年的讲话》,被评为一级作文,在奉天教育用品展上展出。作为范文,先后入选奉天教育用品展语文成果、上海进步书店出版的学校语文成果、上海大东书店出版的中学生语文成果。关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的语文、书法、速算、演讲等竞赛中的优异成绩的记载,可以在当时出版的《校风》、《奉献》等刊物中找到,后来的一些特殊需要也无法弥补。所谓的宣传和夸大是不能成立的。

1917年9月,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周恩来赴日留学。10月去日本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级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准备申请官费。周恩来留在日本的“录取通知书”和“简历表”是他去这所学校时填写的。1918年3月4日至6日,周恩来参加了东京师范学院的入学考试。他考了八科,包括日语、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和自然历史,还考了口试。结果他没有被录取。7月2日、3日被东京第一高等教育学院录取,但因日语成绩不好未被录取。两次考试不及格,周恩来非常尴尬。那么,为什么如此聪明的周恩来没有考上大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在日记中记录了大量的信息。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内反段卖国运动的兴起,使关心政治的周恩来无法安心读书。和他一起出国的同学不理解他,认为他没有分清主次,周恩来和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另外,他的经济状况很不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连租房的钱都没有。吃饭是个问题,他只能靠朋友的帮助勉强生存。家庭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他的母亲万去世多年,花了很长时间在寺庙里没有钱。他父亲的收入太少,不足以支持他学习。他的八叔久病去世,两个弟弟苦不堪言。淮安老家更是没落。这怎么能不影响他的学习呢?

1919年3月,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即将成立本科系后,决定回国学习。临行前,他赠南开同学张宏成一首《大江之歌·掉头东》诗,附言曰:“回国为他趣。”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全力以赴地参加了这场运动,并逐渐成为运动的领导核心。9月16日,启蒙社成立。大约在这个时候,9月8日,周恩来入学,学号62号,进入南开学校文科部。9月25日,周恩来出席了南开学校本科部的开学典礼。本科部设有文、理、商三科,学制四年,在校生96人,教师17人。周恩来是系里第一个文科生。不久后,学校决定更名为南开大学,并于11月25日举行了南开大学成立大会。周恩来自然成了南开大学的第一名学生。这就是周恩来所说的“名义上进入大学第一年”。为什么说“名义上”?由于周恩来领导了当时的学生运动,“没有好好学习”,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等4人带领天津各校数千名学生到直隶省公署请愿,被逮捕。在他被拘留期间,周恩来被南开大学开除,他的学籍直到Xi事变后由张伯苓校长亲自恢复。南开大学是周恩来以正式学生身份就读的唯一一所高等学府,而这种身份最多只有四个月。

1920年7月,周恩来被释放出狱。为了进一步探索救国的真理,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推荐并资助周恩来到资本主义发源地欧洲留学。从1920年11月到1924年7月,周恩来在欧洲呆了四年。他去过英、法、德等国,“所谓求学,但从未进过这些国家的大学大门”(在周恩来)。1921年1月,周恩来准备参加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入学考试。因为秋季入学考试,他在法国巴黎的安联法语学校学习法语,然后转到法国中部的布洛伊镇继续学习法语。他也在雷诺汽车厂工作过。然而,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迫使他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特别是1921年春,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 *生产党八大发起团体之一的巴黎* * *生产小组。从此,他开始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也就是说,主观上他已经不准备像普通学生一样进入大学,稳定的学习三四年,然后找工作谋生。比如张若名,后来不问政治,在象牙塔里埋头苦读,拿到博士学位,而周恩来没有走这条路。他没有参加爱丁堡大学的入学考试,之后也没有申请其他高等院校,学生时代就这样在无形中结束了。他参加并领导争取勤工俭学学生被里昂中法大学录取的运动,参与筹备并领导欧洲团支部,撰写大量通讯寄回国内介绍欧洲情况。他把“研究”放在首位,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了* * *产品主义的坚定信念。周恩来在欧洲的四年里没有拿到文凭。在一些人看来,他只是在“浪费时间,自暴自弃”,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周恩来当时选择像张若名那样学习,那么中国可能会多一个无足轻重的医生和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领导人。

周恩来的学历只能算本科,但如果以此为证据怀疑周恩来的知识水平,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和从众。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历和能力并不总是相等的。周恩来在实践和革命工作中学习,主张“活到老学到老”。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而独特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绝不是一个谦虚的“中层知识分子”,而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大学者。相对于学历随职位成长的平庸之辈和外行,周恩来中学毕业生的学历如此之重,不知道有多少戴着博士桂冠的人认为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已经超越了周恩来。至于周恩来因为学历低而打压人才,那更是无稽之谈。建国后,党内高层在知识分子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周恩来始终尊重和信任知识分子,钱学森和李四光都是在他的感召下回国的。这样的案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