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旅游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论文有3000字。

旅游从个体活动和群体行为到现代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活动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包括住、吃、行、购、娱六大要素,有休闲、考察、游学、商务等多种类型,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相关。就审美而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综合审美实践。因此,从人文角度来看,旅游具有多元化的文化意义。结合情、理、知,从旅游与人类爱美的天性、人类文明、人才成长、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论述了旅游的文化意义。

第一,旅游和爱美的天性

人离不开自然。人们依靠自然来生存和发展。他们除了向大自然索取动植物、空气、阳光、水等不可或缺的物质外,还常常从自然美景中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食粮。马克思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人比动物越普遍,他赖以生存的无机自然的范围就越普遍。在认知领域,植物、动物、矿物、空气、光等构成了人类意识的一部分,有时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有时作为艺术的对象,它们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无机性,即精神食粮。”

自然作为物质材料,只是给人以生存的条件,而作为精神食粮,它升华了生活之美,给人以“极致的视听娱乐”,以身心美的享受为乐,获得了撼动气质、产生艺术灵感的情感兴奋。它和音乐的旋律、绘画的形象、诗歌的意境一样美,给人描绘出无尽的美感。这是人区别于动物和原始人的高级精神享受。因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审美旅行,是人类认识美、享受美的高尚活动。自然和社会历史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两大环境。在社会环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丑、丑。社会工作有欢乐,也常有悲伤和烦恼。而自然环境(除了应该避免的灾害)作为审美对象,以其纯净、朴素、多彩的美给人以无限的快乐,使人获得生命的和谐。对此,恩格斯深有感触,他说:“自然是壮丽的。为了脱离历史的运动,休息一下,我总是带着爱奔向自然。”(致乔治·威廉·兰普洛夫,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63页)这说明,放松和劳逸结合是人类生活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的需要,也是人类大脑获得精神保健和生命和谐运动的重要途径。

欣赏自然之美,也获得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却烦恼,摆脱杂念,达到一种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这方面有过真实的经历和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你抓住船头桅杆的缆绳,看看被龙骨冲走的海浪。它们溅起白色的泡沫,远远地飞过你的头顶。再看远处绿色的大海。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阳光从无数闪光的镜子里反射到你的极限,绿色的海水与蓝色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融成奇妙的颜色,于是你对世界上敌人及其阴谋诡计的所有忧虑和记忆都将消失,你将融化在无限自由精神的骄傲意识中。”(《风景》,见(马克思和西格蒙德论艺术,第四卷,第393页)的确,大自然所创造的美好形象、美好精神、美好风格,能使人心胸开阔、品格高尚、心灵纯洁、陶冶美好情操。范仲淹写见“春日宁静”和“心旷神怡,忘尽侮辱”,刘禹锡写“晴空一鹤,引诗到碧霄仙子”,都是美景感人性质的佐证。因此,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美丽,是美化心灵、激发艺术灵感的一大乐事。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对自然美的热爱。鲁迅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瑶草为花。如果不是傻逼,我会理解,会感动。”这反映了人人都爱自然美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人类的爱美之情作了生动的描述:“在自然的怀抱中,资产阶级的枷锁被解除了,玛丽·弗劳尔可以自由地揭示她固有的本性,所以她揭示了这样一种旺盛的生命,这样一种丰富的感情,这样一种对自然的狂喜……”(《神圣家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17页)。因为自然美既是自然物的客观性,也是美学家的主观感受,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见,人类爱美的天性与自然美是和谐的,这就是自然美悦人效果的本质。

所谓爱美的天性,就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形成的天性。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劳动创造美”也包含了劳动创造审美能力的含义。他说:人的五官能感受美,比如耳朵能欣赏音乐,眼睛能感受形式美,这是长期环境美的结果。人们的爱美之心是一代一代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向自然,激活遗传给我们的爱美天性,同时在获得自然美无私给予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升华人生价值。愿人们张开双脚奔向自然,拥抱自然美,提高鉴赏美的文化素质,重塑人们的文化形象,从而推动创造美的伟大事业。

第二,旅游与人类文明

什么是旅游?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旅游是现代社会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偏僻、业余、享受。”(引自乔秀叶主编的《旅游美学》)这种“享受”主要是旅游中的审美享受。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有了闲暇时间和消费支出来满足这种精神享受,于是旅游活动蓬勃发展,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旅游是一种从经济消费中获得精神愉悦的现代生活方式。

旅游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高度文明的审美享受。美学家叶朗说:“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没有审美,旅游又如何?旅游涉及美学的所有领域和所有形式的美学。旅游活动是审美活动。”(旅游离不开审美)的确,旅游涉及到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丰富内容。它以旅游风景为核心,涵盖了秀丽的山水、花草树木、昆虫、鱼、云和日月等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寺庙宝塔等人文景观,现代建筑,雕塑、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俗、集市、建筑等社会风貌...并且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是在吃、住、行、购、娱中享受生活,真的是一种综合的审美享受。

旅游与人类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业的繁荣是近百年来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蓬勃发展。相反,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因为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的现代化、旅游管理的科学高效,必然会导致各经济部门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综合效应。为了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形成旅游文化的立体结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必然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产生整体效应。因此,中国提出了“旅游业促进社会发展和繁荣”的政策,许多旅游城市提出了以旅游业为主导推动整个产业大发展的口号。可见,旅游是伴随着现代文明发展,促进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

现代旅游对提高全民族的现代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无论是在提高民族素质还是个人生存价值方面,都具有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培养文化的深层次意义。旅游业有利于改革开放,促进经贸发展,用旅游业唱响经贸大戏,促进内地落后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开拓视野,利用旅游资源脱贫致富,倡导适度消费加快资金周转,政府倡导旅游,人们办旅游、参与旅游的意识增强,旅游不再被视为闲散。商品经济和文化消费的观念被旅游之风吹到了落后地区的人心。其他方面难以突破的禁锢感,通过旅游的渠道被突破了。出国旅游热带来的观念更新与文学

精神觉醒的潜在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大量外国游客来华,大量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旅游,给海外经济文化带来新鲜营养。这种由旅游形成的国内国际循环,在拓展新的经济理念、吸收现代文化意识方面具有弹性功能,无疑对深化改革开放起到了催化作用。

旅游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技术、图案和雕刻都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现历史文化。民俗、诗歌、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作为一种流动的旅游资源,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和伦理。观看这些旅游审美对象,自然会受到国家现代化的影响,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这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华莎在《母女漫游中国》一书中写道:“我想踏着祖先的足迹,细细品味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要以子孙的胎记来认金蛟龙,认古老的东方。”由此可见,反映历史文化、凝聚先民精神品格和智慧的旅游景观,会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和文化艺术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