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沉积学家——吴崇云
吴崇俊(1921 ~ 1995),沉积学家,中国沉积岩石学的奠基人之一。5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编著了第一本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是我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她提出并总结了大庆油田萨尔图砂岩体的分布、构造和沉积特征,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红旗手”称号。他的专著《沉积岩》是中国第一部沉积岩石学专著。她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它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两次,并以英文出版。她为中国石油工业和沉积岩石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质学史丛书6
吴崇云,四川省江津县人。1938南开中学迁至重庆,吴崇云初中未毕业,即以同等学历报考南开高中并被录取。1941高中毕业时,一些名牌大学在不同日期报名考试。吴崇云报考了成都华西巴医学院、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重庆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地质系五所高校。已经陆续发表了,都考上了。她喜欢物理和农业,但她认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不仅“抗战”需要,后代也需要。哥哥不放心她一个人去昆明旅游,最后进了中央大学地质系。
她是中央大学地质系班上唯一的女生。她学习如此努力,以至于她毕业时系里的老师都不肯放她走。1945毕业后成为张庚院长,李学庆教授助教。“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赴南京。
65438-0947年,吴崇云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质系学习,在系主任R.S.Russell的指导下研究沉积物中的微古生物学。他于1949年夏天获得硕士学位,并于8月与同校留学生朱结婚。1950 1赴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不久后,为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夫妻俩于1950年9月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回祖国,并于165438年10月加入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吴崇云和他的妻子向国家捐赠了近2000美元。
1951年,她在生下第一个孩子56天后,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石油展的筹备工作。根据苏联专家来华后提出的“自西向东”的勘探方针,石油总局组织了一支勘探队。1952春节后不久,她和几个老师带着一群年轻人出了西部的玉门关。作为队里唯一的女性和组长,她深入工地在青草湾、红树峡、尹姬公台等地进行地质勘探,后调到玉门任实验室主任,成立了新的实验室。1953暮春,她又去了四川和Xi安出差。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第一批石油勘探实验室分别在玉门、成都和Xi安成立。
65438-0954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担任地质勘探系矿物岩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讲授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结晶矿物学、光学矿物学、钻井物探岩石学。当时主要用的是苏联的教材,不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要重写。作为教研室主任,她一边教学一边组织编写教材,同时成立了实验室。
9月,1959,松辽盆地宋集3井井喷出油。12年2月,吴崇军在苏联专家的陪同下,给刚出生4个月的第三个孩子断奶。大庆之战始于1960年春。3月,吴崇云和石油学院的一批师生去大庆,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7月,他被调到前线指挥部的对比大队担任严新队队长,专门从事钻探岩心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这是获得当时所有准确数据的重要一环。指挥部的领导,包括部长,都曾听她讲解过地质知识,从此被称为吴教授。直到年底我才回到北京。1962年,我又去了大庆,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在大庆油田开发期间,她6次赴大庆工作,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红旗手”称号。
1963,吴崇云担任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65438年2月,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人使用外国石油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她在人民大会堂听报告,为祖国的逐步繁荣而激动,也为自己能参与一些工作而欣慰。
1969,11年6月,吴崇云随北京石油学院迁至山东东营。1970年6月,他给第一批工农兵讲课,带田实习,根据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材施教,深受好评。
她在1974被借调回北京。当时世界上很多大油田都是在碳酸盐岩中发现的,中国南方也有大面积的碳酸盐沉积。部里领导给她出了这个题目。吴崇云翻译和编辑了重要的碳酸盐岩国际文献,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为许多有关碳酸盐岩的课程和研讨会讲课。
65438-0977,吴崇云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65438-0978任该院副总地质师。他在沉积室工作,是研究所的第一任博士生导师。
1985“周年油田长期稳定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吴崇军为主要参与者。她是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三届理事,沉积学会副理事长。
历时8年,吴崇云完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一书。该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两次出版,1993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1994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当时吴崇俊于1995年8月7日逝世,享年74岁。
一、新中国石油地质实验室的创建者
吴崇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返回美国的学生之一。当时国家严重缺油,国家领导人已经注意到石油的重要性,勘探石油成为石油总局的重中之重。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甘青地区是重点。1952年春,她和勘探队出西部玉门关,深入西北高原进行野外地质勘探,并担任领队。加强了野外工作,很快就发现实验室工作跟不上了。吴崇云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时候,他的硕士研究课题是微古生物学的研究,对沉积岩的定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部分工作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于是,总局把她调回玉门当实验室主任,成立了新的实验室。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她组织实验室,调配实验设备,培养人才。她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分组培训专业人员,使实验室工作迅速全面开展,配合野外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石油地质实验室,并迅速完成了古近系和新近系岩石综合剖面,为缺乏生物化石的陆相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划分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确定钻探目的层位提供了依据,开创了石油地质勘探岩矿工作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培养了一批年轻人。
随着地质勘探的不断发展,实验分析日益严峻,实验技术的普及迫在眉睫。1953,她去四川成立了实验室,下半年在Xi安建了国家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她怀了二胎,却没有告诉同事。带上一把煮过的剪刀和一些纱布就行了,以防万一。在野外跑步时,道路颠簸,她就把手放在座位上,坐在手上减少颠簸。
这样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实验室,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基础数据和分析成果,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水平,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她那些年培养出来的人,后来成了这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1960年春,吴崇军参加大庆会战,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她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后来,他去前线指挥部的对比大队担任严新队队长。钻井岩心对比分析是查明储层、计算储量、制定开发方案的重要方面,也是“完整准确取20项资料、72种数据”的重要环节。但是钻井取芯麻烦,影响进尺,钻井队也不太重视。为了提高心率,保证取芯质量,她带领队员到钻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宣讲取芯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各级领导和工人的支持下,心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重点井的心率和岩心质量都达到了要求。当时大庆会战的条件极其艰苦。她带领整个团队自己收集和搬运岩心,组装了预制屋作为实验室,对岩心进行整理、保管和分析。根据岩心资料和其他地质资料,建造了大庆油田生产实验区地下宫殿。为大庆油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石油院校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先驱
65438年到0954年,吴崇云被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教授沉积岩石学的第一人。当时高教部指定苏联教材为主,但不适用。她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自学俄语,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英语书只能在家里看;编写了约30万字的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大大提高了沉积岩石学的教学水平。这本由北京石油学院印制的教材是我国石油系统高校沉积岩石学教材的先行者。在这本参考教材的基础上,1962年,她主编了《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材,38万字,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材,也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本沉积岩石学教材。此后,该教材几乎被国内高校所有相关专业采用,应用范围远超石油高校,影响广泛而深远。
1963年,吴崇云组织石油厂矿专家,与北京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的老师合作,用三年时间编写了一部54万字的专著《沉积岩》。后来经过修改编辑,由燃料化学工业部出版社以1977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出版的沉积岩石学专著。文革结束后,吴崇云编辑该书,和编辑们一起冒了很大的风险。但一经出版,就受到高校、油田、勘探等科研生产部门地质学家的好评,被广泛用作参考书。
20世纪70年代末吴崇云调离石油学院后,仍主持华东石油学院主编的《沉积岩石学》1982版和1993版,对两部书的定稿起了重要作用。这两本教材是上述教材和专著的延续和扩展。其中,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出版的《沉积岩石学》(第二版),100万字,荣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院校优秀教材三等奖,是以吴崇云为首的中国石油大学两代人40多年教学实践和教材建设的结晶。
第三,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奠基人。
国外油田多为海相沉积,而我国90%以上的原油储量来自陆相沉积或以陆相沉积为烃源岩,即烃源岩。因此,开展陆相沉积盆地沉积学研究,对查明油气的生成、聚集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中国发现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以来,吴崇云一直在教授沉积岩石学,同时编写教材,研究中国油田的陆相沉积特征。1977正式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后,她进一步系统研究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特征和规律及其与油田的关系,多次深入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她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分布规律、湖泊分类和湖盆充填类型、湖内沉积环境的划分、湖盆砂体类型及其分类。
吴崇云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中新生代湖泊的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提出了划分湖盆类型的三个原则:古构造性质、古地理位置和古气候环境。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建立了中国中新生代湖泊分类系统和12湖泊类型,即近海断陷淡水湖、内陆断陷淡水湖、近海坳陷淡水湖和内陆坳陷淡水湖;离岸断陷过渡淡水湖和内陆断陷过渡淡水湖;近海断陷盐湖和内陆断陷盐湖;近海坳陷盐湖,内陆坳陷盐湖,近海断陷盐湖,内陆断陷盐湖。她指导课题组编制了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相系列图,展示了各种湖盆的沉积演化史和油气生成聚集的环境,为油气资源评价和圈定勘探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崇云深入研究了古代湖泊的沉积特征,详细调查分析了现代湖泊的岸线变化、水动力条件及相应沉积物的特征和分布,提出了以波底面、枯水面和洪泛面三个界面作为划分湖泊内部环境的依据。这三个界面控制着生储层的分布;良好的烃源岩分布在波基准面以下,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等大多数储层砂体分布在波基准面和洪泛面之间。浊积砂体位于波底以下。以三个界面作为湖泊内部环境划分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应用。
吴崇云系统分析了湖盆由近源区向远源区发育的各种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成因环境,提出了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识别标志和划分体系。划分原则强调把湖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根据砂体所处的湖泊亚相带划分砂体类型,即水深、坡度、距源区距离、距岸带距离、距河口距离。划分方法从沉积相分析入手,既研究砂体本身的沉积特征,又研究砂体围岩的沉积特征和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 * *相组合原理的沉积相综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砂体的预测能力和勘探预见性。湖泊砂体分为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滩坝和广义浊积砂体五大类。对于各种砂体的识别标志,从沉积环境、围岩特征、沉积作用、砂体特征、主要发育阶段、相邻砂体以及与类似砂体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吴崇云总结了中国中新生代湖盆沉积模式,阐述了三种湖盆沉积模式和沉积样式、烃源岩和储层类型及其在湖盆中的分布规律。她带领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东南沿海地区众多大陆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东部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渤海湾、南翔、江汉和苏北。中部盆地包括陕甘宁、四川、云贵桂等。西部地区包括酒西、柴达木、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沿海大陆架区域包括东海、珠江口、莺琼和北部湾。综合分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及演化、成岩作用、油气源储组合及分布。揭示了各种类型盆地的油气潜力和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中国中、新生代是以河湖沉积为主的陆相沉积,东部少数地层中发现少量海相或过渡相化石,说明这些盆地受到过海侵影响,但影响的时期和范围是短暂的、局部的,这是近海盆地和近海湖泊的特点。进一步指出,受海侵影响的时期是主要烃源岩的发育时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中国东部古近纪海侵方向的走向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吴崇云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想构思巧妙、内容完整,不仅阐述了湖盆沉积的基本理论,而且描述了重要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特征和含油气性,上升为对陆相沉积与油气生成、储存和聚集关系的总结。主要成果反映在她主编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中,该书从1983酝酿到65433。她被确诊为鼻咽癌后,仍然坚持完成专著。平装本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于1992出版,精装本于1993再版。成为从事盆地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是相关机构的重要教学参考书,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1997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现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石油大会上,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叶连俊院士称之为“广度、深度、原创性和国内外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部油气沉积学综合性专著。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发展,岩性和地层油气藏的储量不断增加,由吴崇云开创的中国陆相油气盆地沉积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沉积岩石学的奠基人之一。
沉积岩石学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原理和方法对寻找沉积矿床,特别是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崇云从65438到0954调到北京石油学院后,一直从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当时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发展很快,地质石油类大学急需相应的教材。吴崇云花了很大力气编写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教材。她主编的《沉积岩石学》(出版于1962年)和《沉积岩》(出版于1977年)是中国人编写的最早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材和专著。
吴崇云的沉积岩石学研究与中国石油工业密切相关,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实际生产。在参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她提出并总结了萨尔图地区砂岩体的分布、构造及沉积特征,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她研究了中国东部裂谷湖盆不同类型的沉积相模式,撰写了《油区岩相古地理》、《中生代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裂谷湖盆中的浊积岩》等论文,丰富了中国沉积学研究的内容,奠定了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65438—0982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1届沉积学家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好评。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在各油区发现了丰富多彩、沉积特征各异的多种油气藏砂体。吴崇云把握国际沉积学研究前沿,领导并组织翻译国外最新的浊流和扇三角洲论文,并亲自撰写综述文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石油部的重点项目,油气藏研究不仅取得了重要成果,还面临着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问题。在这个关键时刻,吴崇云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一是研究编制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图;二是建立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水槽试验,调查现代湖泊沉积物。两项建议都被采纳。水槽实验室由江汉石油学院负责,吴崇云被聘为顾问。负责人是她的学生,多次接受她的指导。实验室于1998开始运行,对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长庆油田沉积微相、辽河油田扇三角洲砂体形成机理进行了沉积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担,编制了1.4万幅图。吴崇军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相系列图。为石油勘探目的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既解决了生产中提出的问题,又发展了基础学科的研究。
吴崇云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期间,虽然是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但一直在沉积室工作。她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在石油勘探和地球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总结、对比和分析了中国东部油田独特的湖相沉积特征和开发经验。她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油田和野外考察,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沉积岩石学实践研究。她经过几十年的科学实践和辩证思维,创立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出以古构造、古气候、古地理划分的湖盆类型是评价油气资源潜力的重要沉积学依据。将湖内次生环境划分为波基面、枯水面和洪泛面三个界面,指出了不同类型湖泊的生烃成藏环境。湖盆砂体的成因分类是油气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科学依据,为中国沉积岩石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沉积学杂志》创刊于1983,吴崇云副主编。她仔细检查每一期的手稿。这本期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被1992列为“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还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协会、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评为“核心期刊”,被甘肃省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和沉积学》是吴崇云毕生从事沉积岩石学教学和研究的三座里程碑,也是她对中国沉积岩石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5.做榜样,淡泊名利,甘当基石。
吴崇云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她非常重视教书育人,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编辑从小就经常听她说,绝对不能耽误一个学生。在北京石油学院早期,她担任五门课的教学任务,都要编写教材。同时,作为教研室主任,她还得成立实验室,安排培训年轻人。任务很重。但是,她一点都不肯马虎。每门课都要先在教研室试用,然后讲给学生听,再修改成正式教材。除了沉积岩石学教材,她还编著了结晶矿物学、光学矿物学和普通岩石学教材,都是北京石油学院印制的。
除教学外,她还多次在石油系统的课堂、培训班、研讨会上讲课,并在大庆运动会期间向包括于部长在内的总部领导讲解地质知识。她备受推崇,被称为吴教授,这个称号伴随了她一生。
1969 165438+10月北京石油学院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所在地。1970年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吴崇云给他们上课,带去野外实习。这些学生有的是直接从油田和农村选拔出来的,基础知识很差,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吴崇云因材施教。他试图使他的讲座尽可能简单。他在油田举例教学,经常给个别家里基础不好的学生补课,深受好评。当时“文革”期间,有人不点名地把矛头指向她。而吴重云却能屏住呼吸,对担心她的同学说:只要我不直接叫我的名字,我还是会去上课,去野外,不耽误你们。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经国家批准招收研究生时,吴崇云是第一批聘请的导师,先后招收了11硕士生和博士生。她对研究生的培养非常认真负责,有针对性地讲授沉积学,带学生到油田进行调查研究,与油田技术负责人就有学术研究价值、有实际应用意义、信息丰富的课题达成一致。指导学生资料收集和研究,认真审读论文,论文定稿时,逐字逐句,一丝不苟地审读。有一个研究生对沉积岩中的微观结构很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论文,偏离了原来的主题和研究内容。吴崇云认真指出不足之处,并延期答辩,允许他按要求重新写论文。
同时,吴崇云尊重油田、厂矿等基层工作者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且在写书时要么采取合作的方式,要么仔细说明信息来源,所以油田、厂矿的人都愿意和她合作。她主编的专著《沉积岩》(1977)和《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1993)均由油田技术人员完成。
吴重云不想做官,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书生。她一直保持着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成就、不求功名的中华传统美德。
1993,沉积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牵头的二级学会)推荐吴崇俊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但以下一级落选。1995年初,中国石油学会(一级院)推荐吴崇云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但未当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国际传记大辞典》和美国95年的《男人》都想收录,但她拒绝了,因为他们想收费。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补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将她列为享受此项补贴的人员之一。很快,国家也对早年回国的留学生给予了补贴。学院要求她放弃职位,只领取提前回国津贴。她完全同意。但作为一种荣誉,她将来会享受政府的特殊贡献津贴,在职称评定(院士)、住房分配等方面有各种实际福利,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回国后,吴崇云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和基础科研工作。她自己说:40多年来,教书、带研究生、培养年轻人占了很大比重。做一些实际工作和研究也是基本的,并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总体目标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科技人员的责任。“后来居上”和“照耀你”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能成为更多年轻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台阶,我很满足。
吴崇云淡泊名利,甘当敲门砖。希望祖国强大,人民富裕,这是她最大的安慰。
不及物动词主要作品
【1】吴崇俊。沉积岩石学参考教科书。北京:北京石油学院。
吴崇云,等。沉积岩石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吴崇云,等。沉积岩。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
吴崇云。判断沉积相的古生物标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吴崇俊。砂岩油气田地貌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赵、吴崇俊。油区岩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吴崇云,薛书浩,等。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英文版,1992)。
吴崇云。谈论生物refes。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 (6): 74 ~ 85。
吴崇俊。湖泊沉积相的划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2):1 ~ 10。
[10]吴崇军,刘宝军,王德发,等。碎屑岩沉积相模式。石油学报,1981(4):1 ~ 10。
[11]吴崇云,邱一男,朱国华。风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 (4): 77 ~ 80。
[12]吴崇云。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983 (1): 5 ~ 26。
高,吴崇云,庞增福,等。辽河盆地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沉积学报,1985 (4): 83 ~ 93。
[14]吴崇俊。沉积学进展。石油实验地质学,1986 (1): 1 ~ 7。
[15]吴崇俊。湖盆中的砂体类型。Acta沉积学,1986 (4): 1 ~ 27。
【16】吴崇俊,薛书豪。中国油区碎屑沉积学研究现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 (2): 81 ~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