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思维指南?
如何将教育的文化功能与灵魂的铸造功能结合起来,成为人们反思人类教育的源头。
所谓教育,无非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沟通,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人生内涵的理解、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向年轻一代传授文化传承,是他们自己的一代,启迪他们的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一切文化来引导人的灵魂觉醒的起源和基础,而不是源于原初的、平庸的知识的东西(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指望每个人都成为有思想的思想者。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实践、学习、成长自己,实践的特点是自由发挥、不断尝试。
一切教育的关键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努力让学生的“思维”不至于误入歧途,而引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着眼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实现人的潜能,如何充分生成人的内在灵性和可能性。总之,教育是很多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积累。通过教育,有才能的人可以选择和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把握自己人生的根本。任何一个单纯把自己局限在学习和认知上的人,即使学习能力很强,拿自己的灵魂来说也是欠缺的,不完美的。一个人要想从感情生活转变到精神生活,就必须学习和学习,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根源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都是次要的。教育的功能是迫使学生学习的观点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人们相信受教育者获得了当时不懂的知识,但总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并使其充满灵性,逐渐接近知识背后的本质,就像人们最初读路德的宗教小册子时并不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久而久之,就着迷了,不自觉地转化了。但这种对强制的盲目信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只有导致教育的自我强迫才能对教育产生作用,其他一切外在强迫都没有教育作用。相反,它对学生的精神极为有害,最终会导致学生追求有用性和世俗性。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宝藏,其他模糊的东西根本无法进入灵魂,无法被理解。但也要注意另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过分强调灵性,忽视学生的体验。我们认为人是通过自己的历史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意义的,只有在书里、书里、学校里才能成长。
控制不是爱。控制粘住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距离和沟通隔离,让人觉得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共利益,而是在利用狡诈,已经被控制者的人格所迷失。爱是从人的自由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是因为人格失落者的存在,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等功能的交流,才是驱逐愚昧、塑造人格的最有利形式。
爱和沟通的形式是人性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懦弱是人性爱的对立面,但懦弱只会鼓励别人控制自己。人的良知和良知规则下的爱与沟通是逐渐减少懦弱的重要途径。
人们应该警惕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成为人们行为的约束,使教育之爱失效。
第二章基本教育类型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会在正确的提问中显露出来。自知无知不会导致无知,反而会产生决定人生意义的知识。其次,苏格拉底的虔诚表现在他对古希腊城邦神灵的信仰上。最后,苏格拉底的虔诚还表现在他对守护神的尊重上。
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自己的结论。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让他们发现了真正的知识,于是人们得到了他们以为自己不知道,而实际上已经拥有的知识。所以可以说,知识必须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只能被唤醒,不像转移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知之明,就会回忆起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事情。
所谓顿悟,是一个与人类理性相关的概念。他不会出现在给予或触及的感官层面。相反,是灵魂的眼睛拉回自身,从内部看透自己的精神肉体,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存在的领域旋转。所以,教育是引导“回头”或顿悟的艺术。因为教育的这一神圣源泉,其隐藏的力量中一直存在着精神财富,但教育只有通过顿悟才能实现对整个生命的拯救,否则这一财富就失去了效用。
第三章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柏拉图把如何使真理自我完善的问题作为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回答过。
第四章教育-受计划限制的项目
人只能改变自己,用自己的改变唤醒别人。但如果这个过程中有任何强迫感,效果就会丧失。
孩子应该获得的能力和知识,只是在纯粹的情境中,通过科学提供给我们的。因此,有一个计划是向年轻人传授内容和科学方法,科学在生活中已经显示出它的可用性。历史不是像老师教的那样以批判的历史科学为基础,而是先于历史科学。在古典语言课程中,获得自己语言的内涵与语音学知识混为一谈,于是圣经课程变成了宗教史。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用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要求老师传达简洁的内容,让孩子在思维的清晰性和理解性上得到训练,对事物得到确切的理解。换句话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它成为科学知识过程的一部分。科学中没有什么东西作为基础的基础和终极的价值,所以没有绝对的价值。对于教育来说,科学更多的意味着知识价值的缺失。在教育过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将被迫成为自觉的知识经验。这样,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础,科学的思维方式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造福人类的一代。相反,对人的本体的追问,才是人的深层价值。科学课程的计划不能由科学本身来评判,也不能依赖于专业科学,而要服从于学校的主管部门。这个计划是基于对科学的负责,主管部门负责检查科学在学校的地位,尤其是知识价值的选择和学校的精神状态。
因材施教要适应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心理学作为人的行为、生理和心理功能、发展顺序和变态的科学,应该是教育规划和决策的基础,所以教育机构也成为了心理学的场所。目前流行一种观点,研究人的学者,了解人大的现实。这是一个时髦而致命的谬误,但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研究人的疲劳、记忆、发展阶段的特征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人们可以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人类的某些方面。精神病理学知识还可以治愈一些不必要的痛苦,纠正一些急于求成的判断,让人一方面抱有希望,一方面承认无情的东西。毫无疑问,心理学知识已经成为人类缺陷和病理方面的顾问。
培养孩子成为社会栋梁,这个要求对学校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是唤醒群体的历史精神,唤醒象征性的生命意识。在无拘无束的日常生活中,儿童通过与同类群体的交往、语言交流的方式以及教育者传授的人性现实,获得了历史精神和生命意识。其次,要学习未来工作和职业所必需的课程。二者不可偏废。第一个方面设计学校的精神。本质上,每个学校都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这是它唯一的职责,不能随意改变,只能去培育、呵护,让它变得更强大。第二个方面涉及到学校的规划意向。一百多年来,人们在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修改教材、寻找合适的练习方法、增强直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今天,它渗透在大学和技术学院中:无休止地招生,增加所谓必要的讲座和练习,用鸭子一样的形而上学“装置”之类的东西填充学生的头脑,而忽视了真正的“道”,这无疑阻断了学生获得自由精神的途径。不系统的专业和知识,教考试技巧等。,都削弱了原有的精神生活,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独立人格和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的习惯。
已经过去的一切都不能允许重现。现实的需要必然来源于当下的匮乏。正是由于教育的精神价值的丧失,今天学校的任务才更加明确:建立学校的目的,就是要讲把人类在历史上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现在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并通过这种精神引导全体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仅仅通过合理的规划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正是旨在增加物质财富的武断规划带来了精神价值的消解。服务的手段和规划成为自己的目的。科学的认识和成绩的提高成为最终目的,心理学也成为制定教育计划的方法。这样一来,仅仅是教育一个因素的科学,几乎成了以后学习职业的第一门课,教学方式也让记忆力和机能的提升绝对化了。可以轻率地断言,哪里缺少这种冷冰冰的、机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病态的心理,哪里就有重视全人教育的优秀教育;然而,哪里的历史精神被摧毁,那里的教育事业就将处于危险之中。
人在教育中是如何思考和规划的,最重要的是明确规划的边界,以及如何认真对待规划。负责规划的部门自己规划不了。好像存在又不存在。如果它今天仍然存在,我们只能把希望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在成绩、分数、教案中已经不存在了,可以把握。最重要的是有主见和追求的老师。他在学生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他在课堂上有对自己负责的自由。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一种被官僚计划者和学校君主可憎地控制的生活,那里有一种充满精神内容的人类友谊,负责的人对彼此负有义务。虽然这里有规划好的原真性的空间,但是当规划者看到这种原真性的时候,他只能想到尽量少去打扰它。真实性是否存在,只有孩子才能在意识深处清晰地感受到,任何虚伪都逃不过孩子明亮的眼睛和透明的心灵。
第五章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六章依靠全民教育
在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统一性是社会统一性给的,比如教会、地位、民族。教育是一种方式,它像一种特殊的社会构成一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得以保存。所以,当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交易也会随之改变,而改变的尝试首先是追问教育的本质。由此可见,教育反思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家和教育机构达到了最大的统一。教育在单个个体的心目中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希望,所有人的发展都是基于个体教育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该首先获得自己的本质。教育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是教育,只是对教学的描述。教育的目的是让自己清楚教育的本质和自己的意志。另外,你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没有抓住教育真正本质的教育口号,比如学校的技能,增强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气质和爱国意识,独立能力,表达能力,塑造人格,创造* * *文化艺术等等。
教育不能没有虔诚,否则最多只是一种说服学生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所有教育的本质。没有对“绝对”的热情,人就无法生存,或者说人就无法得到自己本来的样子,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当教育的本质出了问题,当对教育的信念开始动摇,人们就会有意识地要求教育。目的是甚麽?
当教育的本质成为一个问题时,教育的正式化就开始了。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让学生对他保持敬畏。
谁都知道,谁赢了年轻人,谁就有前途。
当代教育出现了以下危机迹象:在教育方面非常努力,但缺乏统一的概念;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出版,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在不断变化。每一位老师都为教育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却因为缺乏一个整体,给人一种无力感。此外,还有一个教育反复出现的独特现象:抛弃本质教育,却搞无休止的教学实验,不顾一切地做一些调查分析,把永远不真实的不可描述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不断变换内容和方法做各种实验。这样看来,就好像人类把来之不易的自由花在了无用的东西上。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在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时代去关心教育,就像是从虚无中翻出来一样。
如果一个人被迫只关注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展望整个人生。
第七章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是教育。从上个世纪开始,教育和科学开始分道扬镳,所以人们对教育知识的理解会把年轻人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另一种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它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因为这种教育的延续将为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危害奠定基础,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人类的未来取决于真实教育的成功。推广自然科学之外的人文科学是不够的,或者说增加教学技术、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是不够的。教育创新的前提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从而提高大学、小学和小学教师的工资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获得威望和影响。这样我们需要一笔是现在教育经费几倍的钱,但是人还是不能单靠钱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自我的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在什么样的氛围下,按照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不言而喻的性生活,这些都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在教育中,教书育人的精神很重要。这些关键问题要注意,烧色和一些小细节有关。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坚持千篇一律。教育诉诸的是自由,而不是人类学的自然事实,它的内容是它不断从自由中获得的东西。如果教育成为一种权威,它就会失败。
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由,让他们明白学习的动力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也允许他们鄙视无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尊重能让他们学到知识的老师,热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职权的老师。如果学校里有权威的幽灵在游荡,学生不反抗,那么权威的观念就会深深地印在他们不成熟、不可塑的天性里,但似乎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潜意识里只知道顺从和固执,却不知道如何自由的生活。
教与学:要制定反对不良倾向、嬉闹散漫的工作纪律,控制滥用自由的人性。教育的日常生活需要不断的实践,否则就怕被欺骗。纪律是伟大的教育事业发挥效力的前提。对教育来说,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
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崇敬之心,让精神内涵充满我们的想象、思想和精力空间。
人从小学到的不加思考的东西,会影响他的一生。正是:年轻人不努力,老年人就难过。
第八章可能性与教育的界限
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对人格和天赋的研究,但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最终表现出明显的无知:一是对正宗教育的无知,二是对人自身需求的无知。
毫无疑问,教育决定了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赋和可能性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生命的本质。但是,没有人能意识到在自己的天赋中沉睡的可能性,所以需要教育来唤醒人们未能意识到的一切。
第九章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的学校教育被杜威的损人不利己的基本原理搞得一团糟。孩子们认为他们学得太少,而大学则抱怨他们的预科教育太差。但最可怕的是,就像德国一样,不是基础教育不够,而是技术和产业的高素质接班人不够。
科技强调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精神则需要人的改造。前者只做装备,把人变成工具,导致毁灭。后面的诗人忏悔,成为真正的人。在精神改造的帮助下,人们不会被生产力和武器制造技术打败,而是可以掌握它们,拯救我们的生存。
第十章真正的权威是教育的源泉
真正的权威来源于内在的精神力量,而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了,外在的权威也会随之消失。权威受损,就会夺权。
事物的衰落必然有其精神上的原因。权威是一种连接信任的形式,它赋予不确定性原则,将个体与存在的意识沟通。
对于哲学推理来说,权威无疑在任何地方都具有无形的优先权。
但是权威从来不需要公开宣布,它是自然形成的。在伟大的人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权威是真实的,但不是绝对的。
第一章XI教育和语言
卡尔达迪曾经说过:“我掌握多少种语言,就能成为多少人。”
人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完全扭曲人。人可以通过语言创造一个世界,所以在人和周围的存在物之间增加了一个由语言创造的世界。
第十二章教育和文化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在于经验和思考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孔子唤醒了整个仪式的意识,他对仪式进行了观察、收集和整理。中国伦理的整个世界呈现出来:人们走路、打招呼、交往的尺度,根据不同的情况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祭祀和庆典方法,生死婚丧,管理规则,工作和白天的安排,季节生活的街道,家庭和款待,父亲和牧师的形象,法院和官员的生活方式。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已经成为深入所有生命范式的规范,没有人能跳出它而不受伤害。所以中国的礼教是有名的,但有时也会受到强烈的批判。
但孔子所谓的礼,并没有绝对的性质,“是以诗、礼、乐为基础的”。
只有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当他们评价一个人时,他们才真正了解他。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里才能显露出来,因为真爱不是盲目的,它让人眼前一亮。柏拉图笔下的严肃的苏格拉底,就是百家争鸣的苏格拉底——无论理想层面,看得见的实践,还是芝诺芬笔下的样子,都是苏格拉底的本来面目。
爱的层次:
爱将生命提升到真实存在的境界,超越了感官的直觉。
爱迫不及待地在世界、教育和人类实践中展现自己,并在其中刻下你所看到的本质肖像;柏拉图认为,爱是美的见证。
为了实现人的最大潜能,爱智慧遇到了同级的爱;爱在与爱的关联中成为它自己。
升华、实现潜能、成为自己,是爱情的三个维度,同时也是成为自己过程中爱情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付出爱,比如在教育上关心后辈,并不是降低格调——除非你着迷于被告知或者受教育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升华。
爱在彼此的存在中实现,一个真我和另一个真我在相互的爱中相连,让一切都在存在的光辉中璀璨。
一个真我与另一个真我之间爱的交流,包括对万物、对世界、对上帝的爱。随着相互交流的内容越来越多,交流本身也在进步,交流的达成依赖于客观的内容,而这只有通过相互的爱才能实现。
第十三章成型过程
什么是真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真理是命运的明确表达。研究真理是哲学推理的逻辑意义。
陶冶的行为是思考的行为。
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教学的头脑或实践技能,而在于被精神震撼的内在准备。人文教育是个体的自我教育,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进行的自我选择和淘汰。
人文主义基本上是一个教育问题。它用最纯粹的形式,最简单的方式,把人生最深刻的内容教给年轻人。
第十四章启迪的科学性
科学具有实事求是、反复推敲、不断考虑相反的可能性和自我批判的特点。
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万物的精神进行怀疑和指印,对事物做出谨慎而保留的判断,检验这个盘子的界限和使用范围。
至今没有一个完美的理想来培养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成人教育没有实现今天意义上的成人教育,代表了人的时代对教育的破坏,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教育领域一直是一个争议的地方,今天却变成了千人一面的僵化格局。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或者纯粹的经验与人的交流,属于群体建构的世界,那么教育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争议,与三种价值判断有关,教育的满足满足了真正的精神需求。
第十五章群众教育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宣传机构根本不用考虑真假。他们可以通过利益和权力占有一切无法独立思考、缺乏反抗精神的众生的灵魂。为了达到蒙昧的目的,真相在今天必然陷入宣传机构的重建,这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第十六章:对叶涛的批评
伟大的诗人是自己民族的教育家,是未来理论的预言家。听大诗人见面会的人,不仅仅是被他们的作品感动,还会把目光转向自己,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
根据心理人格类型理论,一个对现实采取或多或少的逃避态度、有安全关系、神经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被哲学抛弃。
第十七章教育与传承
技术的辉煌震撼了人类存在的基础,也在西方世界造成了最深的破裂,在那里,每个人都经历了破裂的痛苦。但是,因为技术是西方本着百花齐放的精神创造出来的,它的断裂还在它所属的世界的延续中。然而,对于所有其他文化来说,来自外部的破裂是一场灾难,它不能再在旧的结构中继续下去了。像印度和东亚这样的大国都和我们一样面临这个基本问题。在这些族群的科技文明世界里,社会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就会走向衰落。好像世界又要开始了。当形成的存在被培养敌意所摧毁,精神的本质只能通过重建中的历史相遇得以保存。这种记忆方式不是过去简单的知识,而是现在生活的力量。
人首先活在敬畏中,然后活在自我感觉和行动的规则中,最后加入永恒的存在。
第十八章大学的概念
在大学里,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从老师的教导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有自我负责的观念,以批判精神从事学习,才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老师则以船舶科学的真理为己任,所以有授课的自由。
真正的科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只有少数人愿意孤独地选择它。
科学的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危机,使人无法以无限的求知欲面对科学发展带来的危机。
把理性思考的内容作为绝对奋斗的信条。这种迷信的力量已经侵蚀了几乎所有人的思想,包括学者。这种迷信在某些个别案例中似乎被克服了,但它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相信这种迷信的人和真正科学的批判理性之间撕开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知道如何使用权力。只有这样,国家的意义才能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中。
第十九章大学的使命
真理比科学更重要,而小镇蕴含着人类存在的本质——我们称之为精神、存在和理性——所以大学的理想是崇高的:各种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是真理的展示,帮助生命成长。
一个从事科研的人,除了动力和努力,还需要一颗“知识良心”。
黑格尔说:“理论工作所完成的远远超过实际工作。如果在思想世界掀起一场革命,那么实际世界将是不可阻挡的。”
《什么是教育》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也体现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文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非常重视“人”的培养,主张全人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法,注重反讽和精神助产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等。,并从各个方面深刻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阐述了个人的教育理想,对我们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