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愉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练习。"

虽然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其效果大多时候是无效或低效的。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

主要表现在:

1.用“教”代替“读”。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习一篇文章,分析另一篇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问题的探究和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课堂阅读。他们往往只是让学生大致“扫描”一下,然后就急着提问,分析总结。最后,他们给学生一些规则来背诵。老师“教”的太多,学生很少读课文。导致学生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将“阅读”改为“测试”。为了应付每次考试,老师会根据考试的阅读模式,在要教的课文中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记忆难记的单词,背诵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名言名句,进行一些可理解的归纳。以语文为训,后果严重:败坏学生品味,驱使学生地下化,思维迷失,人格缺失;为结论而教,让学生的语文感变得迟钝,阅读变成了一种枯燥的技能,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训练。这种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与文本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碰撞和审美趣味。我们不应该让充满人性美和人文趣味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欲望和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大多数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一头扎进意义的海洋,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内在含义和主题的理解,忽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和认识,只涉及较多的“好”“为什么”等词。学生缺乏活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文表道”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以文求道”、“以文取意”是语文教学的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重“意”轻“文”。自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纠正”这方面的偏差,但效果并不好。

4.课外阅读少。初中生(尤其是农村中学)除了读课本,很少接触课外阅读。即使有,也只是浏览故事,自发漫无目的地阅读,很少有学生认真阅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著目录名存实亡。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课堂阅读质量差,还使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以上种种都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改的理念相悖,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语文阅读的现状。

2.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该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总之,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确定每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保证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个方面:(1)阅读分析能力。理解单词、句子、段落,做出准确判断;理解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层次、结构和思路。⑵整体把握能力。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理解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和人物特征。(3)提炼概括能力。总结段落和文章的要点、写作方法、思路和人物。(4)解释能力。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解释,并对图表、细节、段落(文章)的意思和答题原因进行说明。⑸文体识别能力。鉴别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描写方法和艺术手法。【6】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分析,以及在具体语境中对分析经验的表达。包括对各种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理解、分析和欣赏,如正面、对比、铺垫、悬念等。一旦感觉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评价文中人物、提出建议等。能够探索和质疑。探究课文难点,自己提问,设计思考题目等。⑼联想迁移能力。将文章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利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对文章的相关内容或空缺进行扩展、补充和说明。⑽综合理解能力。即全面阅读和理解文本,运用发散和收敛思维,求同求异(不解释知识),能对同一篇文章或不同文体(主题相同的文本)的各个部分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针对以上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三维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以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将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够影响学习结果的限制);4.程度(程度是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决定的)。比如《沁园春·雪》的立体化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1。积累和理解“妖娆、风骚、红衣、傲娇”这几个字。2.感知词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想法和整个词的主题。(2)流程和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2.品味简洁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刻的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文字中歌颂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情感。

2.课堂上注重学生各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充分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整体,在说话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感染。”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阅读应该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意识到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标也指出:“各个时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有些诗歌还应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这样有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朗读是指阅读方法,那么精读、略读、浏览就是指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朗读。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朗朗上口的,是有节奏的,是怀疑的,是感悟的,是想象的,是阅读中的情感升华。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达自己。学生要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准确朗读、流利朗读、富有表现力朗读。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判观念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也要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是默读的一种。在默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通过视觉获得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快速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快速正确的阅读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和速读都要有专门的训练,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应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和浏览是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就是认真学习,揣摩探索,有时甚至是反复咀嚼单词,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俗话说“一目了然”就是这种快速阅读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浏览快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快速掌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创造性地理解阅读材料。比如文言文教学主体(孙权《劝导》)设计中的基本环节:初读,准确发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声调,培养语感;第三读,读情感,理解意义;第四读,读句子,理解内涵;第五,熟读课文,积累单词。再比如:文学叙事教学的环节(春季):一、美读——基础环节;第二,理解-理解环节;三、享受阅读——深度理解;第四,写与读——入层体验。设计诗歌教学主题(黄河颂)的基本环节:1。自由阅读,初步体验;二、引导阅读,把握节奏;三、想象朗读,进入意境;第四,理解阅读,领悟内涵;第五,品味阅读,体验魅力;第六,报告阅读,抒发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阅读、探索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和筛选性阅读等。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探索和应用。

3.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即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能让所有学生有效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文本对话?学生与课文的对话是否有理解内容、理解意思、感受的效果?师生对话能否充分展现学生词义转换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对文本和言语进行内化、积累和转化,教师的评价能否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发展技能指明方向?等等,这些问题要老师们充分考虑。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以情激情,以情唤醒情,以思启迪思。那些经典的文字只是静静地沉睡,它的丰富和厚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有效的指导。为了防止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1)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体现语文教学的中国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朴素、达到美的境界的思想指导下,以* * *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和渗透教师生活经验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生存智慧、提升学生人生境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目的,主要通过情感的激发、语言的品味、意义的阐释、幽默的方式,(陈绍棠)对文字的敏感是阅读的基础和目标。让学生真正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维。

“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欣赏者导向”转变为“解释者导向”,即在正常条件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比如《风筝》这篇文章,可以采用评论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用发现和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一、自由阅读,把握全文主旨。问题1:课文说了什么?问题2:你认为作者是带着什么情绪写这篇文章的?第二,通过点点滴滴的评论来把握作者的情感。让学生阅读下面两个评论的例子,并在文章中找到一两个其他的评论,试图找出作者的感受。例句:北京的冬天,地上还下着雪,灰黑色的秃枝挂在晴朗的天空中。解说:一个晴朗多雪的冬天,是一幅色彩明亮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天的美好。然而“灰黑色的秃枝”却突然让这张图的颜色变暗了。这个词在文章开头加了浓重的灰色一笔,让晴朗多雪的冬天寒气逼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暖冬”的舒适,而是冬天的阴冷。这种情绪被作者在下面一句话中直接指出,那就是“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喜和悲哀。”俗话说,风景是感性的,一个场景语言就包含了作者沉重而悲凉的感情。

(2)用“真读”代替“假读”。

阅读的本质是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作者通过这篇课文传达的独特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真正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体验,体验首先是感悟。没有感知,就没有感觉,当然也就没有体验。“真读书”呼唤“* * *”,体现了“我读书”。真正的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的阅读能吸引学生参与;真正的读书,可以让老师的教学平静;不为教案,不为预设,而是在精彩生成中提升课堂魅力。只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实现调控;只有产生了,才能被调控。没有真正阅读的课堂是最不“人性化”的课堂!“真阅读”是生活的参与,是生活的感动,是课堂的活力和新鲜感。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活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批判能力。”倡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倡导多角度、创造性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在实用阅读课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质疑和提出疑难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语言运用各方面的能力。俗话说:“学贵疑,小疑小;疑惑大进步大。”比如从课文的题目入手,通过学生的提问来阅读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教学脉络更加清晰。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观察自己的实际教学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获得文学和人生素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